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沧海一粟 助力脱贫
普坪镇中心小学 苏永州
2014年底,权威部门统计,中国仍有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据“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人均水平。由此,一场在全国掀起的轰轰烈烈脱贫攻坚战便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是全国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必须打赢的硬仗。而我,则是参与战斗中的一员,是众星拱月的一星。
2014年,是普坪镇人民政府在教育系统抽调全镇所有学校的负责人和基教办领导,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我虽调到普坪镇中心小学,但我原普坪镇乐庄小学负责人的职务未撤销,因而我是非领导的教师中第一个加入了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参加村里的有关会议。个人帮扶身份于2014年10月28日率一般教师之先录入国办系统,工作开展具体负责包保苏永朝户外,并摸排、调查走访了本村八块田组一些生活困难的家庭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就学情况,由此便得到到脱贫攻坚的一些信息,当时我也没太在乎“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对我们教师来说,搞好教育是我的本职,那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去解决的。
到了2018年是安龙县“减贫摘帽”关键之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全面决胜战斗时期,包保责任面向全县教育系统工作员铺开,前后工作开展得很频繁。教育包保和行政包保中,和贫困户一来二去,便有了很多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 田间劝学记
话说2018年夏,我接到包保户苏永朝的电话,他向我反映,说就读高中二年级的长子苏思遥不想读书了,他们怎么劝都不听,说我有方法点,抽个时间来劝他回心转意。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去包保户家之前,我利用课间闲暇,电话联系了苏思遥的班主任徐老师,了解其不读书的动机。从徐老师处得知,苏思遥在学校挺乖的,只是成绩跟不上,师生之间也没有什么不愉快的,同学关系相处也不错,不想读的原因,应该是学习跟不上。
等我下了课,便赶往农户家,时值农忙季节,一家都到田里干农活去了。我在附近打听到干活地点方向后,沿着淅沥沥小路来到了他们插秧的地方。看到一家都在田里忙活,苏思遥也在。苏永朝看到我,赶紧说:“你不要过来,田坎滑的很。”我想:那么忙,怎好耽误干活呢?我说:“我会插秧的,不用来将就我。”
互相问候以后,我已下了田,故意靠近苏思遥,和他谈心,看他懒懒的样子,问他活儿好干不?他傻傻地呵呵两声。慢慢地,我们把话题引到读书上,问他为啥不想读书,是不是和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等,和徐老师反映的一样。我劝他:“都已经高中二年级了,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拿到高中毕业证是你高中阶段的完整历程……”,苦口婆心,例举诸多例子,讲了身边许多事实。不知不觉,随着时间推移,秧也满田,也基本打消了苏思遥的“不读书”念头。
防止念头反弹,那两天多次入户,巩固苏思遥入学思想,后来又为他联系了班主任。终于成功返校。
二 香喷喷的晌午餐
2018年9月6日,接到普坪镇乐庄村脱贫攻坚前沿工作组通知,说要收集贫困户2016年以来因病住院情况,整理相关票据,查看首次报销未达90%以上的,可进行二次报销,得到消息,这是惠民大事,贫困户利益必须放在首位。早上下了课后,便和苏永朝沟通联系,了解家庭成员2016年以来是否有生病住院票据?当得到回答说家中妻子吴小久住过院之后,互相约定2点在他家集中。
来到他家,苏永朝热情地接待了我,喝杯茶后,我就叫他拿票据来整理。他的一番翻箱倒柜,东寻西找,乱七八糟的票据放在眼前,简直眼花缭乱,最明白的就数右江医院、安龙县住院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门诊病历了,其他票据混为一体。我根据三本门诊病历,逐一寻找,有效的、无效的、是哪次的按类别,时间顺序对票据进行分类。
经过细致筛选、归类,票据快整理得差不多了。突然,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了过来。我尴尬了,一是还不习惯吃“晌午”,二是工作纪律顾虑。我赶忙说:“不饿、不饿!”可是,主人家开玩笑说:“遇到就整,别顾虑,近年家庭条件过得去的,都早已吃不愁、穿不愁了,你难道还怕把我家吃穷了?”相视一笑。便与主人家“共进晌午”。边吃边拉起了家常。这碗特殊的面条,异常的香。拉近了帮扶责任人与农户之间的距离。
三 晚间家常话就业
自从结对帮扶苏永朝家后,我就成了他家的常客。白天走访是常事。但有些工作,农忙时节尽量考虑不耽误农户干活,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晚间进村入户开展访谈也成了常有的事。
在2019年4月的一天,趁着手头工作结束,想着有几天没抽出时间去包保户家了,干脆今晚去一趟,拉拉“家常”,便前往。到时已华灯初上,主人切一壶茶,在洁净宽敞的院子,围着茶壶,闲谈起来。说是闲谈,因为很自由,不是“闲谈”,多数围绕经济收入,务工就业等等。就在这样的“闲谈”中,得知贫困户的很多需求:种养殖发展的困难,农活干完很多时间呆在家,如何促进家庭增收……
在那次家常中,我把农户的所需所求铭记于心,我几番思索,最后建议苏永朝夫妇就近务工,既可赚钱,又能兼顾家中,得到他们一家的赞同。可是,问题来了,哪里有那么合适的呢?为此,在以后的几天里,我替他跑过普坪的养殖场,串过附近的泥水工地,也访问了不远处的木材加工厂,经过反复推敲论证,最后在离家一公里左右的“宏顺腻子粉厂”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夫妻两人利务工,因工作性质而言,上车打粉,有活便接,家里有事也可兼顾。
在腻子粉厂上班期间,苏永朝月工资平均可达二千余元,吴小久可挣一千余元,二人每月可为家庭增收三千余元。当年人均纯收入上万,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线。
嘻嘻,原来真正的扶贫,为贫困户出谋划策,还可以在晚上非正式的,而是家常式的开展呢!
四 劝多学“一技之长” 天干饿不死手艺人
我了解到,在八块田生土长的苏永朝夫妇,一个初中文凭,一个小学文化,在外务工时,均谋的是苦力活。我想,这不是长久之计,须有一技之长,多门手艺闯江湖,遇到什么干什么,赚钱才是硬道理。根据现状,我多次和他交流,劝他结合自身实际,学一二门技能。他总觉得自己文化低,怕学不会。我劝说他:“不去培训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呢?”2019年8月,适逢村里推荐贫困户到兴义顶效进行技工培训,我及时将这个消息告诉他。他犹豫不决。扶贫先扶技术,这个机遇千万别错过,就三番五次地奔赴他家,对他反复宣传这一惠民政策,做他的思想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同意参加电工培训。经过培训后,掌握了电一工方面的知识。如今,他拥有这门技术,到鲁沟养肉狗养殖场等地搭钢架棚,真正享受到利用技术挣钱的甜头。谈起这事,他是说:”感谢你劝我多学这门技术,工资比平时干苦力高一些,以后有这方面的培训,我还要参加,多掌握一些技术,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嘛!”
我欣慰了,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我虽然给不了他资金上的支持,但我用百倍的努力,去帮贫困户扶“智”,让他们真正走向富裕之路。
…………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我到过农户家百余次,在外务工期间电话访谈多次,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踏踏实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如贫困户的就业跟踪,明白栏核实、饮水安全等,均关注在心。我的帮扶经历,仅如一滴水,注入到全国助力脱贫攻坚洪流,终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取得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