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失速丨沉默的独角兽

作者丨黑羊

来源丨AI蓝媒汇(lanmeih001)

编者按

距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已经过去六年。

六年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创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AT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过去,资本加持下,行业快速涌现一批高估值、高成长性的独角兽公司。

电商、零售、出行、教育、文娱……互联网+的概念席卷万物,“消费者”摇身一变都成了“用户”。流量,超越交易量,成为了影响估值更重要的因素。

行业在洗牌、格局被冲破。

在这场残酷的厮杀中,诸如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新贵已然完成突围,稳坐市值第二梯队。但更多彼时同样被追捧的明星独角兽却逐渐在战局中逐步丧失主动权、远离资本青睐,最终声势减弱,成为了“沉默的独角兽”。

这些昔日明星,在趋于沉默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

AI蓝媒汇盘点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公司,试图从他们的沉浮故事中一探究竟。

这一次,来看大疆。

再次站到前台,大疆的声音是辟谣。
1月14日午间,有消息称大疆将打造自动驾驶技术团队。消息来源是一则大疆的招聘信息,职位包括汽车电子工程师、自动驾驶工程师和车内软件工程师。
有媒体找到大疆求证,得到的回应是:公司近期并未成立新的工程团队。大疆一直聚焦研发创新,其中也包括在汽车领域发展前沿技术应用,这些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
与车有关,大疆在去年年底还公开过一项名为“信息流显示方法和装置、无人驾驶系统以及可移动平台”的专利。
而在2021年元旦,一家叫Livox览沃科技的公司,发布了一款车规级激光雷达——这正是小鹏汽车与大疆孵化的科技公司。
彼时便被视为大疆向无人驾驶汽车转型的其中一步。不过,那场发布会,并没有过多的提到大疆——这个无人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正在悄悄地“成为幕后”。
但过去15年,大疆却一直是身在“前台”的。
作为无人机的代名词,它不仅建立起一个全球一万多员工的庞大无人机帝国,在销售方面,业绩节节攀升,先轻取欧美,又转而稳拿国内市场。
大疆每一款无人机的发布都引领技术之先,以至于其搭载的影像系统,将知名运动相机品牌GoPro踩在脚下。
也因采用封闭的飞控技术,大疆得到同样采用封闭操作系统的苹果青睐。
资本市场上,更是顺风顺水。
大疆在2013年1月到2015年5月完成了5次共2亿多美元的融资,红杉中国、中恒星光、远瞻资本、麦星投资、Accel Partners等都在股东名列。
2018年,又开启一次10亿美元竞价融资,争议极大却来客汹涌。
最高时,这只独角兽的估值达200亿美金。它的创始人,80后技术天才汪滔,也跻身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但近两年,大疆风波不断,声量式微,估值成迷。
除了发布新品,大疆似乎被反腐、衰落、裁员、IPO遥遥无期以及内部管理不足的声音埋没。
某种意义上,大疆在市场依然地位很高,它只是越来越像一架隐形的无人机
曾经高高在上,现今却走下神坛,不再神秘。
高光
2019年,大疆拿了好几个奖——全国年度质量标杆奖、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奖……
官网上,2020年的相关数据还没统计出来,但网络上可查询到的是,大疆无人机获得“2020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
但这些荣誉,并不足以和2015年时的大疆,那个彼时估值100亿美金的大疆相媲美。
那时大疆无人机的销量,不仅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节节攀升,顺便还在苹果达成了销售合作。
当时,大疆在全球苹果零售店中,上架了Phantom 3(精灵3)。Phantom是大疆在消费级市场的主打产品,这一些列在2015年全球销售了约36万台。
等到2016年,大疆发布Phantom 4的时候,整个大疆公司的高管更是纷纷到各地的苹果官方零售店发放无人机培训手册或开展飞行课程。
据说,那时比尔盖茨为了大疆无人机,专门购买了一部iphone手机……
不仅如此,就连数据上也展现了一种“疆域无限”的大好局面。
根据大疆2018年的融资材料,2015-2017年,大疆营收分别达59.8亿元、97.8亿元、175.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则从14.2亿元跃升至19.3亿元和43亿元人民币。
资本市场也对无人机行业看好。毕马威和CB Insights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无人机领域共出现74笔融资案例,累计融资额达4.54亿美元。
在媒体的报道中,当年大疆的投资方红杉资本询问汪滔需要什么帮助,而汪的回答出人意料:“帮大疆举办一场机器人赛事”——这与“不能对大疆进行尽调”、“融资规则嬗变”一起,成为“大疆式资本”的鲜明特色。
在2018年,资本追捧大疆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那一年,大疆开启新一轮10亿美金融资,这是大疆最大规模的一笔融资,并且牛气哄哄的大疆使用了新套路——竞价融资。
这种融资方式要求投资者们认购一定比例D类无收益的普通股,才能获得B类普通股的投资资格。当时大疆披露,其2012年至2021年收入复合增长率预计超过9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预期超过70%。
高增长意味着高回报,比如“不做尽调”等缺点,在可期的未来收益面前统统变成“可以忍受的缺点”。
即便如此,投资人还是蜂拥而至
有报道描述当时的“盛况”:当时在首轮竞价结束时,仍有近100家机构递交了保证金和竞价申请,认购金额较大疆的计划融资额超过了30倍。由于投资热情太高涨,大疆不得不开启多轮竞价筛选投资者。
大疆很快获得了10亿的融资,其估值规模也从2015年的100亿美金跃升至200多亿美金。
这让大疆一度被国内媒体称为“中国智造”的典范与苹果媲美。
一时间,大疆走上神坛。
沉默
但2018年那次争抢大疆融资份额,除了充满争议,事后也证明或并非是投资人们作出的最佳决策。
两年后,当疫情中不断传出大疆裁员的传闻,加之多年前的内部“反腐”带来公司管理上的种种疑惑,让很多持有大疆的投资人信心动摇。
有一部分投资人通过媒体喊话,“发展了这么多年,该IPO了。”
但何时IPO,几乎人人都在猜测。不愿意继续猜下去的投资者选择退出,大疆在2018年的那次融资中公布过退出方案,但由于业务增速放缓,IPO遥遥无期,股权转让也变的困难。
“全天候科技”一篇有关大疆IPO报道中提到:一些投资人试图私下寻求接盘方,进行股权转让。“我们至少认识3个资方有或者曾有出让股权意向”,一位PE投资人说,“但因为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核实它(大疆)到底上不上市,所以都搁置起来了。”
这更让投资者感到“没有方向”。
在另一篇名为“增长‘失速’:‘失宠’的大疆还能怎么飞?”的文章中,这样描述投资人的心情:高价投资大疆以来,企业与他们沟通少,上市没有消息,退出遥遥无期。
有投资人抱怨:“大疆内部没有与投资人对接的部门”;“LP想要获得的信息,投资经理也都没有”;“关于IPO,无论上还是不上,都多一些沟通吧。”
文章中,一位投资者举例说,2018年竞价融资后,究竟哪些新机构进入了股东名单,官方至今没有向他们披露过。
当与投资者聊到大疆老板汪滔时,有人说与他的沟通更少:“基本不出来”。
要知道,大疆的200亿美金估值还是在2018年,现在是多是少,官方并没有披露。
投资者行左转右,大疆似乎也沉默中进退难行。
2020年,大疆没有按照传统发布“双11”销售数据。
而2019年,大疆是天猫智能设备行业单店第一、京东影像行业非传统相机第一的品牌;2018年,大疆在双11的电商销售总额突破 1 亿元,那一年它是天猫智能设备行业单店销售额排名第一的品牌。
另一面,国家颁布的多项针对无人机安全的空管政策——比如民用无人机登记注册系统规定,起飞重量超过250克以上的无人机,必须实施登记注册。
这也让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在国内连年收紧。
多地设立禁飞区,让消费级无人机无处可飞,也让“黑飞”事件频发,大疆作为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头把交椅,销售自然深受牵连。
2019年,有媒体造访大疆一家代理商,对现场的描述是:“以前一个月能够卖四、五百台,今年一个月只能卖几十台,再这样下去铺租人工都要赔进去了。”
所以大疆在国内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到底卖的如何?很可惜,沉默的官方并没有公布2018到2020这三年的业绩数据。
大疆也意识到消费无人机市场的天花板,开始向无人机的另一个蓝海——农业市场布局。
但这一领域,大疆也有了对手——曾被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打败的极飞,在田野间长袖善舞,产品线包含了遥感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农业物联网设备等等,其不仅在2019年达到了十亿营收,更在2020年拿到了12亿人民币的机构融资。
为了遏制极飞,曾经大疆的高管曾对媒体表示“即使亏损三年也要在农业无人机市场取得领先优势。”
到了今年年初,大疆公共关系总监谢阗地对媒体说:“我们对外通常都是说国内六到七成的市场份额,实际上能够参考的数据还是各地补贴的发放,大家可以搜集这些数据,偏差不会太大。”
内困
除了在市场上遭遇天花板,大疆自身公司的管理问题,也在近两年频繁曝出。
2019年1月,大疆拉开了内部反腐大幕。
据大疆官方消息称:贪腐案金额高达10亿,有45人涉案。
当年这场“大戏”的一个桥段是一名被反腐的员工写公开信喊话大疆。
信的末尾这样说:(反腐)给大家不管是名誉上和找工作的利益上,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其实也把公司这个招牌给砸了,内部管理混乱,胡乱扣帽子。
关于大疆的内部管理,知乎上有很多亦真亦假的传闻,比如各派系之间犬牙交错,导致招聘人员过剩;还有人直接挖坟当年投资机构空降职业经理,以至于“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等等……
但这件事在官方那边,仅仅发了一纸“大疆创新反腐公告”,再没做明确答复。最终,媒体只能翻出汪滔在2015年接受《福布斯》专访时提到的一段话,来佐证这位老板早已对公司的内部腐败知晓和深恶痛绝。
那时汪滔说:管理大疆的采购部门是一大难题。供应链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回扣,每个月我们的采购量高达数千万元人民币,就算采购人员只拿1%的回扣,仍然是很大的一个数目。
现在看来,除了内部反腐,大疆或亦在收缩团队规模。
内部反腐一年之后,2020年3月疫情期间,裁员的消息如期而至。
当时,大疆被路透社爆出“裁员门”后,国内媒体将其中的一句话翻译成“大疆裁员14000人”(原文指大疆员工总数),这句话过于魔幻,以至于直接送大疆上了热搜。
大疆这次没有按耐住,谢阗地赶紧站出来辟谣:按这说法公司没人了。
实际上,无论是市场环境缩紧、转型动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等大疆的诸多问题,最后都需要那个沉默的创始人和掌舵者——汪滔解决。
在很多报导中,汪滔都被视为一个技术天才。大疆也因喜欢招募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生,而被称作“天才集中营”。
媒体对汪滔有这样的描述:创业没有汪滔想象中容易,汪滔不懂公司运营,更别提商业模式,他就一股脑的做产品,做了产品就拿到航模论坛上去卖。
不懂运营的汪滔,还被描述为非常的苛刻。一个广为流传的,未被证实的细节是:汪滔的办公室门上写着两行字——“只带脑子”和“不带情绪”。在公司创业早期,他甚至要求员工写“时报”,在对员工的设计不满意时,他也会直截了当:“这是什么垃圾!”
但他的另一面却被形容成“有远见”、“会调动资源”和“能坚持”。
当年他让导师李泽湘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还为大疆引荐了很多技术人员,他的同事形容他:汪滔知道如何将这个东西做出来,而且知道怎么调用资源把对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但现在的大疆将如何破局,还需汪滔给出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