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中国青年社约我和另外几位同志写一些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文章,计划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必要的简明的注释,详加分析,把好处指点出来,帮助青年朋友们培养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和能力。我欣然接受下了这个任务,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而且我也爱做的工作。青年朋友们现在都渴望把生活弄得丰富些,并且从祖国文艺传统里吸收些经验教训,来丰富自己的创作。青年朋友们要欣赏古典诗歌的希望是很深切而普遍的,只是古典诗歌对于他们多少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他们还没有摸到门径,不知道从何下手,或是怎样下手。因此,在介绍作品之前,对怎样学习古典诗词作一点一般性的入门的介绍,是必要的。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诗歌,从《诗经》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两千多年的传统是不断发展的,一线相承而又随着时代变化的。它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大阶段:一、周秦时代,即《诗经》《楚辞》时代,这时代的诗歌大半来自民间,原来是与音乐舞蹈合在一起的。因为来自民间,所以它在创作和流传上都具有很大的集体性;因为与乐舞相伴,所以它大半可歌,有一定的音律。在这时期,四言体(即四字一句)占主导的地位,但变化比较多,到了楚辞,句子就比较长些了。二、汉魏六朝时代,这时代诗歌经过了一个大转变,一方面乐府民歌仍然保持原始诗歌的集体性与可歌性,另一方面诗成为文人的一种专业,文人也吸收了民歌的影响,但不免渐向雕琢方面走,技巧上逐渐成熟,民歌质朴的风味便渐渐减少,诗与乐舞也就渐渐分离了。在这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音律是五言体,但是七言也渐渐起来了。三、唐宋时代,这时期是文人诗的鼎盛时代,除了五古七古(即五言和七言不讲音义对偶的像汉魏时代那样的诗)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之外;承继六朝的影响,五律七律(即在声音和意义上要求成一联的两句互相对仗)两种体裁也由兴起而渐趋成熟了。原来汉魏以前,诗大半伴乐,诗的音乐主要地要从乐调上见出;魏晋以后,诗既渐与乐分开,诗的音乐就要从诗的文字本身上见出了。这是六朝以后诗讲四声(即平上去入;上去入合为仄声)的主要原因。词也在这个时期由兴起到鼎盛。词本出于教坊(职业歌唱者训练的地方),原来都有一定的乐谱,可以歌唱,后来落到文人手里,也就只是依谱填词,不一定能歌唱了。从诗的发展看,词可以说是从律诗变化来的。后来的曲子又是词的变化。唐宋以后的诗词只能算是唐宋的余波,新的发展很少。
这三大阶段中的作品是浩如烟海的。初学者最好先从选本入手。过去的选本也很多,但是选的人观点不同,大半不很适合现时代的需要。我们希望不久有较好的新的选本陆续出来(例如余冠英的《乐府诗选》)。在适合需要的选本出齐以前,读者不妨暂用过去几种流行较广的选本。我想到有三种卷帙不多的选本可以介绍给读者。第一种是沈德潜选的《古诗源》,选的尽是唐以前的诗;第二种是蘅塘退士选的《唐诗三百首》,选的尽是唐代各体诗;第三种是张惠言的《词选》,是唐五代宋词的最严格的一个选本(或用唐圭璋的《唐宋词选》亦可)。这几种选本选得都相当精,分量很少。我自己去看,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全看完。初学者看,时间当然要多费些。不必嫌它太少。学习一门东西有如绘画,先须打一个大轮廓,对全局发展变化有一个总的概略的认识,然后逐渐画细节,施彩色,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动的人物来。读了这几本选本以后,读者就可以看出哪些诗人是自己特别喜爱的,再找他们的专集去读。
古典诗词大半是用文言写的。读者初来难免遇到一些语言的障碍。这种障碍也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大,因为第一流的诗词作者所用的语言尽管精妙,总是很简洁的。有许多名著在过去都有些注本,读者遇到困难时不妨查注本,翻字典,或是请教师友。万一没有这种方便,也不要畏难而退。先找自己基本上能懂得的诗(这是很多的)去读,读多了,自然会找出一些文言的诀窍。了解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加。凡是好的诗词都不是一霎子就能懂透的。我从小就背诵过许多诗词,这些诗词我这几十年来往往读而又读,可是是否我个个字都懂了呢?绝对不是这样,有许多字义我至今还没有弄清楚,有许多诗的背景我至今还是茫然。但是这个缺陷并不妨碍我对于那些诗词在基本上能了解,能欣赏,而且能得到教益。学习的过程就是变不懂为懂,这当然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
我们对于古典诗词不可能马上就都彻底了解,但是必须要求彻底了解。凡是诗词都是用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形象或境界(可能是景,可能是事,也可能是景与事融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情致。读一首诗词就要抓住它的具体形象和情致。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须加以反复回味,设身处境地体验,才可以逐渐浸润到它的深微地方,领略到它的情感。诗词的情致是和它的有音乐性的语言分不开的,要抓住情致,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例如节奏的高低长短快慢,音色的明暗等等)。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必须朗读,而且反复地朗读,有时低声吟哦,有时高声歌唱。比如读一首歌(例如《歌唱我们的祖国》),只像作报告式地读是不行的,必须拖着嗓子唱出它的调子来,才能领会到它里面的情感。诗词和我们唱的歌只有一点不同:歌有一定的调子,而多数诗词或是本有一定的调子而现在已经失传,或是根本没有一定的调子。读者只能凭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在反复吟诵中把它摸索出来,这也并不是很难的事,时时注意到吟诵的节奏和色调要符合诗的情调就行了。在这过程中读者会发现他原来所体会的那点情感还是浮面的,反复吟诵会使他逐渐进入深微的地方。中国诗词大半都不很长,择自己所爱好的诗词背诵一些,也是一种很有益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