五台人忆 | 心香一瓣寄哀思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七六年入雁北师专,八零年分配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心香一瓣寄哀思
——怀念安能斌老师
就在前几天,同院的老乡赵老师问我,认识不认识安能斌老师。我说,不仅认识,关系还相当铁。只是68年离校后再无联系,不知近况如何?赵老师告我,我们是同学,又是一个村的,我帮你问问。
(串联太原晋祠所拍,左起第一人,手拿包包的即安老师)
我急不可耐,想知道安老师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与我还有一段特别的因缘。我们之间开始认识本属平常。他是伙食管理员,我是学生,每月都需交6元的伙食费,就这样我们熟悉了彼此。关系不寻常是后来的几年,我升初三,爱读书的嗜好明显涨潮,他正好兼图书管理员。学校图书虽然不是很丰富,但满足一个小小的初中生实在是绰绰有余,足够我倘佯其中。我就追着他,央求他借我几本看看,因为那个时候我真是嗜书如命,凡是有字的,不管古今中外,不管有利有害,总觉得开卷有益。由于他当视导员时与我父亲熟识,算是父辈相与又加师生关系,便顺利地时时能借到书看。特别是文革滞留学校的二年,更是闲来无事,我就一本接一本地看了下来。在教室,在寝室,放假期间,走亲之中,总是捧着个书装模作样,俨然一个读书的种子撒落人间。我到不管什么"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只要能逮到手的,中国的好些古典小说我都想看看。历史演义,故事传说,评书弹词,人物传记,无不泛阅泛览。印象较深的择几样说说。那个时候,完小、初中选了鲁迅先生的好些文章,有政论,有散文,有小说,有诗歌,由此盯上了先生,深入了一番。《鲁迅全集》十卷本,就是在这期间一页又一页地翻阅起来,从此成了鲁迷铁粉,先生成了我心目中的头等圣人,膜拜先生一直至今,丝毫未减半分。我们学的是俄语,借助老师的推介,那个时候真也看了不少俄国的作品,从普希金开始,果戈理,屠格涅夫,大小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赫尔岑,契诃夫,直至高尔基,绥拉菲摩维支,法捷耶夫等。记忆较深的是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从此记住了这个出身贫苦,11岁即跌入人间深受苦难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高尔基意为痛苦)。若干年间,高尔基的成长成熟真是自己效法的榜样。
(豆村中学22班毕业照,二排坐着的第二人即安老师)
真是读书千般好,无知一时难。一个人的生存生活状态,固然和出身,境遇,时机有一定的关系,但读书是真可以改变命运的。诚如英国作家培根所说"知识改变命运"。也就是那时的孜孜不倦,才使自己心中有底,后来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身处怎样的境地,心里总有一股不熄的精神,一如往常全力支持自己前行。想想这些,从心底真的感谢安老师当时所给予的极大方便。
(豆村中学21班毕业照,二排左起第一人即安老师)
可赵老师打听的结果是:安老师大约在两年前已寿终正寝,真是天大的遗憾。从此再无缘晤面,无缘感谢。得此消息,心里实感有憾,急急草成此文,算是报答。
愿天堂的安老师一如当年英俊、精干、帅气,过好自己的一切。
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小编语:在这里发稿并不是一件难事、真正难得用心的五台人用自己的手中的笔或者手机拍下的图视频等,投稿给我们五台人,让我们五台人记录下五台发生的相关点点滴滴,做这些小编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互联网时代,也是分享的时代。非常感谢你们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