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型人格

发布时间:2020-12-19
文:林博宇
来源:心理咨询师林博宇(ID:lby18845164192)

强迫的起源

我想从人类种族的进化和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角度谈谈强迫在人的心中是如何出现的。

从人类种族进化的角度看,人类作为当下世界上的绝对主宰者,其进化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我们需要逐渐摆脱动物的吃饱就睡的惰性,我们要不断的发展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要不断练习我们四肢的精细动作,要学会利用粗糙的材料创造精巧的工具。

当我们终于统领世界之时,回首过往,自豪感油然而生,自豪与骄傲的同时,我们好像也有些飘飘然,会认为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的发展我们的理性思维,继续不断的行动,我们就可以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

基于这样一个幻想,我们也就开始用思维和行动去处理(压抑)我们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我们无法接受的情感,殊不知,内在感受有时并没有那么有逻辑,可以让我们想清楚,也没有形成公式,好让我们通过某种行动的外力对其改变,久而久之,理性与感性就此胶着,也就形成了强迫型人格——即个体心理主要受理性思维和行动所支配,而与非理性、发散性思维特征明显不对等。

从个体的发展角度看,这样“人定胜天”的幻想更多来源于父母和家庭,当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严厉甚至严酷时,其潜意识的过程可能是把自己未解决好的理想化的部分强加于孩子身上,同时还有一个“只要对我的孩子有足够强度的要求和控制,他就会成长为任何我想要的样子”这样一个对自己能力无限夸大的力量感(父母这种力量感的来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对现实中感到失败的自我力量的补偿,对于来自父母对自己父母的理想化的认同或未达到理想化的恐惧等)。

在这样一个过分理想的目标和“大跃进”式过分努力的对孩子的控制之下,由于孩子天然的力量和能力的劣势,最终定会败下阵来,同时会带来“如果不按照父母那样控制我自己,那将会有极为严重的后果发生”这样的心理印象,最终,由他控变为自控,父母也就成功的将强迫传递给了孩子。

强迫型人格的内部和外部表现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去描述强迫型人格内在的感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和来访者共同探索清楚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会是很多强迫型人格的来访者的重要的咨询目标,因为这也就意味着放松了过分理性的防御,也就是放松了来访者内在的强迫性。这里我尝试描述强迫者的内在感受:

从表面来看,强迫者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生动的能够描述的确切感受,但同时他们内心会经常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些感觉是模糊又强烈的,也正是为了缓解这些感觉,强迫的思考和行为才反复出现。

或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强迫本身就是对内心不可接受的情感的防御,因此防御过后情感会逐渐远离意识,进入前意识或潜意识当中,这对来访者完成一些需要谨慎与逻辑的工作是有利的,但是在日常需要情感参与的生活中,来访者又常常显得呆板又无力:如无法进行的哀伤、毫无情趣仅仅是冲动-释放模式的性生活、泾渭分明的道德感、对自己持续控制造成的紧张感转化而来的躯体症状如头痛、高血压等等。

从更深层次来看,强迫背后掩盖的必定是痛苦,如被控制而导致的强烈的愤怒、被谴责和被惩罚的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深深的羞耻,例外的是有些强迫者也会刻意不让自己过分欢愉——这是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会认为乐极必定生悲,肆无忌惮的快乐同时也意味着自我感觉失控所带来的湮没感,这其实也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强迫所感知到的:要么完全不做,要么就停不下来,自己仿佛永远处于完全控制与完全失控的循环当中。

强迫型人格的心理咨询

首先,去逐渐接近强迫者的内在感受永远是咨询努力的方向和总目标,这其中咨询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从身体感觉入手,结合正念、放松训练等放松身体、觉察体感的活动,带领来访者从相对更加安全的身体感觉出发,慢慢的转向心理感受的探索;咨询师对于来访者所表露出的自己无法接受的情感的接纳与理解亦是十分重要,将这些情感一般化、普遍化会减少来访者的羞耻感和内疚感,也会让来访者感到更安全;

咨询师能够换位思考,通过模拟“假如我是你,处于你当时的情况中,也许我会很愤怒”,这样的自我表露会尝试让来访者产生观察的自我,去第三者的角度审视内心的情感。

这些努力往往不会立竿见影,会经常无功而返,但要知道其实每一次的尝试目的并不在于揭露来访者内心隐藏的部分,而是去让来访者能够了解自己是可以有情感的,是可以用情感去面对生活的。

其次,对于强迫者无法解释的强迫部分尝试去鼓励来访者讨论强迫的意义也会对他们理解自己有帮助,比如“你在日常会反复的检查确认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做好,虽然你认为偶尔的错误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你好像还是控制不住要这么做。我会觉得人的行为其实都有他的道理,对于你来说好像对自己能不能做好没有很多的安全感,也许你实际的安全感要比你意识到的要更低,关于这部分你有没有什么更多的感受,愿不愿意多谈一些?”但是对于这样的讨论咨询师同样要小心不要和来访者共同陷入他的“理智化”陷阱,就是关于来访者的解释一定要去思考或者辨别“到底他真的是这样感受的还是他从理智上认为自己应该这样感受?”

最后,我会觉得其实强迫者之所以会强迫也有一部分是他们对自身的痛苦的容纳能力不足,好像总是要急匆匆的要去即刻处理掉自己的痛苦,因此有时和来访者在咨询中共同在自己的痛苦里待一会也是必要的,或者说不要去即刻消除来访者的痛苦才能够给我们触碰自己的真情实感提供时间和空间,有时也真因为看到我们的痛苦,别人才会来安慰我们,我们才能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美好。

作者简介:心理咨询师林博宇,二级心理咨询师,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执业五年,咨询经验400+小时,心理动力取向,擅长各类关系、情绪及个人成长议题,地面及远程视频咨询,个人微信号:yayahit,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林博宇(ID:lby1884516192)授权转载。
排版:小鲸鱼  Bobby
(0)

相关推荐

  • 如何回应来访者的“爱”? | 10位心理咨询师给你支招

    以下为虚拟案例 来访者背景 Jeanne,女性,酒吧驻唱歌手,28岁,未婚,患有抑郁且有自残的倾向,单亲家庭,母亲(轻微精神障碍)要求要跟她一起住. 来访者主诉 对母亲的催婚感到厌倦,在工作时脑子时常 ...

  • ③强迫型人格障碍如何自救?

    强迫型人格障碍,做事情谨小慎微,想把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如果适度的追求完美,可以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就,但若是过度的发展,就会导致自己过分注重细节,墨守成规,不知道变通,导致工作和生活发生障碍. 1. ...

  • 完美主义,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症三者的区别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而各种心理问题也呈现爆发性增长.比如: 追求完美,强迫症,强迫型人格障碍.....如何区分他们的不同,如何正确的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线工 ...

  • 读心医话 | 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有什么区别?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艳教授 案例一:明知没意义却重复同样动作的小建 13岁的小建,如果在街上不小心被对面的人碰了一下,他一定要转身跑很远,再回过来,装作不经意的"蹭人家一下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776:好马慎吃回头草,复婚难的心理学原因及解读。/强迫型人格障碍

                               心理治疗 与病人商讨制定治疗计划,合作性过程会使病人具有一种控制感,从而减轻焦虑. 治疗目的在于帮助病人,建设性地利用其强迫型人格特点,而不是改变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775:茅台院士能否当选,关键看学术水平而不是经济效益。/强迫型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及诊断 过度自我怀疑.过分关注于细节.规则.清单.组织和时间表.追求完美. 过于谨小慎微.严格并固执地坚持要求别人按计划行事.有工作狂的倾向,全身心投入工作 ...

  • 强迫型人格障碍,要如何开展自救呢?

    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所谓的强迫并不是别人来强迫自己去做什么,而是自己强迫自己做一些在外人看来比较奇怪的事情. 1.总是洗手,洗一遍还不行,不停地洗.比如已经下楼了,但总是怀疑家门没锁好 ...

  • 如何区分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和 强迫症 是不是一回事??? 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强迫症通常是对自己的要求,并不会将这种强迫型思想强加给其他人,而强迫型人格障碍,则不然,强迫型人格障碍者,除了对自己有要求,对周围的 ...

  • 强迫型人格障碍如何谈恋爱?

    强迫型人格障碍总是用一种苛刻的尺度去衡量一切,这会让恋人陷入紧张和焦虑之中,由于这种思维模式起源于童年,青少年阶段,经过长期的固化,是非常难以改变的.而爱情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果能善用不仅能改善自己,也 ...

  • 强迫型人格(障碍)适合什么职业?

    如果你做事情古板,总是喜欢按规则去办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总是过于谨慎,拥有较高的道德情操,那么十有八九就是强迫型人格.在这种人格的指引之下,人们通常会过得有条有理,很少出现突发性的事件. 这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