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疝气”的偏方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
“疝气”的偏方
疝气药方:用水瓜干一条,糯米酒一斤,炖一个小时后服。疼痛立止,连服七日,永不复发。
疝气:用发岔的茄子切碎煮熟吃,每天2次连吃5次愈。或用红糖1两、葵花杆瓤子一棵整个煮水喝,2次愈。
治疝气立愈方:用水瓜干一条,糯米酒一斤,炖一个小时后服。疼痛立止,连服七日,永不复发。
脐疗法——外科
疝气:用小茴香根(或籽)适量盐炒,青木香、吴萸、广木香各30克研细粉,葱白半斤(洗净)捣如泥,同上药合匀炒热敷脐上,冷则加白酒再炒热反复熨脐。腹中鸣、得矢气即安。
穴位按摩
突发性疝气,强刺激足反射区腹股沟3分钟,太冲穴1分钟。
按揉太冲穴,能帮助人体排肝毒消火气!
调理气血,平肝熄风。用于防治肝气上亢引起的头痛、牙痛、咽痛、高血压、癫狂、痫证等;用于防治肝气不疏引起的月经病、腹胀、胃痛、结节肿瘤等;用于防治肝经所过之处的胁痛、疝气、癃闭、生殖系统病、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等。
中医学认为:痛经、小儿腹泻、疝气等多由气滞引起,疮、痈、疥、冻疮均属气血壅滞而成,根据中医“通则不痛”的理论,清凉油由多种药物组成,具有芳香走窜,对皮肤的渗透力强,特别通过经穴大穴则作用更强,故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经络气血畅通则诸病悉除。
“三伏”天穴位敷贴:元阴元阳交关之处——关元
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气冲穴
气冲穴,别名气街,属足阳明胃经。《医经理解》曰:“气冲又名气街,在归来下,鼠溪上一寸动脉处,气所冲行之街也,为胃脉所入,胆脉所处,冲脉所起”。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素问·热刺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一寸动脉应手”。故具有疏肝益肾、调经种子的功效。
《灵枢·卫气失常》认为此穴可治疗“卫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吸者”,《针灸甲乙经》认为其可治“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历代医家相应论述很多,还有许多配伍。
现代主要用来治疗疝气、不孕不育、月经不调、阳痿等疾病。近来笔者根据多位名医的临床经验,发现用气冲穴治疗痿证效果很好。
操作技法:治疗此病时,患者仰卧,取患侧气冲穴,医者左手揣穴,右手缓慢进针1寸左右,行提插捻转,使针感下窜至足最好,得气后,针用补祛,得气后留针30分钟,并给予艾盘温灸。
气冲穴:误针有时会发生疝气坠胀,急刺丰隆穴救之,针入一寸用旋捻法,先用拇指向内捻转,半分钟后提出五分,再向外捻动约半分钟再行刺五分,旋即出针。并嘱咐患者静卧一会,疝气坠胀即止。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治疝气
二马穴
1.部位: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缝陷中与手掌兑宫相对。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揉二马——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小指屈于掌心,,以右手拇指左右揉之。
3.作用:大补元气、健脑补髓、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4.主治:先天不足、气虚喘咳(慢性气管炎)、脱肛、疝气、小便闭塞或不利,
虚火牙疼、瘫痪、脑炎后遗症等一切虚症均宜之。
外劳宫
1.部位: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同二马,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成90°度,使穴位显出。
3.作用:温中去寒、安蛔止疼。
4.主治:下寒腹疼(一切腹痛均宜,如肠梗阻、肠套叠等),往来寒热、胆道蛔虫、久泻不止、透发痘疹、疝气脱肛、夜啼症、感冒风寒、揉之取汗,一切虚寒症均有效。
小儿脐疝:用赤小豆、绿豆、黑黄豆各20克,研细,水调敷脐,包扎固定,三次可愈。
文章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