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西河口:为什么是“一河连两潭”?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西河口:
为什么是“一河连两潭”?
作者:张明儿
新市历史文化的重中之重,是“西河口”,无论从它的景观地位来说,还是从它的历史地位来说,都是新市古镇风景的最大亮点与重点。熟知新市“西河口”的人都知道,西河口的基本形貌结构是“一河连两潭”,如此奇葩景观在江南是罕见的。据笔者分析,这里面大有学问。
要完成这一历史面貌的解读,我们必须要寻求对这条“西河口”的历史由来的了解。这条河流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比较清晰的。它的形成是由西晋时期的新市人朱泗带领众百姓,日夜开挖而成,化时也有数年,起因是由新市大旱形成。这一事实写在朱泗墓的石碑上,通过明朝人陈霆所撰的《仙潭志》反映了出来:
尝因大旱,远运漾溪之水,以纾民力。
《仙潭志》卷二“庙祀篇”
陈霆将“保宁桥”以东至南一带的河下,称“西河”。西河者,源于西面漾溪之水而成河也。这里的“保宁桥”,民间称“朱家桥”与朱泗开河挖渠有关,这座“保宁桥”是五代后周时期,太祖郭威广顺年间(公元951年—953年)对“镇国大将军”朱泗改封“保宁将军”。“保宁”是指“保一方安宁”,能够驱除一切不利农事、人事的灾情祸害,并同时改了这座桥名。
从地图上看,“西河”正好是“一河连两潭”,形成“挑担”之状。它的走向是从西面转向东南面,在它与“永灵西庙”前的河流相接时,有一个大水潭,史书上称“曜龙潭”或称“西潭”;而它的东南面与小南栅河流相接时,也有一个大水潭,史书称“神驾潭”或“陈家潭”,或“南潭”。
“一河连两潭”,形成一副担子的样子,充满使命的负重,责任的担当。从西河引水意义上来看,它是通过一条河流来贯通两条大河,从而调节新市地域内居民生活的可用水位常态。以西河口为中心集聚民居,彻底解决居民旱季缺水、雨季受涝的灾害局面。这一水利影响,可以从东晋朝代为时间的划分线,分析新市居民住宅散落分布的移动规则,就可以得出:新市从南北朝以后,居民密集点开始南移,往“西河口”两岸分布。
古人很聪明,英雄朱泗也特别有智慧。在设计西河引水的工程上,大胆设计出“一河连两潭”的“挑担”形图,将西河的两头,挖成宽塘深潭,像大水井一样,积藏大量的水。既能在水旱的情况下,深潭依旧保持一定的取水位,而到了雨季,深潭可以提高河水分流外泻的能力,提升河水调节功能。这里有对水利的智慧考量,也有对居民生活的便利度的策划,更有宅居潭影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赏效果。可谓是“一石三鸟”,实为神来之策。
一条“西河”开挖出来了,两口深潭挖掘出来了,西面漾溪之水浩浩荡荡进来,灌满了一条河与两大水潭,并与南面的江南运河中线主干河道相通。从此,治水走出了神话,美名远走,方圆几十里远远近近的百姓,都开始向这里“仙潭”般的地方大迁徙。历史上的“陆市迁徙”,便是所有灾民迁徙群中,称得上比较著名的一个大事件。
所以,新市西河口的“一河连两潭”,有着新市先贤古人们的大智慧,他们的治水成功,成为新市发展的大平台,大动力。当外地的灾民一到新市,看见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的城景都惊呆了:
临平皋亭之峦阜,隐约于南;郭门句城之聚落,萦带于北。含山东耸,洋溪西注。平畴四衍,桑稻有连接之饶;晓市竞开,舟车无间断之隙。
《仙潭志》卷一“形胜篇”
所以,正因为有这样的“一河连两潭”,才可以让这块平淡无奇之地,建设成一邑乐壤。随着人们一批又一批地来此定居后,这里的地理位置又是江南运河中线的中段,水运交通极其便利,集市也由此形成,四面八方的贸易商家,从此来回,并以此作为物流堆栈、旅行寄宿与商贾交易的主要之地。至于后来道家散布的“三潭九井”之说的神传,则是寓教之言了。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