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耗资7000万大沙漠里种枣,一个疆二代的创业史
新疆的农产品,无论是近年来崛起的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库尔勒香梨,还是之前我们写过的时时养小麦胚芽的案例,都离不开从一个”特“字上来,引申出 ”绿色、营养、美味、健康“的品牌形象。
新疆地源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拥有“大沙漠”这张超级名片。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一大批跨界新农人聚集在这片沃土上,他们左手情怀,右手干劲,紧抓时代脉搏,涌现出很多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但在种植端,摸索出一套独到的生态农法跟完备的全产业链条的,实属凤毛麟角。
有人说是新疆是资本追逐的最后一片乐土,南畜牧业、北林果业格局下的新疆农业,该怎么样跨越粗放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鸿沟,对老边贫少特地区农业极具借鉴意义。
在上周结束的不白农创IP年会上,疆陶农哥作了《如何在新疆粗放型的大农业里淘金》的分享。其实在种植端,如果要找一个社员最经典的案例,那非徐海勇莫属。
十年如一日扎根新疆斥巨资搞循环农业,成为新疆农业产业化中的佼佼者,徐海勇显然具有现身说法的资格。“红枣看新疆,新疆看和田,和田看徐总枣园。”是业内人士的总结,这在他看来是对自己的恭维,更是对自己的鞭策。其实,种出高品质好枣的徐海勇,跟很多老边贫少特地区涉农创业者一样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如何跨越产品跟营销的天堑?
疆二代秉承“南泥湾”精神
大沙漠种下千亩枣园
徐海勇祖籍江苏徐州,父母5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扎根,他出生在伊犁,是个地地道道的“疆二代”。
曾经他在某大国企工作多年,后来自己出来做土木工程,在“大基建”的氛围下抓住了机会,赚取了第一桶金。工程是个赚钱活,但也伴随着大量的“潜规则”跟复杂的交际,让他心力交瘁。
在其中一个项目因人为原因出了状况,损失300万之后,徐海勇心灰意冷,转而把目光投向人际关系相对单纯,但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农业。彼时,他熟悉的和田地区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徐海勇顶住众人的反对,在大漠中种下了1000亩红枣。
他出人意料的举动,显然有源自父母辈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成分,亦有向时代风口借力的勇气跟魄力。面对茫茫沙海, 徐海勇深知,选择了搞农业,就是选择了一条曲折的路途,如何利用和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种出绿色天然、品质优良的红枣,这场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
10年耗资7000万
换取三点红枣产业化经验
1)种下第一棵枣,就规划好5年,10年的事
在徐海勇最初的设想里,资源利用、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这些超前的转型意识,一开始就有了基本的蓝图,按他的话说,就如搞工程首先根基要打好,坚决不做“豆腐渣工程”。
在徐海勇的农场一眼望去, 红彤彤的枣,挺拔的白杨,金黄的玉米,绿色的桑林,成群的鸡鸭牛羊,白墙蓝顶的厂房高耸的沼气塔在阳光下格外夺目,好一幅色彩缤纷的风景画, 也是一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循环系统。
徐海勇将他的循环农业闭环作了精确阐述:畜牧养殖/林果种植➝废弃物发酵➝浇地种树种草➝牧草养畜牧,第一个环节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跟其他环节环环相扣。
用了10年的时间,这个循环基本被建立起来,但他并不沾沾自喜,他说,新疆的辽阔土地为发展生态农业、可循环农业提供了基础,自己“生态农业、自然农法、全产业链、零化控”的绿色种植经验,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更多推广。
2)用最先进的种植法,种出最好的“风干枣”
技术更新带来的生产稳定性是农创成功的核心要素,要成为行业标杆,就要以高度标准化的种植流程打造过硬的产品。
为了严格控制品质,让枣树集中养分生长,他专门花钱雇人把红枣的青果打掉,造成结果量比别人少了5分之1,第一批嫁接的枣树只收获了3吨的果实,结果因为枣子品质太好被人惦记,送去清洗过程中被人掉包了,让他哭笑不得。
水源是滋养作物的襁褓,为了获得优质的水源,徐海勇的农场争取了喀什河的取水资格,引进以色列先进的滴灌技术;农场从不使用除草剂,完全人工除草;除了发酵的沼液可以灭虫外,农场还专门针对主要虫害的特点,播撒天敌,做到无农药灭虫。
他说,早采对于红枣而言也是大忌,真正好的风干枣,必须挂枝头,每年不到季就出市场的,都是尚未完全风干的枣子。而自然风干,就不可避免被鸟啄吃、自然掉落的损失,乃至占到产量的20%。
在清洗、烘干环节,2014年,徐海勇花费300多万引进先进的清洗、烘干、净水设备,用纯净水清洁风干后的果实,还建立了严格的果品分级流程,按品级封装。10年来,徐海勇在技术升级方面的投资就超过500万元。
而今,徐海勇种植的红枣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鑫园金果被授予新疆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拿到了绿色产品认证跟有机认证,在各类农产品博览会上广受好评。
3)”走出去,引进来“,解决边疆人才荒漠问题
因为新疆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多,物流等相关产业配套能力还相对落后,销售、包装设计、电商人才也不容易招揽,这也是在新疆搞农业遇到的一大难题。新疆社员于永兰就曾跟不白抱怨“真羡慕你们在内陆,年轻人走路都飞起一般”。
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且大部分人觉得“做农业社会地位低,不是一件出人头地的事。
这让徐海勇颇为头疼,为解决团队建设问题,徐海勇高薪聘请了10名博士生,15名国内专家,并与中国农大签订了3年技术协议。
近10年时间里,徐海勇已经在农业上投入了7000万,全靠另外两个公司输血, 但他坚信自己在循环农业上的探索必将得到回报,这几年随着边际成本的降低,已经看到了盈利的希望。
好枣也怕巷子深
品质之外“动态管理” 的难题
没有情怀,坚持不下去,光有情怀,维持不下去,这是农业的金科玉律,也是产品跟营销关于平衡的永恒矛盾。诚然,因新疆的区域特殊性,又站上行业制高点之上,较容易获得政府能量的支持,比如各类新疆农特产品博览会,这同时是老边贫少地区农特产品销售的“特色”。
但在流通大市场上,如何把品牌植入消费者心智中,如何卖出跟品质相符的溢价 ,如何在各种大小渠道引爆,这也让徐海勇头疼。
鑫园金果现在旗下有塔里木明珠跟悦然两大品牌,前者专注于原果即食产品,后者以原果原料加工产品为主,其中塔里木明珠有机枣是他们的王牌产品,说是最放心、最好吃的有机枣也不为过。
消费者是需要被教育的。好东西通常没有议价权,农人种出的好东西,最后大部分都是自己吃了,消费者反而找不到和买不到最好品质的产品。
徐海勇这番话让不白深感认同,但同时映射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消费者在农产品选择上的盲目跟浮躁,另外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在消费者概念里的“好产品”到底是什么?
口味、大小、甜度诸如此类的物理指标决定了品质的好坏, 品质是王道是很多农友的口头禅,但品质之外的对产品的“动态管理”易被忽略,包括产品名、品牌名、广告语、差异化卖点、包材质感、包装设计、消费场景构建、消费情绪激活、品牌故事的情感认同等等,更多的是IP化的走心与共鸣。
从最末端的消费者来思考“产品”是最好的选择,这需要有用户思维、需要有消费者语言共同组成,多方火力交织下的策略以跨越产品跟营销的天堑。
尾声
徐海勇身处大漠,心怀绿洲,以父辈359旅开拓南泥湾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十年如一日扎根边疆种红枣,终成行业标杆,这来自于他的资金实力,对品质为金牌招牌的无限偏执,在政府政策之间的左右逢源,更来自于他无限看好农产品出疆广阔无限的前景。
但是,跟很多老边贫少农产品一样,如何让好产品如何为更好地走出去,这也应该是徐海勇下一阶段的重心。大漠的风沙浸染了他的青丝,他站在自己的枣园,一眼望去,是塞外萧瑟而又苍茫的冬日景象。
或许,朋友专门写给他的诗 “塞外秋风舞枝头,月沐熹微艳如绸,大漠一笔红天色,几多辛苦化心头。”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愿所有还在农业泥潭中匍匐的农友们,都能被市场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