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啥都不会好,一碗升阳益胃汤专治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证。

承真传医 今天

升阳益胃汤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主治“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故也。

症见倦怠嗜卧,四肢乏力,正当秋燥令行,湿热稍退,体重节痛,口苦口干,不欲食,饮食不化,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微微恶寒,悒悒不乐,面色不和,脉缓,舌淡,苔厚腻。盖因脾阳虚弱不能胜湿,湿邪重故感到体重节痛,四肢乏力;中焦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传化失宜,故不欲食,饮食不化,二便不调;土不生金,母病及子,故肺卫不固而微微恶寒;阳气不得升,故惨惨不乐,面色不和。

组成

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9克) 防风(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5克) 白术(5克) 黄连(1.5克)

主治

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肺之脾胃虚病)

方义:

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芪,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

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升阳益胃汤一例》

某男,50岁,农民。患者自述头晕、乏力、心烦、嗜睡、浑身酸痛,恶寒、心不思食,食不知味2年。整日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对生活工作丧失信心,曾多方治疗均不见明显效果,求治我处。见患者体态中等,面色红黯,表情淡漠,精神欠佳,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无力,小便黄,大便略溏。

考虑患者为脾胃虚弱而湿邪不化,阳气不升之证。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湿邪重故感浑身酸痛,乏力,心不思食。中焦不能布化水谷精微,故食不知味。中运不建,传化失宜,故二遍不调顺。土不生津,母病累子,故肺若表虚而恶寒,阳气不得伸,故面色红黯,头晕、表情淡漠、无精打采、闷闷不乐。

升阳益胃汤10剂,诸证皆愈。

羌活 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人参1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炙甘草 6克,黄芪30克,白芍20克,半夏 10克,黄连6克,泽泻 10克,陈皮10克。

本方为李杲补气升阳的著名方剂,其立意与补中益气汤相类似,反映了李氏论治脾胃注重阳气生发的学术思想。升阳益胃汤集中体现了李氏以补气升阳泻火之法治疗脾胃内伤症候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中阻症候的代表方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