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忆 | 师傅本清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师傅本清
——童年纪事之五十一
从小就知道村里有个姑子(村里人对尼姑的称呼),法名本清,我们称师傅或本清师傅。据说她也曾是村里老爷庙的住庙尼姑之一,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她们几位被人“请”了出来。其中有几位趁势还俗成家,只有本清师傅继续留在本村生活。
认识师傅是在童年过年时,能自己出门叩头的年纪,大概也就六、七岁光景。吃过早饭,我和哥哥相跟上,总不忘到师傅家里给叩个头去。师傅住在两间西房里,进门这间陈设是这样的:对面高挂释迦牟尼画像,两边挂有帷幔,桌上摆放香炉烛台以及木鱼摇铃等念经的器具,桌前是用玉茭裤裤(玉米包皮)扭成的草拍拍(有如蒲团),厚厚的。里面一间是她们三人饮食起居的地方。来这里拜年的原因当然是,别人家只能挣到红枣、黑枣,要不就是炒棋子(一种用黄米面做成的零食),最好是核桃时,师傅常常有南来北往的客,交往较广,哪儿就能挣到“洋冰糖"(水果糖)。拿到手时,甭提那个高兴劲儿,走在路上,满是欢喜,总想偷偷打开一颗,用舌头使劲舔舔,感觉甜丝丝的,才歇心放心的再包好,放到贴身的衣袋里。
认识容易,理解较难,真正感知更是难上加难。师傅也像普通人一样,参加队里的集体劳动,凭工分吃饭。那年头,自己吃饭还嫌肚大,想不到的是,师傅先后收养了两个女娃。一位是个残疾人,没个正经名字,村里人只叫她"干猴儿",瘦骨嶙峋,不能站立走步,只会爬来爬去。说话也含糊不清,只听见鸣里哇啦,闹不机明要说啥。至于吃饭要不要师傅喂,因为没有亲见,不敢妄断。即使端得起碗,使得了筷,肯定吃得也是汤不是汤饭不是饭,收拾起来比喂饭还麻烦。记得小时候,见她有时出来坐在旮旯口,淘气的小孩就会说:“干猴儿,干猴儿,给爷爷家叩个头。"她就会用额头使劲叩在地上,并且是响头。即使是面对石头,她也不会计较,所以额头上不是土眉混眼,便是略带淤青。另一位可是个正常女娃,长得周眉正眼,白皙肤色,健健康康。只因生下她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无法养活,只能送人了事。师傅因是同门姐妹还俗所生,便毅然决然担负起从小抚养长大的重任。后来供她上了小学,我们擦前错后(五台方言,意为前后相差无几)上学。记得她不像一般女孩那样留发梳辫,只留一个男孩子一样的平头,十几岁已是楚楚动人的大姑娘,可惜只念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在家,帮师傅料理家务。
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不易,我们才会理解师傅当年生活的艰难,以及平凡灵魂的高尚和普通心意的慈善。一个手无缚鸡能力的女道人家,本意出家只为求得清静安闲,想不到却背上了沉沉的负重。既要当“爹”勉力勤苦,养活人口,又要当“娘”洗洗刷刷,炊火煮饭,保不准还得为残疾的弟子扶起喂饭,端屎倒尿。若是没有一种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心愿,没有一股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耐心,没有一样舍我其谁,从我做起的勇气,恐怕早已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不是眼见面前许多有血缘的父母常常为孩子跳脚生气,再想想师傅的付出与给予,真不亏是一位跳出三界外,立定净心界的菩萨转世。
除了这些,师傅与人相处,也是本着能帮尽帮,不计得失。记得每当村里有人去世,送夜之时,师傅总会不请自至,身披袈裟,站立灵前,一手敲木鱼,一手摇铜铃,口诵佛经,全神贯注,超度亡灵,分文不取,只为度得亡魂,安慰生者,因此,大家对师傅一家也是尽力帮忙照料,互相相处和谐融洽。
普通人的想法常常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推不得能揽。不是有句俗话说,守着自在不自在,背上羊毛织布袋。相比较那些现代精致的个人主义者,本清师傅实在是个揽事多事之人,也正是从她这揽事多事的行为中,我们照见了她纯洁善良的本性,看清了她与人为善的心地,了解她含辛茹苦的生活,明白了她吃苦耐劳的精神,懂得了她普度众生的追求。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善哉善哉。
图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其他公众号如需转载,
请联系小编加白名单,严禁洗稿盗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