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堂】临本介绍(五)
编者按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首先与读者分享汉印临摹、创作等相关知识。
汉篆的练习
要学习好汉印、为篆刻打好基础,必须同时对汉代的篆书有所认识,并在不断练写过程中掌握其基本特点与规律,不写好篆书要想刻好印章是不可能的,传统认为,“篆刻”就是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也可说篆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篆书水平的高低。历来有名的篆刻家,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彭、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等,他们是开创一代风尚的篆刻大家,也是有名的篆书家。因为篆刻艺术不仅是会用刀刻,更主要是在刀中体现“笔意”和字与字之间的有机组合的章法布局,不研究篆法、必然不谙熟字法、章法与笔法,刻出来的印文字必然是僵硬呆板。因此在临摹汉印的同时,要结合进行汉代篆书的临写,使彼此同步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之后,便会体会到能写篆书对篆刻有事半功倍之效。若只刻不写,或重刻轻写,将来就难以进步。现仅将临写汉代篆书有关问题略述如下:
第三节 临篆的步骤方法
临习篆书可与临摹汉印同步进行。其步骤可先选择与汉印形体接近的汉篆与摹印篆。然后为秦篆等。以便取得互为借鉴、启迪的作用。这里仅就临本的介绍与选择,与临习的步骤、方法等介绍于后:
临本介绍
汉铜诜铭文
汉铜诜铭文字较少、但较大,笔迹清晰,文多铸造,且与其他动物图饰相结合、浑然一体,不仅是汉代精美的工艺品,其铭文书法亦别具一格,在布局上整体感极强,字虽各有长短,但统一协调,字体结构时夹隶体,介乎篆隶之间,笔画组合,以横平竖直为主,参以斜、弧、点等,融汇为一、极富装饰与变化之趣。为当时民间书家之作。为汉代篆书中一个重要表现场地。此种字体在当时印章中亦可见其影响,并为清末篆刻家,如黄牧甫等人移用於印,而出新貌,同样也值得今日篆刻发展之借鉴。
①光和七年诜铭
铭曰:“光和七年(184年)岁在甲子造十月卅日作审是宜用牢。”二行、铭文左右两边饰双鱼,文字结体长短组合笔画长短配置、大小相间、直曲相参,极为自然生动、严谨中有豪放,变化中有法度。线条浑实凝炼、亦如“屋漏痕”,此为铸造,正因是阳文,方能有此效果,亦如碑刻中因风化残蚀所成古朴之意趣。加上左右之鱼锦与水泡,更形成字鱼间之直与曲、动与静、方与圆等之对比,更臻谐调统一,生动之极。
光和七年诜铭
②建冯六年诜
此诜铭文为“建初六年(公元81年),姚大平贵。”姚大平为制诜人姓名。此铭文书法平整方正,其中也有少数笔画有屈曲旋转,颇富有装饰意味,如“造”字“之”部,“姚”字“兆”
部、生动自然。后世九叠篆实渊源於此。只不过过於方折而平板罢了。
建国六年诜铭
③章和二年诜
铭文:“章和二年(88年)堂狼造作”。文一行。此铭文特点,是方形结体的横平竖直的线条,再加上一些屈曲、绕动的长短弧曲线,构成静中有动、显得灵巧活泼,尤其是不少字上下笔画连接,如“章”与“和”,“年”与“堂”,更增字的变化与气联。
章和二年诜铭
小编注:微信后台输入”篆刻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