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市“司前街”说到“巡检司”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有条“司前街”,位于新市北街中段折西的地方,此街,可以通往“寺前弄”和“刘王堂”。现在虽然号称“司前街”,但实际现在已经既无“司”,也无“街”的商贸店面,完全像一条小巷而已。但“司前街”呈现过一段短暂繁闹的历史,人们更多地知道,那里曾经有一棵古槐,有一幢古老的茶楼——渚香楼,这些回忆,足以令我们陷入遐思。
据考证,此街巷的历史不算很长,主要因为此地因清朝政府县治机构设立了“巡检司”之后,故有此名。“司”者,管理也。“巡检司”相当于现行政府体制的县公安部门的派出所。《新市镇再续志》卷四中,载明了新市“巡检司”为何会搬迁到这里来:
巡检司署,咸丰十年毁于寇,官至就民间租屋莅事。光绪十四年,巡司谏青周澐捐廉重建。
“巡检司”是政府治安管理的一个基层机构,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起于五代,盛于宋,到明清时已相当普遍。它在新市历史也有六百年之久,为德清县境内最早的一个基层治安机构。这里的起因,应该与吴越国“纳土归宋”时,新市被奏准成立的“新市镇“有关。《读史方舆纪要》九十一卷上写得很清楚:
新市镇:县东北四十五里。宋元时有镇将守此,并置杜家堡。今为商民环聚处。洪武初置巡司,并置河泊所于此。
这上面的“杜家堡”(《仙潭志》作“屠家堡”)是位于新市南栅运河西侧的朝廷屯兵之地。而新市最早的“巡检司”是在明朝“洪武初年”建立,即在公元1368年—1370年之间,机构驻地设在新市靠近“西潭”一带的地方,即“行灶桥”以西:
巡检司在马公桥迤西,今称“西衙”。按“慧通寺寺碑”载:本司在洪武初年建。
刚开始建立的“巡检司”配备了一定的兵力,为:巡检一员,司吏一名,弓兵三十名。有“鼓楼三间,厅三间,廊房二间和监房二间”,规模不算很小。嘉靖《德清县志》中,新市刚建办的“巡检司”管理范围比较大,当年下舍蔺村荷叶浦的巡寨机构也并入了新市巡检司。经过数百年艰苦岁月,几经兵火毁灭又重建,清末时,新市巡检司才开始迁移到现在的“司前街”(目前街道幼儿园位置)上。
民国时期,这里分别被改为公安局分驻所,之后又改为德清县警察局新市警察所,到了新中国成立的一九四九年,设立德清县公安局新市派出所,并迁址到新市“胡家坟”。自此,“司前街”结束警司年代的历史。
据史料考证分析,“司前街”在“巡检司”未迁入前,这里应该不是街巷,只是一般的民居通道,真正成街的历史不会很长,应该与东端的“渚香楼”茶馆的开办有关,人流多了,路的两侧也有商店开出来。直到“巡检司”迁入,此路才正式启动“街巷”模式。
据一些九十岁左右的老人回忆,二十世纪中叶的五十年代初,这里两侧店面都是小店,分列朝南与向北两侧。
朝南向的店面与建筑有:
朝北侧的店面与建筑有:
司前街上的古槐,可谓神异,这里有“先有槐树,后有新市”之传,从历史记载看,此话有些夸大,但并不影响形容这棵古槐的岁久。据《新市镇再续志》载,此槐树顺治甲午年(公元1654年)就开始枯萎,以后偶尔有复苏绽芽。光绪末期,忽遭雷击,于是完全枯萎,但树杆依然神威如旧。据传古槐有神异之灵,若有对它不敬,例如撒尿、泼脏水、随便折枝或刀砍等,伤着它,即刻患病。关于古槐传说,给司前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古槐处宅院,曾经住着德清诗人史欣先生(公元1960年——公元2013年),史欣先生是本人挚友,德清图书馆为他整理了《走近星星的孩子》一册诗集。史欣先生也是德清县会计界的重要人物,曾经为德清会计界的建设与理论建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司前街的“渚香楼”是一幢始建于清代的江南知名度极高的茶馆。数十里之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天黎明有四面八方的人赶来聚饮,一方桌,四方客,一壶茶说天下,尽是天南海北,柴行米价和里短家常。据新市的杨晓雄先生回忆,上世纪初,这幢茶楼是他父亲经营的,而他父亲是从另外人手里接过来的,究竟这茶楼始于何时,迄今仍是谜团。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