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期 处暑 | 暑气未消 临帖静心
今天是一年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
处暑时,恰逢中元节前后。民间有祭祖、祈福、放河灯之习俗。一盏盏河灯,寄托告慰、思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意味着暑气逐渐消散,恼人的夏日炎炎,被渐浓的秋意“雨打风吹去”。北方地域大都享受上了“庭户有余凉”的天气,然而,对于南方的朋友们而言,不时来袭的秋老虎再次带来了难耐的高温。
对于有科技加持的现代人而言,只需一台空调,便足以应付暑气。在以农业为基的古代世界中,人们如何避暑呢?在《水浒传》“智取生辰纲”故事中,对于押运生辰纲的官军而言,盘坐在树荫下,饮一桶酒,嗑上两颗枣子,已经是天大的优待了。那么,古代的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帝,他们如何避暑?这还要从一件书法作品谈起。
发行日期:1987年12月20日
“智取生辰纲”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杨志奉命押运生辰纲途径黄泥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吴用等人也因为官府追查,去梁山落草。
欧阳询(557-641),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少长江南,曾仕隋,李唐建国后,为太子率更令。在唐初,由于李世民的提倡,“二王”成为书法主流。欧阳询早年宗“二王”,后受到北方书风影响,专注于笔力的刚健瘦硬,终自成一派。欧阳询的书名,远播国外,高丽曾遣人求取,唐太宗笑言:“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因为欧阳询身材矮小,但他的书法气势宏伟。
欧阳询“八体尽能”,尤擅碑志。闻名天下的《九成宫醴泉铭》便是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案:书丹指以朱笔在碑石上书写,以便镌刻)此碑被后人争先模仿,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抛开书法意义,实际上的九成宫,是隋唐皇帝为避暑而营建的宫殿。
发行日期:2007年11月5日
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皇帝避暑,自然不能满足于一片树荫、一桶酒、几颗枣子。最普遍的做法,便是选取一片风景优美、山水秀丽、幽深寂静之所在,营造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既能避暑,又能欣赏风景。隋唐皇帝也不例外。
开皇十五年(595),文帝下诏,由名臣杨素负责,于岐州北(今陕西麟游县)营造宫殿,便是仁寿宫(后唐太宗改名为九成宫)。宫殿建于深山幽谷之中,崇山峻岭之上,但要求观、宇具备,台、榭均全,加之工期紧急,役使农夫时动辄鞭刑,丁夫、工匠死亡过半,尸体相枕于道,宫殿一侧常常能听到哭声。面对如此惨象,杨素只用了一把火,将一切付之一炬。可怜道边骨,犹是梦里人。
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整修仁寿宫,并将其改名为九成宫。第二年,太宗再来此地,游览之时,偶见一眼清泉,《九成宫醴泉铭》便是为此而作。唐高宗继位后,避暑九成宫曾遭遇过一次紧急事件。当时,暴雨滂沱,九成宫遭水淹,幸得薛仁贵相救。事后,高宗回忆对薛仁贵说:“无卿已为鱼矣。”
今天,九成宫虽仅存遗址,但《九成宫醴泉铭》作为欧阳询的代表作,被视为楷书正宗,其拓本遍布海内外,成为历代书家最珍视之法帖。处暑时节,暑气未消,练书法也许是最心静的消遣。
2022版《方寸天地——邮票上的中国历史人物》集邮日历带您日赏一书,逐日领略王羲之、王献之、怀素、颜真卿、褚遂良、米芾等10余位名家书法,汇书法精华,汲先贤智慧。集邮日历即将开启预售,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唐)魏徵、(唐)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4、(明)施耐庵著:《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撰稿:李康
责编:周凯、刘昊凡
排版:孙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