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起来”的培智教育是“圈养”还是“教育”
“圈起来”的培智教育是
“圈养”还是“教育”
下列情况,不完全出现在各个学校,仅是作者在了解各个学校的基础上进行的汇总,产生的一点思考,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留言继续讨论。
形成原因:
随着近年来家长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于培智学校的孩子的溺爱已不仅仅停留在“要求学校提供教育”的地步了。
而是要求:
学校对学生提供交通服务;
学校根据学生喜好提供餐饮服务;
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书包,文具盒,铅笔,橡皮等各种文具;
学校老师要保证学生在校衣服整洁,但凡有弄脏一点,就要问清楚缘由;
学生之间如果有相互借东西,丢失的情况,要老师向另一个学生家长讨要;
回家后,看到身上稍微有个红印子或磕磕绊绊蹭破点皮,就开始要求到医院进行各种血液,CT检查,并向学校恐吓要向教育局施压或表示要向法庭提起诉讼,以及在网络上宣扬学校“虐待学生”。
在此背景下,学校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只得“满足”家长的各种要求。
结果:
迫于家长造成的各种困扰,很多培智学校已经成了家长们“溺爱”学生的又一个“家”,学校只好每天撤销了跑步等运动,而做操也仅限于伸伸胳膊。每天回到教室里,天热天冷了开着空调,怕口渴了,购买好全自动的恒温纯净水饮水机......,老师们每天只敢让学生坐着,除了上厕所,不敢离开教室半步。每天学生在校时间,必须要两个老师同时看着,美其名曰“无缝对接”。
学生每天嫌弃学校的水没有味道,带各种零食和饮料,而老师也对家长的做法不敢有任何异议。
当进入青春期后,学生可以打老师,但老师不能“正当防卫”,学生可以诬陷老师,老师还得通过各种监控,等设备来证明清白,而被诬陷后,家长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没有,反而借口“学生就这样”来搪塞。
反思
当融合教育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这样的“圈养”式的教育还能称之为“教育”么?
“关爱”特殊人群,何时变成了“溺爱”?
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