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错觉

读完本文约需40分钟

书友你好,我是徐英瑾。今天我和大家要读的这本书,题目叫《记忆错觉》。

今天我们恰恰是碰到一个记忆力不够用的时代。我们比古人更痛苦,虽然古人也需要记忆力。咱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过载。

一打开手机,你连手机微信上谁是谁都分不清楚。有时候你在微信上想给某一个人发一个消息,但是忘记把他的备注名改过来了,结果就会在一大堆花里胡哨的名字里面踌躇大概10分钟。

怎么样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里面管理我们的记忆资源、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呢?这需要我们对于自己的记忆架构是如何运作的,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作者叫茱莉亚·肖,她的这本书囊括了现在世界上对于记忆问题研究的种种比较前沿的理论,可以说是一册在手,记忆不愁。

我自己把这本书的介绍分成四大板块,这四大板块我也都拿出了一个观点,一个主题词。

第一个观点是什么?我们的记忆,特别是自传体的记忆,其实是我们心智重构的产物。重构就是指重新架构,重新构造的意思。

第二个观点就是,我们个体的记忆的构成,集体的思想塑造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换言之,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我们周遭的环境是怎么认识我们自己的,尤其你身边的那些人,朋友圈是怎么认识你的?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可能更感兴趣的问题了,很多人都抱怨自己经常丢三落四,记忆力不好,第三个问题就要站在记忆和联想的关系这个角度的基础上去讨论,我们为什么经常把事情记错?

第四个部分,也就是我们怎么样利用现代心理学、认知科学的成果来强化自己的记忆?强化记忆的诀窍是什么?

 记忆类型:当说某人记忆力好时,我们在说什么?

其实记忆,可以类比于体育。你说张三体育好,他到底是跑得好,是跳得好,还是游得好呢?有些人他游得好,跑不好,有些人跳得高,但是跳不远。记忆也是这样,它有方方面面。

首先,要提到的记忆类型,就是所谓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娱乐的时候的记忆就不叫(工作记忆)了,而是指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之内的记忆。比如,你花3分钟做一件事情,把3分钟以内的这些事情全部记清楚的这种记忆能力。

为什么要用“工作”这个词呢?因为在英文里面work和working不仅仅是指职业上的工作,比如有一个词叫it works,也就是说这个方法奏效,行得通,所以work这个词在英文里面的含义非常宽广,中文直接把它翻过来多多少少是有点生硬了。

那所谓工作记忆好是什么意思?就是指你在三四五分钟之内的记忆要hold得住。比如我在酒会上给你介绍两三位朋友,给你介绍了他们的名字、国籍、职业,结果三五分钟之内你前说后忘,那你的工作记忆就完了。这就是所谓的工作记忆。

接下来的记忆类型,就是所谓的长期记忆了。长期记忆指保存时间能够比较长的记忆。

比如这个酒会已经过了5天了,我再问酒会上认识的那个巴西的朋友,你还记得是哪个公司的吗?你说,“好像是有一个巴西的朋友,他是哪个公司的我忘了”,那就麻烦了。你的工作记忆也许没问题,因为你在三五分钟之内记住了。但是如果这是个很重要的客户,你几天以后忘掉了,老板就对你不满意了,你的长期记忆有问题了。

请注意,长期记忆是一个大帽子,下面有很多很多的小类型。

比如有一种从属于长期记忆的记忆,我们叫情境记忆或者叫情节记忆。这也就是想起来这件事是有情节的,是能够展开的。请注意,不是所有的长期记忆都有情节的,我现在告诉你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是什么,你展现出来就是个数学公式而已,数学的公式更多的是叫语义记忆。那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不一定和情境相关。

比如,你同样讲一个历史故事,如果是一个抽象的,像《春秋》《左传》那种写法的非常短的一句话,那就是个语义记忆;如果你点击右边就会有看到一个小的动画,里面有个小公仔跳来跳去:我叫宋襄公,我就是仁义,我就不打你。这就变成一个情境性的东西了。

情境性记忆对于激活记忆的帮助会更大。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主张在教育里面,要更多地引入多媒体的方法来增加记忆效果的道理。

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长期记忆是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你成长经历的记忆,所以它对于人格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词我要解释,就是所谓的元记忆。这个元是什么?元就是表示从根基上来考虑问题。那么什么叫元记忆?我们对于自己的记忆能力的根基的评估叫元记忆。

比如一个人他的记忆力非常好,他非常自信,他知道自己能够一目十行地把很多内容全部记住,这就是一种元记忆评估:我记忆力好。所以他在从事有些工作的时候,他就能更加自信。有一些人他的记忆力就很差,他就知道他需要一些辅助。对于自己元记忆能力的评估,也能够导致你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不同的策略。

 你的记忆很可能被重构了

首先,我们就来讲第一个观点:我们的记忆,特别是自传体记忆,有可能是掺杂了大量的主观的重构的。

大家可能都记得有一部电视剧前一两年挺火的,叫《我的前半生》。如果人到中年,要把自己的前半生回忆一下,你说的这个事就是自传体记忆了。

那么关于记忆的错误性,为什么要从自传体记忆开始说呢?那是因为很多人会误认为自传体记忆相对可靠。老公和老婆是什么时候认识的?是在网上认识的,还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大家说如果这些事情大家都搞不清的话,那我们的人生的基础就太脆弱了。但肖博士要告诉我们,就连自传体记忆,就是对于我们的人生经历的记忆,可能也不太靠谱。

大致了解过一点弗洛伊德思想皮毛的人,可能都记得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法,就是试图要把所谓的病患的潜意识给激发出来。那么这和自传体记忆有什么关系呢?

弗洛伊德还有个很有趣的观点:一个人的一个性格的养成,和他孩童时候所接受的刺激和暗示特别有关系。所以孩童时候如果受到了某些抑制和创伤,他以后的人生就会体现对于这样一种抑制和创伤的某种反作用力,或者是某种报复。

因此,一个合格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诊疗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问答,把这个患者内心中潜意识所隐藏的童年小秘密给揭发出来。让他说出来了,事情就好办了。这就是弗洛伊德的思路。

但是茱莉亚·肖会告诉你这整套思路是有严重的科学上的谬误的。这不是她一个人的观点,现在很多科学家都这么说。为什么?

大家想想看,当弗洛伊德式的医生在和病患进行讨论的时候,因为他的理论已经先验地预设了这个病患小时候是受过创伤的,所以他心理有问题。所以他就会用一些词项来引诱你:小时候是不是被谁伤害过了、迫害过了?

你要知道我们人类的记忆是会根据外部得到的这个信息进行重组的,你第一次听到这个信息,当然会非常地拒斥它,我小时候很阳光很快乐,不要乱讲好不好。但是这样持续地说,一周说,两周说,每周说3次,说个52周,一年以后我的潜意识就会想:可能医生说的是对的。

于是我们的记忆系统就开始编造故事,编着编着就编得和弗洛伊德医生想的差不多了:小时候我真的被侵犯过,我真的被破坏过,我现在需要释放。你看,弗洛伊德就记下来了,我所有的治疗在一年以后获得了成功。

但是这种过程是什么呢?今天的心理学家就认为,是医生用他的想法重塑了病患的记忆,然后,把这个被重塑过的病患记忆当成是真实的记忆来进行处理,反过来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这种论证的方法就是一个循环论证,在科学上是没有效力的。

01 童年记忆错觉与童年期失忆

而且现在有很多的科学研究都在证明这一点:我们如果要对非常早年的记忆进行提取的话,在生理学上和心理学上都是不可能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的术语叫童年期失忆,失忆就是失去记忆。我们在做小baby(婴儿)的时候,当时是有记忆力的,但它持续不到以后的成年,你记不住。

我们要说小朋友失忆,不是说小朋友没有工作记忆,而是说小朋友他的长期记忆不足以让他对前几天的记忆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加工。即使有一些孩子能够提取几天前的记忆,现在的研究基本上也认为,这样的记忆是很难不借助其他的手段维持到自己成年。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了。

神经科学家就发现了在大脑中负责记忆与思维的重要区域,比如在所谓的丘脑背内侧核,成年人的神经元数量竟然要比新生婴儿的少41%。成长,从神经科学的角度上来讲,恰恰意味着神经元的减少

我们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就是一堆堆像迷宫一样的东西,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是通过一个神经元放电,然后通过那个突触联系把电脉冲传到了另外一个神经元身上。就好比说朋友圈里面几千个朋友,一个朋友大喊我发帖子了,大家快来点赞我,如果大家不理他,他就消沉下去了,如果很多人点赞他,他就变成了一个小的热点,就占领了注意力的空间了。

这也就是应了鲁迅先生讲的那句话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用神经科学的话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经信息的传播通道,电脉冲多走、多走,就成了通道了。这个通道走熟了、走宽了以后,那些不太走的通道就会在竞争中被遗忘,遗忘就慢慢地消失了。

其实我们从婴儿变成成年的过程中,就是一个遗忘掉那些不太重要的神经通道的过程。很多神经元在这个过程中也随之被淘汰掉了。由此所损失掉的那些原始信息,有可能就在以后的生命长河中永远地消失了。所以你要对这个塑形过程以前的那个原始状态进行回溯,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婴儿时期的很多记忆,很难保存到成年。所以你能记得住两岁、三岁是什么情况吗?基本上都是别人告诉你的。

02 记忆植入与图片误导

这样的错误记忆不仅仅在我们早期记忆的回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在一些成年人的记忆里面也扮演了一些角色。

当然这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一般来说,只要你是个正常人,如果人家跟你说,你曾经在某一段时间是某个国家的苏丹或者王,你大概以为他是疯子,因为这实在是太违背常识了;但是如果这件事情不是很违背常识而且不是特别重要,你有可能会信以为真。

比如某一个教授的老婆对教授说,“你应该去参加在加拿大魁北克的那次学术会议,我看到你放在你桌上的邀请函了,邀请名单里面有非常著名的哲学家齐泽克,你不是齐泽克的粉丝吗”?老公就问了,“老婆,我好像很少和你谈我的学术,你怎么知道齐泽克是我的偶像”?

老婆说,“前几天你嘟囔说,唉呦,齐泽克是我的偶像,以后有机会开会一定要去见见他。你跟我说的,你怎么忘了呢”?老公想,保不齐前几天我真说过这话,我还真忘了。对对对!

其实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一段是撒谎。但是一般来说,丈夫在这时候不会怀疑。因为如果你真的喜欢某一个学者,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嘴巴里咕叨他的名字,然后被老婆听到,听上去也是个非常符合常情的情况。

照片本身具有更强的误导性

比如举一个例子,你到迪士尼乐园去玩,你和唐老鸭合过影了,和米老鼠合过影了,这些事都记得。那一天你又做了很多的事情。再过几天人家就问了,你是不是和加勒比海盗里面的章鱼精合过影呢?你说,那个地方我去过,那天和很多人都合过影了,好像没有章鱼精。这时候如果有人拿出一张照片,你的确和那个章鱼精合过影了,你就会觉得,显然是合过影了,有图有真相。心理学家在这里是做了一个实验,你恰恰没有和章鱼精合过影。

为什么你会这样想?这是因为首先这件事对你的生命不是特别的重要,你就是记错了问题也不是很大。另外一方面,和章鱼精合过影这件事,有可能在你的记忆里面是打包到和迪斯尼的宠物演员合影这么一个大的抽屉箱里面的,所以你的记忆没有必要对这么细小的事情进行区分,所以心理学家就成功地愚弄你了。这就是所谓的有图有真相这几个字里面所包含的风险。

三 谁在悄无声息塑造着你的记忆?

讲到这里,我们只是提到了自传体记忆容易被误导,但是外部的媒体是通过怎样的心理学机制来误导我们的呢?

人的本性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一些社会学家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我们的信念系统里面所获得的信息大概有超过九成并不是我们自己亲身获得的,而是通过媒体、社会来获得的。

你没有上过月亮,但你知道阿姆斯特朗上过月亮。你也不知道E=mc2,但爱因斯坦说E=mc2,你也就信了。我们获得的大量的信息都是媒体告诉我们的。

01 你的结论可能不是自己得出的

当外部的环境告诉你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掺杂注入了某一些所谓的虚假信息,而这些虚假信息又不至于和我们所具有的很多基础信念相互冲突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糊里糊涂地认为它就是真实信息。

为了讲清楚这一点,肖博士就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心理学实验里面,我们给同学们看一个视频,这个视频里面好像是发生了一个偷窃的事件,然后我们就让看这些视频的同学两两一组来讨论刚才在视频里面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会根据别人的讨论结果来重塑自己的信息。比如小芳和小王组成一个小组,小芳本来是觉得视频里的男孩子没有偷别人的东西,小王说,“他偷了,你这人一向看东西不准的,你相信我”。后来老师问小芳,“你觉得他偷了吗”?“我觉得他偷了”。马上就这样了。

有时候我们要让大家看一件事情,往往要大家集思广益,但集思广益这个做法是误以为每个人之间信息是隔舱的,是不能谈话的。当然了如果是隔舱不能谈话,也许做出来结果是不一样的,但是只要大家一讨论了,那些气场更强的人就会影响气场更弱的人。

02 你的照片为什么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样

还有一个最有意思的例子,就是社交网站出现以后,大家对于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记忆,也根据社交网站的改变而改变了。有些人喜欢用美图软件给自己美图,有些人开直播的时候,好像一天到晚都是开美图秀秀的样子,所以时间长了以后,他就觉得自己应该是那个样子。

社交网站上的自我照片,只是你在某种的社会压力下、或者社会需求下所构成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形象的一个共谋。这个共谋是指,你肯定不希望你在社交网站上的形象和你的心愿离得太远,大家期望你成为的这个样子,反过来也会引导你往那个地方走几步。这种共谋往往会使得你的自我形象在社交网站上出现的图像显得更加理想化。

而这种理想化和真实是有差距的,所以你按照这样的一种理想化来搭建自己的社会网络的时候,实际上就在肖像的层面上改变了自传体记忆的一些基本构架。

甚至在某些极端的案例中,你能够相信自己参与了实际上是别人所参与的一个传奇。这个例子发生在2015年,美国NBC(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布赖恩·威廉斯,因为在节目中胡说八道,把自己说成英雄,被人揭穿了,然后被公司停职了。

他说自己在2003年伊拉克战场前线的报道中无比神勇,在一架直升飞机上他遭到当时敌军的各个方面的轰击,他像阿庆嫂一样,遇事不慌,沉着冷静,仍然执行前线记者的职责。这段故事被他自己说得神乎其神,简直是一个微缩版的蝙蝠侠故事。

然后,很多参与这次行动的士兵都说,他说的那一架直升飞机的确遭遇到了敌军的轰击,但这架飞机上没有这个记者。这个记者是在相对安全的地方,他看着别人变成蝙蝠侠了,然后他就自己脑补“我在那架飞机上有多好,那我就牛掰了”,然后脑补着、脑补着,他就分不清楚了,也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无意。

但是因为这件事情有很多目击证人,他当时并没有处在危险中,只是听到了危险的故事,把自己说成身处危险中的人。

而肖博士她从记忆研究的角度来看,认为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在和士兵的交谈当中,他的大脑的记忆系统出现了某一些错误,构造成了一个错误的自传体记忆,以便于他能够在社会的交往网络中获得更高的积分。

所以这件事情是不是他有意为之呢?恐怕也很难说。

因为部队是很强调集体意识的,部队和球队一样,你说的更多的不是“我”,而是“我们”。“我们连队”、“我们班”……作为一个前线的记者,他其实也要穿军服,他和这些部队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多少少是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

所以你看到友军遭受攻击,如果这个友军平常和你是同吃同住的,那种心理感受,有可能就和你自己遭受攻击一样,在这时候就很容易导致记忆的错置,把别人的记忆当成是自己的记忆。

在社交媒体上也是这个样子。社交媒体上有小社群,小社群,就是经常follow你的帖子、跟着你的帖子,对你点赞或者攻击你的那些人。当然你会更看重那些点赞的人。这些人会对你进行一些评价,“今天你的发型好赞”、“你现在得减减肥了”……所有这些话,反过来能够强化你自我形象塑造的某一个方面,或者弱化其他的一些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记忆的确是集体给我们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这个集体是和你有互动的集体,这里面还要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叫启动效应。什么叫启动效应呢?你如果是个女生,你要买某个牌子的口红,你会对自己说,“是我自己要买这种口红”,但实际上的真相可能不是这个样子。你在经过地铁站的时候,看到某个你非常喜欢的明星,你觉得这个口红涂上去显得很漂亮,人就很光鲜。这种想法并没有很清楚地说出来,但是它通过一些信息轰炸,会构成某种信息的场,进入你的大脑。

所以等到你在橱窗面前,或者在那个商店里面要决定买某种口红的时候,你做出来那个决定就会应运而生。这个应运而生的过程,是建立在社会给予你的信息气场的基础上。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我们的个体的记忆,就是自传体记忆,里面有大量的重构的成分,这就给外部信息错误地植入提供了机会。但是到底外部的信息是怎么样、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对我们的自传体记忆进行修正的呢?

第二个模块处理的就是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集体,很可能就在自传体记忆的重塑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集体,并不是一个非常大的、包含了所有人的超级庞大的概念,而是指在你的社交网络里面能够和你产生积极互动的那些人,也可能是线上,也可能是线下。他们的评价,就使得你按照他们所期望的样子来塑造你对于你自己的认识。

四 记忆到底被什么规律影响着

讲完了这两个板块以后,多多少少我们还会觉得有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知道了我们个体的记忆的确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我们知道了外部更多的是指你自己的社交网络;在第三个板块里面,我们就要讨论一个更深的问题了,就是我们的联想机制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联想是怎么运作的,我们就不能够了解记忆是怎么运作的。

关于联想这个问题可以回溯到很古老的时代。肖博士指出,实际上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这本书里面,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家就已经讨论到了联想四法则,我们现在就把这联想四法则捋一捋,我个人认为到今天为止都是适用的。

第一条是相似律。举一个例子,鹅和鸭总体来说是比较相似的,如果我让你回忆两年前我们在北京一起吃烧鸭的经历,你十有八九也会马上联想到,在三年前你和另外一个朋友也在北京吃过烧鹅,因为烧鹅和烧鸭的确太相似了。

第二个是对比律。对比律就是,我让你想起一件事情,你会想起一件和它相反的事情。这就好比说我是校长,问王老师,你是三班的班主任是不是?你们班上最好的同学是谁?我只要一问,王老师十有八九也会琢磨琢磨班上最差的同学。很奇怪,校长没问你这问题,但你就会想,这就是所谓的对比。

第三种是接近律。接近律是指对某个事物的经历和回忆会引起当时同时经历的另外的事物的回忆,尽管这两件事表面上是没有联系的。

我们再拿烧鹅的例子来说,假设你参加的北京饭局上出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红衣少女,她和你一起吃烧鹅。以后和你提起烧鹅,你脑子里会想到红衣少女,这红衣少女和烧鹅是没关系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吃烧鹅的时候都会有红衣少女,这是很偶然出现的,但是既然对你的当时有影响,而当时这两者是同时出现的,那么以后提起烧鹅你就会想起红衣少女。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到的第三条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接近律。

第四条规律,就是所谓的频因律,听上去有点难懂。频因律指的就是两个事件发生的前后相续的概率很高,或者频度很高,想起一个事情就会想起另外一个事情。

比如新闻联播都是在七点钟的时候播放,晚上十九点,如果你家里有一台座钟的话,座钟跑到十九点的时候,它就会敲七下,假设你的钟快十几秒,它会先敲七下,所以你每次听到钟敲七下的时候,你脑子里就会浮想起新闻联播的开场曲,因为在你的记忆当中,这两者之间经常是前后相续发生的。

频因律和前面所说的接近律有点像,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接近律里面我们举的一个例子是你吃烧鹅的时候有一个红衣少女,所以你看到了烧鹅也想到了红衣少女,但是频因律的要求高一点,就是你需要在吃很多次烧鹅以后,观察到每次吃烧鹅都有红衣少女相伴,然后你才能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在接近律里面,一次也就够了。

讲清楚这四个规律以后,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记忆会发生错误?比如拿相似律来说,你想到一件事情就会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因为这两件事情的活跃程度是差不多的,所以哪件事情代表了是真实记忆,你有时候就搞不清楚。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好像得出了一个有点悲观的结论,咱们的脑子就长成这个样子,咱们好像就是天生容易被人家骗,那该怎么办?

这里的坏消息是,我们没有办法对大脑进行基因改造;好消息是,严重到人面失认症的人还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不需要跑到医生那里去看的,我们只要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小小的提高就行了。

话又说回来,有些小事情记错了,就记错了,你是不是特别在意你初恋的时候,你的女朋友她穿的鞋子到底是深褐色的,还是黑色的,还是灰色的呢?大多数情况下,记错了,问题不是特别严重,你只要记住她是不是真爱你就可以了。

五 事半功倍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那么在大的方向上,在大的重要的环节上,我们怎么样稍微把我们的记忆力往高层次带一点呢?这就是我们第四个模块所讨论的问题了,我相信这也是大家特别关心的。

01 聪明的原理:超强的联想能力

我们在讨论怎么样强化我们的记忆之前,我还是想来做一个稍微理论化的工作。在上一个模块里面,我们给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联想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给出一个稍微现代化的模型,来解释咱们的联想规律是怎么运作的,以便为下面的讨论提供基础,这就是所谓的激活扩散理论

那么这个模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闭起眼睛想想蜘蛛网。假设很不幸你是只小虫子,然后粘到了蜘蛛网上,蜘蛛网就颤动了,就像水波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把波动散发出去,然后蜘蛛感受到这种波动,就沿着蜘蛛网跑过来吃你了。

那么想一想,我们的概念体系很可能也就是这样一个蜘蛛网,彼此之间有很多节点,这些节点就像火车到火车站一样,它连接了各种各样的网络。任何一个节点被激活了以后,都会影响附近的一些节点的运作。

举一个例子,警服这个概念,显然是和警察有联系的。所以看到警服这个词,你脑袋里就会想到警察,想到警察你就会想到警服。为什么?因为它们在网络的节点里面是两个很近的站,它们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杭州站和杭州东站的关系,或者是上海的一个新客站和上海南站的关系,非常非常近,火车一开就开到了。

所以这个信息的传播,这样一个振动的传播,往往一次传播过去,附近的几个点都能够被震动。我们前面讲了亚里士多德的联想律,现在我们在网络结构的层面上再理解这个联想律就显得更加形象了,它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

那么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有一些天才他们有一种能力,就是一件事可以传播很远。就像有些人可以从一件事联想到很遥远的一件事,从一件很遥远的事获得解决问题的诀窍和方法。

比如司马光砸缸。小司马光他砸缸的时候,他看到了石头,别的小朋友看到了缸旁边的石头,就把它当成石头,小司马光的脑袋里,他看到了石头就突然想起来,石头是可以用来砸碎比较脆弱的东西。他在看到缸的时候,想到缸是一种比较脆的东西。这两者不就相互重叠了吗?

我正好用石头的这个属性来破掉缸的这个属性。而我只要把缸给砸破了,水不就流出来了吗?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Bingo!解决问题。

其实这条思路说出来一点都不神秘,但是这样一条非常迂回的道路,这么小的司马光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形成了,就说明他的联想力超强。他可以在你的春运火车票买不到去武汉的情况下,想到我可以从这里转车、这里转车、这里转车,然后花24小时照样能够来到武汉,这个小脑筋就比一般人厉害,大家都非常非常羡慕这种能力。

我们就来谈谈怎么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又要给出一个让大家惊掉下巴的答案了。你要变成像小司马光这样心机灵动的人,你要做的事情叫适当地遗忘。你要通过适当地遗忘,变得有超强的联想力。听上去很矛盾,但它是可以得到科学支持的。

02 记忆天才的代价

我们讲到适当遗忘的时候,不妨谈一谈所谓的“天才”,其实,真正有这种才能的人可能是得病的。首先,我们要提到的一种在记忆力方面有超常表现的人,被称之为自闭症特材。自闭症是一种病,但是在自闭症当中有一部分人,他在某些方面体现了超强的能力。

大家可能会记得有一部很老很老的电影叫《雨人》。男主角可能是一个有自闭症特点的人,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都能记得住,简直像行走的维基百科一样。但是要知道有这方面的特点,你的生活是受到影响的。如果有一种脑部手术,能够通过做手术都能变成这样的自闭症特材的话,我认为大家不要去做。为什么?你变成那样的人以后,你其他方面的损失很大。

我已经讲过了,人类的长期记忆当中最核心的成分是自传体记忆,要记住和你相关的事情。我认为这件事是根本。你是什么时候恋爱的,什么时候第一次考试得A的,什么时候第一次考试不及格了,什么时候第一次当场痛哭的,这是我们人类生命记忆中最重要的成分。

但自闭症特材的一个特点是什么?他对这些事情不敏感,他根本不care。他记得的是什么?你随便跟他说一个中国古代的年号,他可以倒算出这个年号本身对应的公元是几几年,脑袋就像维基百科一样。

但你很难和他进行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如果你问:最近你在干嘛?你最近的爱好是什么?他又和你背维基百科上的词条了。我和你好好说话,你和我在说些什么?你会觉得非常有挫败感。他的社交能力崩溃了。为什么?社交能力是建立在自传体记忆上的,你得记录与人有关的信息,你才能社交。

大家说这个代价高不高?很高。所以我跟你说,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要做的是遗忘。那些天干地支的消息,现在有软件一算就算出来了。

好,还有一种病症它是倒过来的,叫超强自传体记忆症患者。这个病可以说是记忆力超强导致的另外一个极端。自闭症特材是什么特点?自转体记忆记不清楚,记的都是客观信息。而得这种病的人是倒过来的,他记的全是自己的主观信息,他自传体系信息的记忆。什么数学上的内容、历史课上的内容、语文上课的内容,啥都记不住,它是倒过来的。

当然,超强自传体记忆症患者,并没有像所谓的自闭症特材那么普遍,好像世界上现在被证实的也就有几十人。他们具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要追溯生命当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他能够像照相机一样,把场面极为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

听上去好像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超能力,但是如果你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实际上你对其他方面的信息提取能力就会有所减弱。

一句话,因为记忆是有多种多样的类型的,所谓记忆超强者,他们是在某一种技艺的领域里面有超强的表现,而付出的代价是,在其他方面他们表现就差了。他们整体的社会协调能力可能分数是不高的。

所以我们变成一个记忆力强的人,并不是要变成像他们这样的人。我们希望大家在各个方面都有点小提高,就可以了,不要心太贪。如果我们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还是那句话,我们要适当地遗忘。

03 记忆增强法

遗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要忘掉的是那些在以后的信息处理过程中不太重要的事情。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项目老板叫我做五件事,压力好大,我先把它列出来,做完一件就把它划掉。划掉以后也是一个暗示,现在我要抓紧时间把前面的信息清零,然后来处理后面一件任务。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快的信息调整,前面的信息会干扰后面的信息。

就好比说你要做一个纸工,你要剪刀,你需要糨子,你需要那些纸头和材料,你要把工作台给弄出来,这时候就不要在工作台上放笔记本电脑了,笔记本电脑半个工作台一占,然后胶水粘到键盘上,你觉得合适吗?

你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旁边,空间给腾出来,然后安安心心做手工,这就是遗忘所起的作用。否则两件事都做不好。

那么怎么样提高我们遗忘的能力,或者能让我们的工作台变得更加井井有条呢?那就要通过很多法则了,这些法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的记忆增强法。所以记忆增强法并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大家要记住。

概括出如下几法,第一法:睡眠增益法。睡好了,你的记忆力就好了,你看多简单。

大家说睡觉为什么很重要?我们就要知道谷氨酸盐。如果我们大脑里面的谷氨酸盐过度地积累,会导致脑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大家会觉得好奇怪,你前面不是说人记忆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就是有些脑细胞该死掉的过程吗?

对!死掉的是不需要的,留下来的是有用的。你都死掉,那肯定是完了。谷氨酸盐这个大杀器是灭好的员工的,你这样好的员工都灭掉了,记忆可能也就完蛋了。

在睡觉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就通过这样一种修复机制,或者说一个调整机制,使得谷氨酸盐的浓度得以降低。同时这种修复也是我们进行信息整理的一个过程。这个信息整理的过程就是我们大脑通过工作记忆,先提取一些外部信息,然后在海马区长期记忆地址里对这些信息进行深一步的处理。

就好比有一个图书馆,采编部的你在外面买了一堆书,买完书以后你要干什么?贴条形码。贴完条形码以后,你再分到某一个专门的架子上面去。这个工作它需要时间。这个时间本身如果太仓促,买来的很多图书就可能被丢到谁都不知道的很奇怪的地方,那就等于白买了。

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做的就是类似的工作。你需要有时间让大脑能够对白天的信息进行处理。有很多同学以为高考要进行题海轰炸,当然,一定题量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却忽略了睡眠的问题,所以他们经常在半梦半醒之间还在刷题,效果很不好。这种情况就应该睡觉了。

在睡觉的时候,你做的少量的例题,就可以在大脑里面进入长期记忆,然后又可以在你需要调取这些记忆的时候浮现出来。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你做了那么多题目,做了那么多题型,就像你在外面买了一大堆书,却没有时间贴上条形码进行分类处理。所以在遇到考场上的题目的时候,这些乱哄哄的信息就没有办法在关键时候帮助你解决问题。所以第一个原则就是适当多睡。

第二个增加记忆能力的方法,就是记忆任务外包法

你记不了太多的东西,那就把很多东西外包给其他方面来做。比如记笔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记忆任务外包法在今天网络时代的运用,一定要根据网络的特征来决定哪些信息需要外包。

要义痕迹的信息存储和字面痕迹的信息存储,它们往往会争夺有限资源。既然资源有限,你应该多把资源放到要义痕迹,还是更多地把资源放到字面痕迹呢?我个人认为,在网络时代,应该把更多资源放到字面痕迹上,我再强调一遍,所谓字面痕迹就是在哪能找到这个信息,要义痕迹就是信息本身是啥。在网络时代,你觉得更重要的是什么?是信息内容是啥?还是哪个信息靠谱你应该在哪里找到?我觉得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哪里找到这个信息!

比如,我是从事哲学研究的,如果要知道某一个哲学家的生辰八字,我就会告诉学生,我背不出来,你们去查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这是网上资源,你应该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网络时代,你只要知道这个信息就可以了,具体生辰八字是什么,你抄一下就可以了,这事不重要。

请注意,你更需要记住的是,怎样从它的表面的线索出发,去找到关键信息的路径,而不是这个关键信息本身。因为如果你把所有的关键信息本身都记住的话,你的知识库会爆炸,你的认知系统承载不了 ,所以要把这个任务外包出去。

这里有一个问题,每一个外包商都说我是合格的外包商,那怎么来决定把认知任务分配给谁呢?如果在互联网的语境里,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成这样,不同网站可能记录相同的信息,怎么知道应该看哪个网站呢?

这个问题显然意味着在现代生活中,学校教育还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在大学里,在一个专业学术领域里,每一个专业领域里的老师会告诉你,在这个领域里面,哪些信息来源相对是比较靠谱的。

如果牵涉到一些和专业没有关的信息,比如我就喜欢娱乐八卦,但娱乐八卦里面也有靠谱的和不靠谱的,怎么分辨?我个人建议是靠记忆。这个记忆是什么呢?就是你得记住它以前说对的概率和说错的概率,数量不用太多,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它们对于娱乐圈重大事情的报告,如果都是荒腔走板的,你就可以对他的信誉评一个负分。如果它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都说对了,不妨你就赌它以后继续对下去。

第三种记忆法,就是所谓的大事件记忆法。什么叫大事件记忆法?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有一些叫大事件,有一些叫小事件,大事件就是你哪一年大学毕业了,哪一年博士毕业了,或者哪一年工作了,哪一年为公司签下一个大单,哪一年结婚了,这叫大事件。当然,这些大事件可能未必是自传体记忆的一部分,比如哪一年香港回归了,哪一年发生“9·11”袭击,都统称为大事件。

为什么大事件记忆法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法呢?因为凡是大事件,它的时间坐标比较容易确定,我记得就是“9·11”那一年的以后5个月,我发生了那件事情,你就可以以大事件来做界定了。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需要你本身对于所谓的客观性的事件,要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不一定要像自闭症特材一样,把维基百科上所有的事件都记住,但至少几个锚点式的大事件都应该记住。

如果某一年的大事件非常的密集,你会误以为这一年过得很长。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总,你在这一年里经历了融资、天使投资、改名等等事件,你本来以为这要五年才能做完,你竟然一年就做完了,而且做得还挺顺,就这一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过了五年。所以,大事件记忆法以事件作为锚,也有小风险。这是我提到的第三法,大事件记忆法。

下面一个法,就是记忆群组记忆法了。

根据心理学家米勒的研究,在工作记忆的范围里面,我们能够记得的事项数量是不多的。米勒的一个研究结果,就是我们能在工作记忆里记到的事项是7±2。现在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比米勒时代还要悲观一点,认为我们的工作记忆能记得的事项只有4项左右,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我们工作记忆的能力的确不敢恭维。

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记到更多的事项呢?这就靠记忆群组的记忆法了。

记忆群组的记忆法,就是大脑面对那么多种事项,对它迅速进行归类,然后一类一类地记。比如有七项事物,然后把它归为三类,你就把它当成三个来记,这样事情就非常好办了。

另一个就是兴奋度提高记忆法,简言之就是,记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让自己嗨起来,情绪嗨起来了,你的记忆力可能会好一点。

当然,经科学研究,不是越嗨越好,它有一个曲线效应,当你真的嗨到头了,也就这样了,它可能又会下降了。要适当地嗨起来。所以在做一些比较重要的记忆任务的时候,可以根据一些私人的癖好来维持自己的兴奋度,比如可以借助于咖啡因的作用,可以喝一种自己喜欢的咖啡,能够让自己的大脑兴奋。

请注意,这个兴奋度不能够导致分心的效应,比如这时候你要做数学题目,或者你要写一个很重要的财务报告,结果你开始拿旁边手机看韩剧了,你也的确很兴奋,但你的注意力都被分散了。

最后一个方法是元记忆评估法,我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元记忆就是对于你自己的记忆能力的一个宏观的评估。你的记忆能力是好还是坏?为什么这种记忆法对提高记忆也有作用?

这和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记忆外包法是有关的。如果你对自己哪一方面的记忆特别没信心,你就应该把这一方面的记忆外包出去,这样能够保证工作顺利地完成。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这些元记忆很有信心,就没有必要外包出去了,因为外包本身也会导致一些资源的损耗。

但很不幸的是,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能有高估自己记忆力和时间评估能力的倾向,我们总觉得能够记住一件事情,但实际上我们没有记住。

我们是不是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这种事?老板交代你五件事,然后你把小本子拿出来,想记一记,然后你心中有个小恶魔对你说,“你真的这么蠢吗?这五件事你都记不住?别记了吧”。懒惰就占据了上风。

等到你把另外四件事全做完了,你拼命地想第五件事是啥?我怎么觉得还有一件事没有做呢?又不好意思问老板,这样会被老板骂。人生有没有这种小尴尬?我觉得经常会碰到。人类就有高估自己时间管控能力和记忆力的倾向。

这时候回想认知心理学家对于人类记忆能力的一个研究:我们在工作记忆里面最多记住4项,他说的那些里面就有可能会漏了一项,还是拿笔记一记吧。而且你当下叫老板再重复一下所导致的尴尬,要比事后让老板再说,要小得多。事后问,你有可能就误事了。

我们在做这种高估的时候,有可能也是基于一个很粗鄙的数学计算,做这件事情的确需要两小时,做那件事情的确需要三小时,合在一起应该都能做完。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信息,就是从A任务到B任务的转换时间,这个转换时间是很重要的,如果不预估到就很麻烦。

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把一个认知任务完成了,如果后面一个认知任务和前面一个认知任务没有接续性的话,我们的情绪调整就要花很长时间。怎样减少这个时间呢?也有很多技巧,这个技巧和我们前面所说的记忆群组的归类法是类似的,你要把调用相同的情绪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任务,尽量前后相续地做。不要把两件性质很远的事情放在相邻的空间里面做,这样会增加任务转换的心理成本。

另外也有一个很小的小tip,这个小tip听上去像老生常谈,让人烦,就是“今日事今日毕”。现在能做掉的事,你就把它做掉,省得在记忆列表里面还要占据一个位置,增加你的心理压力。所以有时候这是让自己快乐起来的一个重要方式,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记忆列表里面有太多的东西没被删掉。为什么没被删掉?因为你不敢删。为什么你不敢删?因为你没做掉。那你把它做掉就得了,你做掉了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删掉,任务提交,bingo,结束。至少可以以崭新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另外一页。

同时我还要指出的是,能够很好地调控自己记忆的人,往往也是知识比较丰富的人。当你的知识比较丰富,有一个比较好的格局感的时候,你能够更加娴熟地使用所谓的大事件记忆法。

而且你也更容易从那些优秀的人物身上学习时间和资源的管理方式,很多成功人士既有的路径,本身就是经过千百万条道路实践以后被遴选出来的道路优胜者,你沿着道路优胜者迈向你的目标,那么你成功的几率也就更大了。

像我们在这个节目里面向大家推荐那么多书,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通过接触这些优秀的思想,来提高大家的格局感,反过来也能够反哺到时间管理这项任务。

我们今天是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讨论如何增强我们的记忆,因此在节目的最后,我还是想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一些特征,讨论一下这个话题的当代意义。

我已经说过,互联网的一个核心问题,它的好消息和坏消息都一样,好消息是信息很多,坏消息是信息太多。有那么多信息都向我们排山倒海地过来,所以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思考,哪些信息要记住,哪些信息不要记住。

人类的心智架构基本上还是来自于采集狩猎时代,那时候根本就没有互联网,一个采集狩猎的团体,也就120人,要处理的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都相当稀少。现在我们人类的地球村,有60多亿人,面对的商业活动、工业活动的复杂性是原始人所不能设想的。所以如此海量的信息如何处理,就牵涉到四个字,记忆管理。

记忆管理就是把我们的认知资源加以管理,在有限的认知资源里面把哪些事情放到重要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经济是一个认知资源,或者说记忆资源的争夺战。

比如各个网站、各个网红,他们都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流量,人家的流量跑到你这里,别人的流量也就减少了,流量背后是什么?是大家的记忆。流量只是表面现象,核心是大家的认知资源在往你这里摊。

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很多文章,有些文章阅读量只有2000+,有些文章5万+,有些文章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变成10万+了,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记忆争夺战,或者说是一个注意力争夺战。

所以对于互联网的营销者来说,他们要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掌握别人的记忆走向;而对于个体的用户来说,他要做的事情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不要完全受到外界的诱惑。你记住这件事情对于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来说是不是有直接的帮助呢?你要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想一想。

最后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听完这一期节目以后,记住这本书里面重要的事情,忘掉那些可以忘掉的事情。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

  • 能让孩子用的记忆力暴涨的5种方法|记忆法

    2021-03-06 07:10:17 来源: 娱乐小鸭 家长们都要非常明确一点,在培养专注力的同时,记忆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当然一定要先有专注力再有记忆力,如果一个孩子做任何的事情没有专注力 ...

  • 超出正常认知能力的“自传体记忆”

    所谓"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也称自传记忆)是一种关于自我信息的记忆.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拥有超凡的记忆能力,可以毫不费劲的回忆起大约10 ...

  • 提高记忆力也是必修课

    经常听见有人说记忆力严重下垂了,记忆很差,年轻的时候也许记忆力好一点,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生活中各种情况都来了之后,记忆力真的越来越差.很多人也把记忆力下降判断为一些原因,也许是生活上的琐碎烦事太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