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居多风

​陵居多风:

“陵居”考释

1 历代注释评析:

《异法方宜》的主旨在于说明:

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域

自然环境的差异

生活条件的不同

各地

居民的体质、

病证和病因

也随之不同

因而治疗方法

也应因地制宜

岐伯针对黄帝

“一病而治各不同

皆愈何也”的提问

回答:地势使然

第二段:

西方者

金玉之域

沙石之处

天地收引

陵居多风

水土刚强

不衣褐荐

华食脂肥

故邪不能

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西来

对这段文字之中的:

“其民陵居而多风”

历代注家

解释不一

而且也都

令人费解

分析其中根源

发现主要分歧

只是局限于

对“陵居”

的解释

概括大致有,4种观点:

①“陵居”,依山陵而居

张志聪注:

高平曰陆

大陆曰阜

大阜曰陵

依山陵而居

所以就多风

②“陵居”

居住的房屋

高大得如陵

王冰:

居室如陵

故曰陵居

③“陵居”

是居住在

高陵之上

林亿新:

西方地高

民居高陵

故多风也

不必室如陵

④“陵居”

是穴居于

高陵之内

“以陵为居”

姚止庵:

西民穴居,至今犹然

以陵为居,故曰陵居

《诗》言陶穴是矣

居室如陵

新校正言

民居高陵

皆未知也

以上各家

注解争论的焦点

实际上只是一个:

“陵”字如果仅就

“陵居”二字来看

各家注释

都有道理

但是联系及考察

上下文意和通篇意蕴

各家注释都欠妥失当

后人大都遵林亿之说

认为林亿的注释是对

王冰注释的最好纠正

并且进行

语法分析认为:

“陵居”中的“陵”

是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

“居”发生的地点

“陵居”即就是:

“高陵上居住”

许多《内经》

注本和辅导材料

都因袭此说

似乎已成为

共识和定论

然而仔细玩味:

主语“其民”与

谓语“多风”搭配

于理难通

“其民多风”与后文:

邪不能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

终是矛盾难解

2 “陵居”考释:

2.1 “居”

非“居处”

是“盘踞”

根据

古人用字的习惯和

汉字演变的规律

进行认真的分析

原来“居”

非居处之意

是“居”同“踞”

《说文·尸部》: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改作“从尸古声”

并注曰:

《说文》

有凥,有居

凥,处也

从尸得几而止

今人居处字

古只作凥处

居,蹲也

凡今人蹲踞字,古只作居

今字用蹲居字,为凥处字

而凥字废矣

又别制踞字

而为蹲居字

而居之本义废矣

《说文·几部》:

凥,处也,从尸得几而止

《孝经》曰:仲尼凥

凥,谓闲居如此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凡尸得几,谓之凥

尸,即人也

引申之为凡凥处之字

既以蹲居之字代凥

别制踞为蹲居字

乃致居行而凥废

《玉篇·几部》:凥,与居同

《楚辞·天问》:

昆仑县囿,其凥安在

洪兴祖补注:凥,与居同

《说文·足部》:蹲,居也

二字互训,可见其字义相同

《说文·足部》:

踞,蹲也

从足,居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删去“踞”字)

徐灏:

居字借为居处之义

因增足旁为蹲踞字

朱士瑞:

俗居从足者

盖古人制字居字最先

许君因汉时踞字已行

故亦列于《足部》

而于居下踞字云

'俗从足’者

以证居为本字也

以上前贤考证

“凥”与“居”的通假通用关系和

“居”与“踞”的古今渊源关系

详尽确切

简括而言:

“居”

既是“凥”的借字

又是“踞”的古字

“居”也当然地

是“盘踞”的“踞”

非“居住”的“居”

2.2 “其民”当作“其地”

贯通全文,仔细玩味

终觉“其民陵居而多风”

中的“民”当为“地”之讹误

深入分析

根据大致

是有以下

两个方面:

2.2.1 语境分析:

《异法方宜论》各个段落在分别论述:

东、西、南、北、中各地之时,都是

先以叙述“其地”的自然环境

次以叙述“其民”的生活习俗

再以说明“其民”的体质、病因

最后指出,应当采取的治疗方法

前因后果,逻辑严密,层次井然

尤其是在述说

“其民”的生活习俗之前

总是都要具体地陈说

这一生活习俗之所以

形成的原因——

“其地”的自然环境因素

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人

不得不形成,与之相应的

生活习俗乃至文化观念

人及其文化

都有明显的

地域限定性特点

2.2.2 文理探微:

纵观上下文,5段文字,除此段之外

都有“其地” (第一段是“鱼盐之地”)

“其民”“其治”,各出现1次

唯独此段无“其地”

却重复出现了

3次“其民”

第3次重复出现的

“其民”当视为衍文

第1次出现的“其民”

则当作“其地”之讹误

从而能与上下各段的

逻辑关系相对应

运用本校法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其文理

因为这样,所以于鬯《香草续校书》:

“此'其民’当本作'其地’

下文始云'其民不衣而褐荐’

则此不当出'其民’字

盖即涉彼而误也

于鬯所言

非常正确

否则“其民“既然

”在高陵上居住”

而在“多风”的情况之下

为什么又“不衣而褐荐”

为什么又

“邪不能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

显然自相矛盾

并且下文又说到:

北方者

其地高陵居

风寒冰冽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可以说与这里的

“其民陵居而多风”相得益彰

更明确的说明了“其民陵居”

应当是“其地高陵居”的讹误

“陵居”

就是“高陵居”,

就是“高陵盘踞”

是主谓词组

非由名词作状语

形成的偏正词组

3 结论

通过以上

考校分析:

“其民陵居而多风”

当为

“其地陵踞而多风”

西方之地

高陵盘踞

故地势高

势高多风

正如

我国西部,高原之上

无有屏障,风沙野暴

因为这种“刚强”的水土

其民久居其地

养成了

极强的

耐受力

(马莳注:“耐受乎风”)

所以才“不衣而褐荐”,出现

“邪不能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的现象

如此理解,不仅使该句文从字顺

而且使该段文字在义理上与整篇

《异法方宜论》相融通

更重要的是明白地揭示了

西方之域的自然环境与西方之民的

生活习俗、病因病机、治疗方法

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与整体观念

和辨证施治

这些中医理论

的基本思想

是一致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