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贝益寿堂”:湖州第一家“贝氏药栈”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在新市,上年纪的人都知道,老底子的新市,有一家大名鼎鼎的药栈——新市“贝益寿堂”。据考证,创办于十八世纪乾隆年间的新市“贝益寿堂”,成为湖州第一家“贝氏药栈”。经过贝氏几代人的努力,最后成为了贝氏家族在浙江最有名望的一大药栈。1956年,该店更名为“新市区社益寿堂医药商店”,到此,原有新市“贝益寿堂”正式结束了它的创业辉煌。这里,有必要去读一下湖州市著名中医专家钟锬先生的一篇《新市地区的医药兴旺时期》回忆文章,其中对新市“贝益寿堂”的描写开首是这样的:“‘贝益寿堂’延续了苏州贝家的中药事业,并以昆曲与新市的昆曲结缘。”
钟锬先生说到的“苏州贝家”是指十八世纪时“贸易为生,累代行善”的苏州药业贝氏家族。到了贝氏家族的第七世——贝慕庭(1705年~1769年)时,“贝氏药材行”经营有道,顺风起燃,生意红火。随之家业昌盛,继而成为当年苏州城中四大首富家族“戈、毛、贝、毕”之一。至贝氏家族第九世——贝廷焱执手经营时,正处乾隆末年,贝廷焱先生把苏州的“药材行”开始向南延伸,经过对浙江北部的总体考察,发现新市古镇是一处药材经营有潜质的市场,随之便将新市选定为“贝氏药栈”向浙江进发的第一站。这一站,选定在新市北街落脚,开出了一家店号为“贝益寿堂”的药材行。
贝廷焱先生是一位非常有经营头脑的人,看到新市码头人气旺盛,商业气氛浓郁,而且外来客人络绎不绝,虽然,镇上已经有了几家药材铺,生意挺好,但市场潜力还是很大。贝廷焱先生将“贝益寿堂”确定了“前店后场”药栈店铺模式,批零兼营,抓好货源关,尽可能向大城市正宗药材行进货,扬长避短,保证合理的药业利润。当新市“贝益寿堂”药栈稳定发展之后,贝廷焱先生随即往湖州开出了“贝文一药栈”,在双林开出了“贝泰来药栈”。
贝廷焱先生不仅是充分占据“地利”的优势,抢占商业地域,扩大经营,更重要的是加大制药业的发展,对新市药栈取名为“贝益寿”,其意就在更进一步让客户理解药材与人的病理、生理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大药材的深度利用,提高中医文化的含量。新市的“贝益寿堂”大量开发丹、丸、散中药成剂产品,在养生、治疗等方面,有着独树一帜的经营理念,总结出古人中药秘方,开发出养生茶、杂粮养生粉及中药滋补品等。在治疗领域,以全鹿丸著称的丸散膏丹,有340余种;炮制中成药,有400余种;露胶油酒56种,各类药露有26种,等等,并将这些中药制品编纂成一部《贝益寿堂丸散全录》存店遗世。
(古籍由新市钟锬先生珍藏)
据史载,贝氏十三世的贝晋眉(1887年—1968年),是新市“贝益寿堂”的第二代掌门人。贝晋眉先生从“北京高等工业学校”(后并入北大)毕业回到苏州后,就开始承继伯母之业,接管了新市“贝益寿”、湖州“贝文一”、双林“贝泰来”三家药栈。接手后,他便大展身手,本着求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快就进入行业角色,使得“贝益寿堂”经营大有起色,在新市诸多药材铺的行业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大致可以了解到贝晋眉先生获取客户信任与商业信誉的终极秘诀。首先,明规矩。修订《贝益寿堂丸散全录》一书,并规定“必求上品药材地道极品按古法制”的药业经营原则,一丝不苟,恪守医德,精工细作,如法炮制,古法运用。其次,用贤才。启用“能人经理”聘用制,全权委托管理,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实行年度业绩和目标考核制。再次,扩领域。扩大和拓展丹、散、丸的成品领域,把药业加工做深做细。扩大营业领地,在乾元、武康、千金、菱湖、乌镇、练市等开设“贝益寿”分店,增大贸易影响与营业地域范围。另外,有秘宝。要有自己店铺独有的名贵药材,备有“镇店之宝”,像当年稀有的遥逻贡角(泰国产)、杜字麝香、犀牛尖、犀牛盘、美国金山犀黄、羚羊片、羚羊尖等;每年初冬举行公开“屠鹿”活动,打响“贝益寿堂全鹿丸”品牌。最后,行礼善。就是行善从业、贴心服务,诸如灾事义捐、礼仪接待、撮药包装、用药关照等。
正因为贝晋眉先生经营得道,“贝益寿堂”经营区域广阔,西至德清、武康,北至千金、菱湖、石凉,东至崇福、练市、乌镇,南至博陆、亭址、长安镇附近。据一位曾经在这家店铺从业了四十年的姚承华先生,在一篇回忆录中谈及上世纪抗战时期的“贝益寿堂”面貌:“店面朝北街,有五进三开间房屋,门市部设丸散、饮片两专柜,并附设细货(名贵药材)房,里进还有批发部、刀房、料房、打杂房、伙房等,在紫荆弄另有大型栈房一座,从业人员共30余人。” 规模化经营、行善与服务理念的融入,尽管当年的新市又建有十多家药店的行业竞争环境,但“贝益寿堂”异军突起,赢得了最好的行业名声,真是太不容易。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新市“贝益寿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店铺坐落在北街南端的东侧,店面向西,三开间,多进深。店堂深深,进门是一个大天井,因为这家店的安静,倒让我经常在这里驻足,张望着这座气氛古典又精致的药房:高柜台与密集的中药抽屉组成的大橱,还有橱窗上的古色古香的瓷瓶,那些店员总是忙着提称、研磨与包扎,空气里氲氤着草香的药味。当客人一走进“贝益寿堂”店,就有药业场所的浓郁气息,让一个人安静下来。
比较引我注目的是,这里沿墙放有华贵红木双环龙太师椅、茶几,供顾客歇息。四周墙上挂着介绍药材的木刻条屏,张挂着一些职业自诫自勉的名家书法,如“功回造化”“法古全生”等诸如此类内容的字幅,还有部分动物药材标本或笼中活样。这些,是让客人撮药和处方配药的同时,获得知识的书香熏陶。店员敬茶,让客人安静坐候,有一种“和气生财”的传统商业氛围。我看见一些店员从谈吐、手势、选药荐议、精致包装、煎药提醒等方面,都训练有素,服务周到。客户起身行步,便是“慢走慢走”的一片叮咛之声,温暖贴心,极尽细微关怀备至。
钟锬先生在《新市地区的医药兴旺时期》一篇中还提及到贝晋眉先生“以昆曲与新市的昆曲热结缘”这一事,我觉得这话说出了新市“贝益寿堂”药材,之所以能够在第二代掌门人贝氏十三世的贝晋眉先生手上,经营如鱼得水,这与先生能积极参与新市社会活动,利用昆曲的爱好,与这里的喜爱昆曲的民风气息水乳交融是分不开的。新市“贝益寿堂”药栈,能够一跃成为湖州名望极好的贝氏药铺,其间的最大秘密,就是在这里。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贝益寿堂”店铺老板贝晋眉先生是一位“昆剧”的戏曲爱好者。他对昆曲的爱好,完全来自家庭的影响。他的父亲、兄长都是昆曲清客。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初,贝晋眉先生在苏州创办了全国唯一的一家“昆剧传习所”,并支持和建立多个戏曲保护和发展文艺团体,不久便在苏州买下了一座有五亩地规模的私家花园,专门作为昆曲文化的活动基地,成为“昆剧传习所“的校址,史称“五亩园”。后来,贝晋眉先生对昆曲保护与推动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毅然决定将药店经营的利润,长期贴补推动昆曲发展工作的活动经费,可见其痴迷程度已经到了呕心沥血。
贝晋眉先生到新市后,除了在“贝益寿堂”内听取工作汇报外,便经常与新市一些爱好昆曲的人士一起在镇上茶馆坐坐喝茶,有时会参加一些昆曲演出活动,有时会去书场听评弹。贝晋眉先生对新市古镇的喜爱,有更重要的原因,他是被这里有着昆曲生存空间的可贵艺术氛围所吸引。当时,由于这里的昆曲爱好者与贝晋眉先生打得火热,在艺术技巧上都有非常到位的指拨,贴心的融合,新市昆曲传艺的民间力量也得到了扩大,与之相近的京剧表演也逐渐回暖。当时,还出了几位专业表演的知名演员,像新市张阿根先生的父亲,就是上世纪中叶苏州京剧团的一位名角演员,他的成长可能也与新市当年的戏曲气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此时,我想起中药行业的一副对联:“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说的就是行业慎独,要有良心底线,人做天看。我想,历经了乾隆末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市“贝益寿堂”店,正是具备了这样的行业道德、坚持了这一经营原则,而弥久益盛。后期执掌的贝晋眉先生通过“贝益寿堂”店与新市相识,又以昆曲与新市结缘,在他的努力推进与智慧管理之下,作为湖州第一家贝氏药栈——“贝益寿堂”店,至终成为贝氏家族在浙江最有名望的一大药栈。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