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素材的选择与提取
杨晓敏
郭金勇与文学结缘之后,曾经过长时间的诗歌、散文体裁的写作,后来他选择了以小小说文体为主要创作方向。二十余年的坚守与耕耘,因生活阅历丰富,善于思考,观察入微,他笔下的小说素材鲜活,能在千把字的篇幅内写得立意卓然,文风谐趣,常于不经意间在艺术探索上另辟蹊径,给读者带来意外的阅读惊喜。
囿于小小说的体量小, 极难展开那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大多只能专注于某一生活场景、瞬间、片断等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力求言尽而意远。在当代小小说的名篇佳构中,不乏成功范例。郭金勇的一部分哲思小小说,同样追求这样的良好品质。
被人称为“钓王”的人, 有近六十年的钓龄,有高超的钓技,名不虚传。作品不从这一常规处着手,而是旁逸斜出。《钓王》借一次寻常的钓鱼故事,寄予生活哲思,层层铺垫之后的意外结局,自然而然揭示文章的立意,是一篇颇为好读又耐读的小小说。钓王一丝不苟端坐于水库边上,整整一个上午毫无所获。作品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对此进行铺排渲染,可谓一石二鸟,一是表现钓王的沉稳心态,一是为后面的钓鱼得失打下伏笔。
凡事得之不易,失之愈痛,一般人都难违此种心理轨迹。钓王辛苦钓了一整天,所钓的六条鱼从未系好的鱼护中又逃回水库,同伴都为此痛惜不已。钓王平静地说:不必,钓鱼乃修心养性之举,又何必在乎得失呢。等待过、失望过、高兴过、得到过、失去过,这一天你过得充实了,这才是最主要的。细想今天,就如今生啊,从一无所有到曾有所得或名利双收,可到最后不都仍是两手空空么?又有什么可恼可怒呢?话得体,人从容,此情此景,王者风范跃然纸上,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因此立体饱满。甚妙!
同样写钓鱼的主题,《开心无价》却把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放在一块进行探讨。哥俩一番争论,殊途同归,道明了这么一个生活常识:萝卜白莱,各有所爱;红尘万丈,自在选择。不仅精神层面的智力资本投入不能用钱来衡量,比如写作与稿费,以此来判别对等不对等。而且物质层面的消费投入,比如渔具成本与钓鱼多少,同样不能用直接效益来计算。正如该篇的题目一样,叫做开心无价。
官场是社会上大众的关注点,仕途又是衡量官场人物的重要标识和晴雨表。如何编织好这些特定环境中的故事,开掘出深层次的内涵,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它考验着写作者综合功力。郭金勇在机关数年,曾业余从事过新闻采写,正因为有此厚实的生活积累,才能对此类题材有的放矢。
《恩将仇报》反其意而用之:昔日恩人兼老上司的孙子犯罪,法与情产生了无可调和的矛盾,此种情形之下,当事人该何去何从?是法外开恩,还是大义灭亲?身为公安局局长的陈军,在破获一起强奸杀人纵火案件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该案凶犯不是别人,竟是现已离休的原公安局局长鲍为民的单传孙子,而鲍为民却是对他有着天大恩情的再生父母。作品借助细腻传神的细节,刻画主人公陈军的矛盾心理,真实动人。在人情与法律的抉择中,他毅然下发了拘捕凶犯的命令。一位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公安干警形象,至此跃然纸上。
小小说却并没有到此结束,老公安鲍为民的一个电话,让故事再掀波澜,也给人带来无限猜测。原来鲍为民不为单传的孙子求情,却主动提供线索,并要求参加拘捕孙子的行动。这一情节的逆转,实出人意外。作品借一个电话来刻画鲍为民这个老公安的职业操守形象,自然而又巧妙,他的大义灭亲之举让人感动钦佩。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可谓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得失》为官场投机者画像,几个小细节,便把那种变色龙嘴脸勾勒得活灵活现。人生无坦途,若论得失,应以德才修行为先,不能偏离了天理良心的大方向。一场认亲,成为蒋副县长在仕途中,苦心经营的一步棋,他想得到是一盏阿拉伯神话故事里的神灯。认亲的现实版闹剧谢幕了,打着亲情与慈悲的幌子,掩饰机巧之心,尤为让人痛恨。一个擅权术、假慈善、投机钻营,不惜一切手段,攫取自身利益的的官员形象,被钉在耻辱柱上。
《了了》是歪打正着呢,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也许,二者兼而有之。这样的情景,在过去的官场比比皆是,大家挖空心思,跑跑送送,什么样新奇的招数都会想到,都会用到,从上到下,实际上也是苦不堪言,为其所累。最后的附录部分,是八项规定的出台,才让小说有了转折,让送礼人乃或收礼人都能得到解脱,借力打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大道。题目叫了了,结尾也是豹尾。
历史正处于转型期,城乡之间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嬗变,尤其是人的观念,由于环境条件及自身素质的差别,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抱残守缺或积极跟进等,进行碰撞在所难免。郭金勇笔下的城乡故事,不乏这样有意味的思考。
“生活在城里的人,在乡下人特别是山区人面前时,心里总会有一丝优越感,仿佛高人一等。” 《午餐》写的这种现象,在当今依然普遍。一次随意的旅行,却改变了主人公胡思的这一想法。胡思与同伴去乡下爬山,因体力不支半途退出,在一个村子随意闲转,与一位坐在家门口闲谈的老太太聊得亲热。老妇人热情邀请胡思到家里吃中午饭,尽管她只能给他奉上一顿极为普通的面条。那份盛情还是让胡思深受感动。当然,他最终没有吃成那顿午餐,因为老妇人两个从城里回来的儿子对他充满戒备,他们阻止了母亲的热情。
作品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靠对话来推进情节的发展,与乡下的老妇人,与老妇人城里的两个儿子,所有交流,在一问一答中完成。其间辅以对乡下种种景物的描写,冷清的老屋,趴在门口的土狗,蓦然惊飞的鸟儿,看似散的描述中,作品的主题也慢慢呈现:乡下老妇人的纯朴热情,城里两个儿子的戒备冷漠,“城里人真的就比乡下人高一等么?”胡思这一问,不啻是对某些高傲的城里人的诘问与无奈叹息吧。
对于一些荒诞或者离奇的故事,作家们常借助梦境的形式来完成,真真假假,似梦如幻,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物事,不便表达的一些内容,梦里却可以自然而然的氲氤起来。小小说《最后六天》即为这样一篇在幻境中穿越的作品。
主人公被医生宣布只有最后六天生命,这最后的六天,他分别留给了自己的父母、爱人、儿子、领导、同事、自己。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往往也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展现自己的时候,男人对父母的悔,对妻子的歉,对儿子的期望,对领导的怨怼,对同事的辩解与劝告,一天一个角色,一天一段人生,勾勒的其实是一个中年男人真实又负荷累累的人生。把如此漫长庞杂的人生,简缩为一夕之梦,也极富意味,长长的人生,也不过南柯一梦,如何度过这一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确实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对于自己的小小说创作,郭金勇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的认识,他在随笔中认识到自己的创作中还存着诸多不足,但仍然表示要坚持一路走下去,这也体现了他对于创作上的某种期许。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人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天赋,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