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国军怪像,一种军衔被“用烂”,碰到的长官都能这么叫

引言

《寄谢雍》:“谢家兰树有清芬,每诵澄江却忆君。想得山庄长夏里,石床眠看度墙云。”民国其实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很多中国人都走向了战场,投身革命保家卫国。虽然当时有党派之分,但整个抗战期间大家还是同仇敌忾的。作为军人任务自然是杀敌建功,而功勋的多少则体现在军衔上。

01

国民党军队是我国军队发展史上最早应用和普及军衔制度的,尤其是到了解放战争期间,其军队内部的军衔等级相对规范,也更加严格。从将官到校官再到最基层的尉官十分明确,已经有了现代军衔制度的样子。不过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军衔在实施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甚至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开始有了泛滥之势,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国民党军官拍照

在诸多等级的军衔中,应用最为普遍也是所有军职中跨度最高的当属国民党军队里的“中将”。比如在上世纪40年代中,国军的师长、军长、兵团副司令、司令,甚至是地区军政长官、剿总司令都会被授予中将。在那个时候的政治活动中如果你不知道对方的明确军衔,那么标注中将一定不会错。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国民党军官

军衔虽然是一个人在军中地位和功勋的体现,但有的时候并不能直接兑换成军权,只是作为一种荣誉或者是待遇。对于大部分军人来说军衔当然是被看中的,不过一旦到了中将这个位置,就很难再往上提升了。主要原因是中将军衔在军队中是没有定额的,但是上将就不同了,有着明确的数量规定。

02

纵观国民党军队的发展历程,上将的增补往往是伴随着上一代的离任或者去世,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中包括增补的、追赠的以及曾经正式授予的上将人数也只有寥寥数十人。在这种制度下,无疑中将的人数会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为此我们举几个例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军长成为中将的情况。一般来说师长这个级别是很难授予中将的,毕竟团长才是校官,正常情况下师长都是少将军衔。

▲张灵甫

但是在1946年之后,为了适应战场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改革,成立一批新式的整编师,也就出现了很多中将师长。比如74师的张灵甫、36师的钟松、72师的杨文泉等等。这些将领虽然名义上是师长,其实在地位上和正规军中的军长是一样的。除此之外,普通野战军的师长依然是少将居多。

▲钟松

除了这些国民党精锐师的师长是中将军衔之外,一大部分的军长一级都被授予了中将。比如新6军军长李涛、第5军军长熊笑三等等。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那就是刚刚被提拔上来资历较浅,还没有建立过大功勋的军长会暂时悬挂少将军衔。军长是中将几乎没有什么可质疑的,那么说到比军长再大一级的军官仍然还是中将,你会不会很诧异呢?

03

在国民党军队的建制内,比军长再高一级的军职就是兵团的副司令和司令员了,其中和大兵团平级的还有绥靖区。通常情况下国民党的一个兵团会下辖3个到5个数量不等的军级单位,总兵力在10万人上下,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驻守北平的第9兵团,兵力比正常军团会多出几个团,人数达到12万人之多。

▲国民党驻军

按照正常思维,兵团的首长在军权上自然要比军长大的多,数量也比军长要少很多,应该授予上将了吧?按照《近代军衔发展考》说法:“实际情况是这些兵团的主官也都和军长一样是中将军衔”。比如邱清泉、李文、刘嘉树等人。

▲杜聿明

再往上一级就到了剿总的副司令、代司令等军职,比如抗日名将杜聿明,他们的军衔也是中将。总之想要被评为上将是难之又难。那么什么样的军职能够被评为上将呢?大体上来说除了荣誉授予的和死后追赠的,想要在一线部队中评为上将,最起码是剿总司令一级起步,比如卫立煌和傅作义等人,这和我军对比起来也就是野战军总司令一级了,可见有多么的困难和稀有。

结语

军衔制度并非是我国发明的,最早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由于军衔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战斗力并且便于对军队的管理,因此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国民党军队是我国最早完整系统的使用军衔制的军队,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实施军衔制起到了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寄谢雍》

《近代军衔发展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