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西路147号柯灵旧居
复兴西路147号,建于1933年的西班牙式风格的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师奚福泉设计,占地面积为1260平方米。沿路的长方形平面略有凹凸,建筑左侧有室外楼梯到达二楼。红瓦多坡屋顶,烟囱突出于屋面,檐下有白色半圆形装饰带。门和窗户的形式多样,窗间有绞绳纹柱,黄色水泥拉毛外墙。
1951年起至2000年,柯灵先生与夫人陈国容就住在这栋楼的203室。在这儿柯灵先生孕育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改编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秋瑾传》等,著有多部散文集、文艺评论集及《柯灵电影剧本选集》等书。
西班牙式公寓住宅,1951年--2000年著名剧作家柯灵曾在此居住。
柯灵(1909.2.15—2000.6.19),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1943年7月柯灵编辑《万象》,至1945年6月停刊(本年仅出这一期),前后共43期,另有号外一期,几乎贯穿了上海沦陷的整个时期。均为25开本,每期约240页。《万象》是一份商业性的,面向都市大众的综合性文学月刊,创刊于上海孤岛末期的1941年7月27日,由陈蝶衣编辑,万象书屋出版,上海中央书店发行,发行人为平襟亚。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编号 |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层数 |
XH-J021V |
住宅 |
复兴西路147号 |
3层 |
该住宅曾为陈伯藩所有。陈伯藩,1889年生于上海,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驻日本大使馆参事、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特命全权公使,中央政治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敌伪财产被政府没收。先有上海女实业家董竹君入住,后有著名作家柯灵与夫人陈国容入住与之为邻。
日前,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正式向公众开放,都有共同的记忆。在静谧的道路上,曾看见柯灵独自一人或与夫人陈国容缓缓散步的背影。这是这位老人留给邻人的身影,也是他留在这座城市的足迹。
从1931年初到上海,到2000年在沪去世,柯灵一生与上海的情分深重。人生最后40余年,他和夫人就住在复兴西路147号203室的居所里,在这里,柯灵写下多部散文集、文艺评论集及《柯灵电影剧本选集》等书,改编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秋瑾传》等。
如今,曾见证过老人伏案疾书的书桌将展示在世人面前,柯灵的拐杖就倚在椅背上,仿佛他只是走开一会儿去楼下散步了,马上就会回来继续书写。
1951年左右,上海女实业家董竹君由法华路住所迁居至此处。这位独自在沪经营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馆的奇女子,当时将这两家企业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扩建为锦江饭店,作为接待中央首长和国宾之用。1960年底,董竹君迁往北京居住,当时考虑到她以后来沪居住方便和身体状况,上海决定为她留下147号房子并代付房租直至1966年。
几乎与董竹君同时入住147号的柯灵和夫人陈国容住在二楼203室。此后数年间,柯灵先后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
陈国容家一共有四姐妹。1960年出生的朱欣是陈国容最大的外甥,打记事起,他就常常在柯灵夫妇膝前玩耍。他管大姨夫柯灵叫“大父”,也按照江浙一带的习俗,以男性长辈之名称呼没有生育的大姨妈陈国容为“大伯伯”。在他的印象里,爱好阅读的柯灵很快把房间变成一个大书房,杂志、书籍、报刊将屋子堆满到几乎无立足之地。书香,成为这屋子给朱欣最直观的味觉记忆。
因为陈国容的长辈多在银行执业,因此也从娘家带来一张银行职员使用的铁桌给柯灵作为书桌。在这张书桌上,柯灵曾密密麻麻分类叠放着各种书籍、工具书、与作者友人的通信,还有印有《文汇报》字样的稿纸和红蓝铅笔。这张铁桌保持了银行的工作特点,只要将上层的锁锁住,所有的抽屉便都被锁住,十分牢固。
1966年9月的一天,柯灵突然被叫到作家协会办公室,旋即就被人带走关押,此后背负污名被羁三年。在这三年中,失去丈夫音讯的陈国容孤苦无告,到处寻找柯灵下落,与此同时,147号203室的书房被封,只余一间卧室可容居住。出事前,柯灵每月有三百余元收入,但失踪后,陈国容每月只有40元可以度日,其中还要费力周转留出钱款来继续支付房租,只为她心中一丝希望不灭,想着要为当时尚不知下落的丈夫保留下一个可回的家。
然而,在那样看不见曙光的日子里挨着,陈国容终于因为不堪负荷,而在家服安眠药自杀。她给丈夫留下纸条,写着“亲爱的,我们是无罪的,我先走了,真抱歉。”
所幸,因为发现及时,陈国容被送医救回。但病愈后的陈国容整个人却垮了,这位昔日重点女校的校长,瘫在床上,染上烟瘾,性情大变。很长一段时间,她回到自己父亲、即朱欣外公家养病。在朱欣的记忆里,这段时间卧在病床上的大姨妈总是一支烟接一支烟不断,原本健康开朗的人却沉默不言,即便说话好像也似洋人初学汉语那样生硬,整个人要靠着拐杖才能下床。
柯灵恢复自由后,来岳父家接陈国容回家,朱欣记得,自己的外公将陈国容搀上三轮车,而家里的孩子们则跑前跑后帮着提包裹。两个昔日精神抖擞的长辈,劫后重逢,却是默默无言,憔悴瘦损。那一幕,一直印在朱欣心里。
1971年,朱欣的外公生病,由陈国容接去,住到147号柯灵家中。如今向公众开放的柯灵卧室外,内阳台上的沙发,就是昔日外公的卧床。一年后,外公过世,这一天是1972年2月27日,恰逢美国总统尼克松访沪。
当时,中方政府特意到柯灵家,希望柯灵将一套《二十四史》赠予美国总统,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当市政府工作人员上门时,发现柯灵岳父辞世,遂未取书。
如今在故居里,观众还可以看到,这一套书还安好地保留在客厅《二十四史》专用的书架内。
由于当时书房和客厅被查封,于是卧室南部的内阳台就成为柯灵的临时“书房”,多用柜翻开前板平放可替代书桌用于书写。朱欣记得,“大父”特别喜欢看各种工具书,还在电台播出英语节目后,跟着学习英文、自习抄写单词。这些场景,现在也都真切地还原在了参观者眼前。
柯灵疼惜妻子。平生最讨厌烟味、也最反对抽烟的他,后来在每月领到生活费时,总是先买好烟,当作礼物送给陈国容。他理解妻子受尽苦难的灵魂需要纾解。
在书房和客厅解禁后,柯灵在书房里放了一张钢丝床。因为妻子病后神经衰弱,往往夜里稍有响动就会彻夜不眠。而习惯夜里看书读报的柯灵,就会在书房的床上睡去,免得回卧室惊扰妻子。
虽然在柯灵膝下长大,但柯灵却近乎一次也没有在文学写作上指导过朱欣。反而是陈国容在病情缓和后,每每会让外甥带着学校里的作文回家,把订阅的《红旗》杂志里的语句抄录下来,写在孩子们的作文本里。渐渐康复后的老夫妻俩,恢复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每次柯灵写稿取来稿费后,陈国容就会去旧货市场淘些摆设来布置家里,有时两人也会带着朱欣去天鹅阁或者红房子尝尝西餐。
陈国容视柯灵为神明,一直到老,还对丈夫尊崇有加。家人一起就餐时,尽管同桌小辈已经都是中年人了,她还要不断叮嘱“先让大父动筷”,“大父吃了,你们再吃”。
2000年五一假期中的一天,陈国容打电话向朱欣求助“大父不太对劲”。等朱欣赶到,发现昔日沉静的柯灵在沙发上一会儿坐下,一会儿起来,一直拉着衣服说“我的衣服没有拉好”,几十年来从未见过老人如此情绪激动的朱欣,决定叫救护车。
等到了医院,医生告知家属柯灵的身体出现问题,在入院检查中,向来温文尔雅的柯灵大喊大叫,旋即陷入昏迷。这一年6月19日,柯灵过世。
陈国容的精神支柱再一次垮了。她将两人一起生活的房间,按照柯灵生前的样子完全保护了起来,如守护着琥珀一般,不动分毫。
2014年,作家陈丹燕前去拜访时,看到园子里贴墙生长的青藤,已经爬上二楼,爬满了柯灵书房的小阳台,封死了久未打开的长窗,又向四周蔓延,封死了隔壁浴室的窗子。
屋内的客厅,保持着柯灵最后一次待客的样子,屋内的书房,也维持着柯灵最后一次写作的样子。桌上书籍整齐未动,放大镜还搁在日历上,一台收音机似乎随时要打开的样子,笔还没收进笔筒。
好似柯灵刚刚走开,很快又会回来写作。这一幕,让陈丹燕心中久久震荡,而如今,也将撼动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士。
这一切都让人明白,陈国容比柯灵多活了7年,这最后7年,她为复兴西路147号203室内两个人共同的居所和回忆而努力守护。一如在风雨如晦的浩劫中,她曾以孱弱的身躯费力保存下这个家。
-
(2015-03-26 16:40:14)
-
(2013-10-09 18:13:54)
-
(2013-05-08 21:53:13)
-
(2013-05-07 17:25:10)
-
(2013-05-06 20:01:14)
-
(2013-05-05 20:42:39)
-
(2013-05-03 19:38:22)
-
(2013-05-02 19:05:29)
-
(2013-05-01 22:40:55)
-
(2013-04-30 2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