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忆 | 拉炭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拉炭

——青年纪事之十一

年青时,有那么十几年一年四季常住村里,因此对于农村生活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要知道,在乡村过日子,有两件事特别重要:一是吃的;二是烧的。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没有吃的,无法生存;没有烧的,取暖烧饭,无法进行,生冷东西吃进去容易致病,一样可以要人的命。

今天先不说吃的,还是先说说烧的吧。

在农村,天气暖和的时候,烧的多是庄稼的秸秆、山柴、树枝之类。只要能擩进灶火里,做得"中"饭,实在没有多少讲究。可是到天冷的时候,这些一点就过、没有后劲的东西,做做饭还凑乎,暖家烧炕就担当不起,就需要找寻比柴火力更旺,发热更久的炭来承担。煤炭作为烧饭取暖的燃料,那个年代售价较贵,也来之不易,实在没有必要,老百姓真是舎不得使用。但有些时候,有些地方,还非得烧炭才能办了事,炭可以说是生活必需。

记得五十年代初期,村子旁边还没有修成公路(我们叫汽路)。天冷了,烧炭全靠驴驮人背。我们离最近的产煤地——天和,大概也有五六十里地。后半夜,鸡一叫,准备驮炭的左邻右舍就起来了。你呼我叫,急急忙忙吃上几口饭,趁着天色微亮,或者淡淡的月光,就赶着牲口上路了。行走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翻越一道山梁,就是七里沟,再经北大贤,东茹村,赶在中午时分就到了石沟(天和一个地名,产煤)。装好了炭,又马不停蹄往回赶,一时不敢手松,紧着赶路,才可能在天黑之前回到家。如果再背上四五十斤的炭,回到家里肯定是浑身大过水(满身的汗),精疲力竭,累得恐怕连说话的劲儿都没有了。

后来,有了公路,村里养了大车(胶轮车),冬天烧的炭,主要靠大车拉。冬闲时,炭供应不过来,受苦人也可以用小平车套上牲口,自己赶上到天和去拉,当然,这拉回来的炭就可以供自己烧饭取暖。

有一年冬天,队长说,你也去拉遭炭吧。这样着,就有了平生第一次,也就唯一一次拉炭的经历。

(前边说了这么多,才刚刚说到主题,目的就是要你了解当时农村的生活场景。)

人常说,做你没做过的事,就叫成长。既然队长让我成长一次,我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为了这一次的成长,我也激动了那么好一阵儿阵儿呢。理由是:我虽出身农家,长在农村,可也曾是“四属户"子弟,家里没有养过也不曾使用过大牲畜。想起小平车套上骡马,我可以坐在前边,扬鞭催马�走在大路上,要不“得儿驾,得儿驾"驱马前行,要不盘腿稳坐,信马由缰,好不自在舒心。一想到这些,自然由不得自己不激动……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拿上妻子为我准备的窑钱、干粮,第一个跑到饲养处,准备起程。老话说,一口吃了个李子,谁不知谁的底子。队长知我底细,让我牵了一匹既老实又有力的骡子套上,相跟上村里的大车一起前往。经豆村,过龙池一路无话,赶在阳婆落山之前,早早住进东茹村的店里。

店是骡马大店,过往行人都可以在此留宿。记得那一晚,除了赶车的,贩东卖西的,凑巧还有邻村钉锅的,是很早就认识的明虎叔。凑在一块扯东说西,话题不断,实在没有聊完的时候,一点没有寂寞孤稀的样子。晚饭是和赶大车的村亲们熬了一锅和子饭,吃了自带的窝窝头。原来,我不准备喝稀饭,只说一顿两顿好搁浅(五台方言,意为凑合),还是妻子心细,说准备上也可以不用。想不到还是喝上几口熨贴(五台方言,意为舒服)。店里是对过两个大火炕,找个空闲地,铺个小褥子,囫囵衣裳躺在那儿,抬头望着屋顶,全没想睡的意思。也因为有迟来的,早走的,夜里想睡个踏实觉也不可能,就那么迷迷糊糊了一会儿。

鸡一叫,赶紧起来,热了一下昨晚的剩饭,三口两口拨拉到肚里,便急急起身,为得是早到地头,早些能拉上炭。走在路上,还有些不机明(五台方言,意为不清醒)。我把骡子的缰绳挽在大车的后尾上,不再担心走错路,踡了身子躺在平车上,一颠一颠的是有些不得劲,可眼下也管不了太多,只痴痴地望着夜空上的星星出神。心想拉个炭,想不到早起晚睡也这么辛苦。可是更想不到的辛苦还在后头。赶到石沟,一看人夫马匹那么黑压压一大片,就知道坏了,恐怕是起晚了。我们知道石沟是大窑,储煤较多,机器装车,交通方便,路程又近,本来计划着就在这里拉,可一看这阵势,恐怕轮到我们,已是响午。想回去怕是不能,再住一晚,钱财两费,实在不划算。还是另改他地吧。

几个人一商量,决定到铜炉上或三角里试试。五台有个歇后语,叫作:守着尧头(五台地名,大名叫白家庄)不走,走天和(祸)。这可真是应了这句话。那也没法,总不能空着手回去,白辛苦一趟。到目标地还须翻一道岭,我们紧赶慢赶,总算早早来到铜炉上的窑口。我们赶到时,正遇背炭工人下窑。这里是一个小窑口,人工砍炭,人工背出,费时费力,着急不得。我们几人安顿好车上的前后笆子,坐在窑口,看着黑乎乎的洞口,盼望着有人出现。等了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只见黑漆漆的洞里有了忽明忽暗的灯光,那是窑工头盔上的灯光,正吃力地一步一步往上爬。等窑工到了洞口,只见浑身上下一个颜色——黑乎乎、黑漆漆、黑汗汗、黑油油,低着头,弯着腰。当我们帮他拿下背上的重负,他依然弯着腰,抬起头,看了我们一眼,翻起的眼里露出的是半个眼白,然后冲我们几个笑了一下,很自然的露出上下牙床上六七颗白牙。站在窑外,他们才可以舒展一下长时间弯着的腰,深深吸一口新鲜空气,转身又回到黑漆漆的洞里。看到他们,我才深切体会到,世上没有哪一件事是容易的。

陆陆续续又有不少的窑工背了上来,走出窑口,一样的装束,一样的笑容,就连唾出来的唾液也加进黑的颜色。我不知道窑下是怎样一种场景,疲累不疲累?危险不危险?终日不见天日,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看他们出来的样子,想象他们肯定好不在哪里?想想他们,比比自己,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责怪的……

很快,又有一拨背了上来。过秤,装车,不大一会儿,瓷瓷实实一车炭装好了。我们走在归家的路上,再没有来时的不满、牢骚……

几十年后,当我读到美国一位百岁老奶奶——摩西的话,心里才有了彻悟。

她说:"每个人的心就好像空杯子,你往里倾倒什么,你的人生就是什么。我总是往我的那个杯子里倾倒快乐和知足,所以我总是生活得很快乐。有的人往杯子里倒的是不满和失望,所以他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抱怨和牢骚"。

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0)

相关推荐

  • 袁祖铭五台村祖居——五一黔西南州四县游之二十五

    五一黔西南州四县游 贵州游侠 二十五.袁祖铭五台村祖居 导航五台村,距离镇上四公里,那里有袁祖铭的祖居. 到达村中,公路右侧就是青砖砌筑的古建筑,我们靠边停车. 青砖建筑是二层楼,现在门窗都被封堵了. ...

  • 秋天多美好,今天我又向着甘棠大车山上跑

    秋天多美好 今天我又向着甘棠大车山上跑 四季最美是秋天,因为这是个收获的季节.雨天已过几日,扩建道路中的大车岭已经可以通行.今天上午天气阴,铁驴驮我上了大车岭,去寻找曾经的秋天和发现新的玩趣. 首先到 ...

  • 五台人忆 | 捡烂炭

    作者简介:缘又圆(网名),老家五台.生活中大家叫她卫卫,曾从事财务工作.现居住忻州. 捡烂炭 儿时的记忆很多,不同的季节都会有一些不同的回忆,冬天回忆最多的除了滑冰,就是捡烂炭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无论 ...

  • 五台人忆 | 爸爸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华,五台县人,现居太原,国企小职工一枚. 在我记忆以来,父亲的工作不是高官,不是商人,就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说这话之前我没有想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因为我知道,这个社会跟我一样状况的还有很多 ...

  • 五台人忆 | 父亲

    作者简介:山水间(网名),五台人,小名 虎虎,忻州工作. 父亲 收回最后一瞥目光,我默默地注视着墓匠师傅将父亲墓前的石板扣上,就在我转身即将离去的瞬间,千种惆怅,万般痛楚突然涌上我的心头.父亲啊,我们 ...

  • 五台人忆 | 1968年5月的某一天

    作者简介:陈大宁  :五台人.下过乡,放过牧,上过大学,教过书.现已退休. 那年草青青 1968年5月的某一天,呼市各中学老三届(包括初高中)百十多名同学在一片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欢送人潮中登上开往草 ...

  • 五台人忆 | 温柔的力量

    作者:周龙翔,56岁.山西五台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现在广州工作. 温柔的力量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九日,母亲入土为安,回到了家乡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半山仙境. 母亲于一九三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二出生于五台 ...

  • 五台人忆 | 杨树叶勾起的回忆

    作者简介:卫卫,老家五台,曾从事财务工作.现居住忻州 巧儿得知我和梅子回到了五台,特意到村里砍回不少的杨树枝,约好让我俩去她家摘杨树叶子. 好多年都没有吃过杨树叶了,我们兴奋不已.小时候,春天常吃嫩杨 ...

  • 五台人忆 | 看电影

    作者简介:闲云野鹤,五台人. 小时候,在老家乡下最盼望的是看电影. 电影在一个乡的十几个村里轮流放着.到了临近村子的时候,便有些迫不急待了.那时,课后作业也不多,便相跟上哥哥以及其他伙伴们去看.大黑天 ...

  • 五台人忆 | 坐飞机

    作者简介:滤岸松(网名),五台人. 坐飞机 1994年,我们要去贵阳开会,行程是,先从太原坐飞机到北京,再从北京转机飞贵阳.那时的坐飞机,可不是想坐就能坐的,还得经过领导批准呢.说到要坐飞机,我很兴奋 ...

  • 五台人忆 | 读东野圭吾《秘密》感受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读东野圭吾<秘密>感受 --老年纪事之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