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讲解员的宅家日记

随着疫情的变化,在女儿和她男朋友的不断催促下,我们不得不提前结束我们的博物馆之旅,退掉机票,掉转方向,回家。

大年初一的下午三点,我们安全到达呼和浩特。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做一顿可口的家乡饭疙瘩子。所谓疙瘩子,就是在煮好的菜汤里揪像疙瘩一样的小面片。
晚上,我在朋友圈里发送了新年的第一条微信,这一刻的想法是:“好出门不如歹在家,疙瘩子模式开启”,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已经回家了,做好了宅的准备!
大哥对疫情始终持乐观态度,不顾我们在电话里反复劝阻,拎着他备好的年货乘公交车贸然出现在我家所在的校园门口。放下电话,我急匆匆下楼,开车去接他。
路上,我遇到了他。我请他上车,回家吃饭。他拒绝了,放下东西,寒暄几句,头也不回地转身走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有一种发圈儿的冲动,又担心这样发出去会不会招来其他的人,而况我已经做好准备,在微信圈里,继续做潜水的人。
正犹豫着,突然看到了女儿在她的朋友圈里发表的感慨。是啊,患难见真情,面包会有的,春天就快要到来!
接下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恐怖,不断有坏消息从朋友圈和电视机里传来。呼和浩特也不再是最安全的地方,一例、两例——可怕的数字天天攀升,“十四天”成了最后的审判。单位也不闲着,同事发来表格,让如实填写我们从1月15号到现在的行踪,每日报告自己的体温。
过过很多大年,从未经历过这样的!
最可怕的还是朋友圈里一个又一个与患者同乘交通工具人员及接触者的急寻链接。想看又不敢看,毕竟我们是从人员密集的地方回来的,万一撞上一个,那该咋办!
庆幸我们在遵义开了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家庭会决定返程,庆幸我们及时采纳了女儿的建议在遵义第一时间戴上了口罩,庆幸我们没有路过武汉,也庆幸我们没有和感染者乘坐同一辆火车、同一架飞机、同一辆出租车。我在三人圈里公开向女儿道歉,不该在贵州博物馆责备她“小题大做”,并在家族群里感谢她和她的男朋友及时地劝阻了我们回家。
鸦雀无声地在家里蛰伏,四天过去了,终于经不住窗外美景的诱惑,发了这一张雪景照片,并在留言处强调:不是我不敢出去,是怕我的勇敢让同志们不安!
微信就是这样,一旦有了反响,就会有第二篇、第三篇,尽管我一再解释发圈儿等于写日记,记录我真实的生活轨迹。

第六天了,不,六天半了,离十四天还有七天半! 听听动静,没有咳嗽声,摸摸头,谢天谢地,我没事儿,媳妇也没事儿!

起先我们对宅家生活并不反感,你看,多好啊,既可以好好休息恢复体力,又可以看看电视、做做饭,还不用花每晚至少一百元的旅馆费。
但是同样的日子过久了,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得找些事儿做啊,让心忙起来就会忘记时间。
打开我的流动博物馆收藏箱,看到里面有一块尖尖的石头,何不将它磨成一把斧头呢? 我想。

这些年来我悟出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光看不行,得动手去做,做着做着就做出灵感了。那天,我在图片下面的评论栏里补充道:“是的,第一次体会磨制石斧,结论是: 燧石是磨不成石器的,必须磨比它软的石头。也就是说,并不是把打制的燧石经磨制后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用的基本不是同一种石材。当然,磨制之前也要打,打的通常都是一些较软的沉积岩。”

在一堆石头里发现一只鸟。把它镶嵌在桦木桩上,愿我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如同那首歌里唱的一样“我要飞得更高——”

出乎我的意料,留言处里发来不少评论,他们说:“越看越像蝙蝠

天哪,有这么长脖子的蝙蝠吗!

越是孤单的时候越想家,想念父母健在一家人欢聚一堂的情景,厨房里总少不了做这道菜——两个白铁皮楦子在开水锅上来回调换,取出一个放进一个,将取出的一个放进凉水盆里,用手指头沿白铁皮楦子边缘轻轻一划,光滑透明的粉皮就出来了。可惜我的收藏意识来得太晚,没有把这么重要的东西珍藏起来,否则在我的家庭博物馆里一定会悬挂着这两个老物件,看到它就会想起从前,想到一家人围在爸妈身边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

老物件可以怀旧,用老办法做一顿老饭也同样可以怀旧,虽然我用不锈钢代替了白铁皮楦子,味道依然纯正。
用我收藏的铁矛做把红缨枪,像小时候在连环画里看到的情景一样:儿童团员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时刻提防鬼子进村。
当一种我们熟悉的材料面粉经过和面、洗面、蒸煮、凉置、调拌之后魔幻般地变成了另一种我们熟悉的食物酿皮的时候,我们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美味和赞美了,更多的是与创造者同行,一起从源头走来,发现并看见那隐藏在舌尖上的美和奥秘,这种美好的记忆势必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去挑战新的高度。原来做饭也是一门艺术,也同样需要带着真挚的情感,从食材中提炼和选择精华,所需要的元素或多或少,火候或大或小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艺术产生美,既愉悦别人,也愉悦自己。等媳妇吃着香喷喷的酿皮挑起拇指赞不绝口的时候,我觉着我已经悄悄爱上烹调艺术了。

今天是大年初十,按照我们本地人的习俗,今天是老鼠娶亲的日子,要吃燕麦中的一种莜面,我决定做一些莜面吃吃。做莜面鱼鱼的时候突然想到昨天包饺子剩下的韭菜馅,何不用它做一些玻璃饺饺呢?

小时候,在集宁四舅家过暑假,四妗和四姐就经常给我做当地特产玻璃饺饺。透过那玻璃一样的饺子皮可以看到饺子里面诱人的土豆馅。宅家的好处是,我们拥有大把的时间,先前只是想一想但实际上很少做的美味今天终于可以学做了……
看到老朋友Jay从美国发来的问候,心里暖洋洋的!

今日立春,一大早微信圈里铺天盖地的都是春,如何才能与众不同地表达自己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之情呢?我想到了兔兔。

女儿收藏的绒毛玩具小兔之家一直是我家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当年微信圈里的一篇题为“青城父亲送女儿的特殊生日礼物”曾火遍呼市,今天再把他们请出来,并将兔爸爸和兔妈妈安置在窗户下向远方眺望,寓意着我们坚守阵地,共克时艰,美好的春天就在眼前。
本来又发了一组拍摄花絮,反映兔爸爸摔倒的瞬间。媳妇说这不吉利,就悄悄删掉了。
十七年前抗击非典的一幕出现了,同院的小舅子将炖熟的牛肉送到门口,离开后媳妇全副武装地开门去取。那时候我在美国,不只一次地听她描述过这件往事。今天,小舅子又提着塑料袋出现在楼下了。我将平日使用的吊绳放了下去,吊上来的是口罩,吊下去的是垃圾。特殊的日子,常有感动的事情出现,谢!
在家宅久了,腿脚和视线被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对身体和眼睛都不利,打板羽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练就了各种花样,有掏裆式颠球、转身式颠球、两人双打,即两人同时打两个球等等。

感谢老邻居李大爷一家人对我儿时的影响,读书和写作成了我的最爱,让我一生不寂寞。自从看到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发出的关于论文比赛通知之后,我就一直用早晨的时间改写我先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我逐渐读懂了什么是儿童博物馆——从我童年的经历看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但是,心在流浪,想安静下来都很难!
做炸酱面能想起和我爸一起吃饭的岁岁月月,也能想起在青海喇家遗址发现的四千年前吃剩下的那碗面条……
不断有坏消息从前方传来,眼泪代替了恐惧……

十四天终于过去了,我俩平安无事

按照传统习俗,每逢大事来临是要吃糕的。这些年受博物馆教育的影响炸糕成了我的特长。以前只管吃不管做,不知道糕里面还藏着与黄河流域古老文明息息相关的秘密。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对比三年前的今天,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向燧石道歉,以前认为燧石是磨不动的,今天用我家磨菜刀的油石一试,居然磨出了一把兵器。
突然看到我的《田野考察对一位讲解工作者一生的影响》登出来了,都在谈疫情的事情,我却在这个时候谈讲解,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的感觉。
打石片的时候打出一个石核,将刃部凸起的部分磨掉,居然磨出一把石锛。一查资料,锛的刃面和斧的刃面的确不一样。可惜找遍全家也没找到一根可以做柄的木头。
试试我做的石锛,很有成就感

李老师发来评论,说我演示的是石斧的用法而不是石锛的。
打完石器做午饭,今天做鄂尔多斯酸粥,这可是黄河岸边土生土长的传统饭,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可能因为我用的不是旱井里面存下的雨水,味道跟我先前在当地吃过的不一样。
采纳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李书记发来的建议,加上胡麻油和红腌菜后,正宗鄂尔多斯酸粥的味道出现了,谢!
除了舆论外,女儿管爹的力度越来越大,要求我们坚守阵地,决不出门。为了让他们放心,媳妇帮我拍了一组“宅”的照片。
我暗下决心,挑战一个月,体会当年媳妇坐月子的感觉。
要宅就宅的彻底,我找到了楼下咪咪超市的电话号码,问他们愿不愿意在不忙的时候送货上门,不用上楼,我用绳子吊。
用磨好的石刀切肉,第一次尝试炸油条、蒸馒头。媳妇说:“以后咱家的馒头就不用买了,自己蒸!”
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对阳光的感慨,尤其照在粉红的羽毛上,鲜艳极了。忙碌的人生,常常让我们无视这最美的风景。

西边的太阳又要落山了,一天又要过去了!

因为每周要给中学生上“走进博物馆”选修课,宅家之前我收集了石头、木墩、护目镜等打制和磨制石器的原材料及各类工具,可惜一直没有时间坐下来慢慢打,
现在可以了,开打。只是要小心,别惊扰了邻居。
对我磨石头的爱好,媳妇持鼓励态度,她认为不断地伸缩双臂等于锻炼身体。在她的默许下,我的小工厂不断扩大,从阳台磨到了客厅。一边磨石头一边陪她一起看电视,看完《悬崖》看《长征》,看完《三国演义》看《中国通史》,不知不觉,那块平整的油石被我磨出了两个深深的沟。
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原来砸开的石片比磨出来的石刀更锋利!
想起当年我们一家三口在西安吃的biangbiang面,为什么不自己试一试?
当长长的面条 bangbang” 地打在面案上时,我明白了西安biangbiang面一词的来历。
当年博物馆组织讲解员赴西安学习时还听店小二为我们用陕西话背诵过“biang”这个字的写法呢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
离交稿的日期越来越近了,我终于降服了流浪的心,将它拉回到孩子们身上,用我盲写的办法(闭眼默写)写完了第三单元“好经历会留下好记忆,好记忆会产生好动力”。
天亮了,窗台上的小自行车生动地告诉我新的一天开始了。
家里的两个下水口总出问题,时不时地往外溢水,平日媳妇抱怨时我就临时鼓捣一下,始终没有彻底解决。现在有时间了,来个全面检查。一边修理一边验证我文章里提到的那个观点:“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培养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儿时玩耍的范围越广,内容越丰富,印象越深刻,将来发展的空间就会越大,综合能力就会越强。”
修完下水道,媳妇又让我帮她剁饺子馅儿。我突发奇想,何不试试我昨天磨好的刀?
半小时过去了,媳妇纳闷,一点白菜馅儿怎么剁了这么长时间?
体验的结果是:“石刀不如铁刀快”,社会在发展,创造力是决定因素。我家现在用的是瓷刀,比铁刀更快。
居然有朋友笑话我:“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得着验证?!”
这一天是失败的一天,先是试做兰州拉面失败,一拉就断;后是石叶打不下来,一打就碎,只打下短短的一个角。日子突然觉得乏味起来,先前筑起的理想大厦似乎要倒……
新的一天又来了,阳光准时照进我的阳台小作坊。开工之前先转发一篇关于病毒与古生物的文章,将来回展厅讲解时用得上。
磨刀的时候想起磨骨头,古人类在制作石器之前一定制作过骨器和木器,何不磨一个骨针出来,体验一下骨针缝衣的感觉。
本来不想用电器,太不传统了。无奈猪骨头太硬,石头锯锯不下来,只好动用当年给媳妇送的生日礼物手电钻。趁媳妇打电话,我全副武装地溜进厨房,在油烟机下鬼鬼祟祟地切割做骨针用的原材料。
切骨针时切出一把骨刀,骨刀比不上石刀硬,切肉时折了。
更糟糕的是电钻也停止了转动。
这仍与儿时有关。儿时敢把自己家坏掉的东西拆开来修理的,长大后就敢修更大的东西,这就是儿时玩得越嗨、越害(淘气),印象越深刻,长大后发展的空间就会越大,综合能力就会越强的道理。
看来我“害”的程度还不够,比起我的表弟和侄儿来,他们的修理功底远超于我,早晨打电话说可能是手电钻里的碳刷该更换了。
骨针磨好了,钻孔、捻线、缝衣,一条龙作业,丢掉的乐趣重新找了回来。
生活中经常会冒出些惊喜,让你觉得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体会当地传统美食搓莜面、推窝窝。莜面要搓成长线,一手三根。窝窝要放在石板上推,推成薄片后,卷到手指头上,放到笼里像一个个放大的蜜蜂窝,蒸熟后拌着羊肉汤吃,味道好极了。
只能通过读徒步者写的书体会徒步中国的滋味了!
怕失败就吃不上新鲜的烤面包,丢到本本后反而做得更好。谢媳妇勇敢!
许多奥秘,大多都藏在动态中,若不动手,单凭读书,是很难找到的。
儿时的最爱弹珠珠,最适合在院子里的黄土地上玩。圆圈代表坑,用珠珠将对方的珠珠弹跑,或弹到茅坑里,谁最先进中间的锅谁赢。
家里的地面太滑,只好将剪好的圆纸片放在沙发上玩,那珠珠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音能将我带到小时候。

我们常常把能不能发明一种工具、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当做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的标准,认为只有学会数理化当上科学家才会拥有发明创造的能力和权力。殊不知,所谓创造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一种能力,生活中处处都需要这种能力,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时刻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上学快迟到了,车又打不上,我们有没有一种打破常规的办法及时赶到学校;比如家人要过生日了,我们有没有一种推陈出新的想法给对方一个惊喜;比如宅家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在有限的范围里挪挪家具,变换一种风格,等等等等。”

自行车代表我的心,满月的日子就要到来!
今天是二十三号,是规定交稿子的日期。好高兴啊,终于可以随心所欲跟着流浪的心想写什么写什么了

媳妇包包子剩下的发面让我想起了呼市焙子,它是老呼市人割舍不下的传统早点,六年前我在我妈家楼下拍过视频《走进冯记焙子铺》,里面有冯师傅做焙子的全过程,一直想试试,想不到六年后的今天才有机会!
终于熬到满月了,想象过多种下楼的情景,却从未想到过这种。上午十点,我正在电脑前通过视频和同行朋友们探讨讲解艺术,媳妇突然打来电话,说她终于办下来两口子一起出校门的手续了,习惯了形影不离,一个人开车进城怕迷失方向,让我赶紧下楼。我不敢争辩,知道群里的同行朋友们都能看见。
匆忙办完出门手续,将车开到加油站,突然想起煤气的事,临行前关火了吗?
关了,没关? 因为走得匆忙,越想越想不起来。
紧急掉头,再次登记。转过楼角,从远处瞭望窗口,谢天谢地,没看到想象中的滚滚浓烟……
停车、上楼、开锁、进家,包子搁在蒸笼里,火关着,一场虚惊!
从城里回来时买了许多水果,也不知是因为水果便宜还是媳妇同情水果店老板,买回来的牛油果因为过期一个也不能吃。

月子坐得腿软了,连个球门也守不住。校园这么大,是个加强锻炼的好地方。

本想去周围的文化用品商店买些糊灯笼的材料,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凄凉,除个别超市外,家家都关着。只好用穿麻辣烫的竹棍儿做龙骨,用包装水果的餐巾纸打底,用红色的硬纸壳剪纸。写“灯笼照我去战斗”写成了“灯笼带我去战斗”。

因为需要红纸,想起了乔老师送我的造纸盒,何不用传统造纸术做彩纸? 颜料取自火龙果——

终于可以为我的石斧、石锛安柄了。安的时候才发现,石锛的刃面与柄垂直,用起来像手镐一样。 知行合一后,特别愿意将自己看见的美和奥秘分享给同行朋友们。

除了女儿和她男朋友就是我们知道,她的这个A和A+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停不下来了——
我家二侄儿特别棒,坚守岗位一个月

锤子落下的时候,感悟 滚滚而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将自己看见的美和奥秘通过网络第一时间讲给孩子们,博物馆的课程以“博”为主,永远讲不完!
突然想起我们一家三口当年在汶川地震博物馆看到的情景,一台古老的织布机织出锦绣中华。家里也有为“走进博物馆”选修课制作的原始腰织,何不利用这个时间拿出来重新整理,织出一个美好生活?
好经历会留下好记忆,好记忆会产生好动力。相反,不好的经历会留下不好的记忆,不好的记忆会使人变得懒惰,甚至谈虎色变。想到提线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想到课堂上一团团乱麻缠绕在一起……
兴趣和懒惰会打架,高兴的是兴趣赢了。我知道,一旦坐下来开始动手,藏在事物当中的美和秘密就会一个接着一个悄悄冒出来,将预想的烦恼和懒惰打得无影无踪……

当然,前进路上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会有媳妇的埋怨,嫌毛毛飞了满地。你的理想有多大,你的力量就有多足,与其在乱麻里找线索,不如破旧立新拆了重来。

感谢媳妇的帮助,让我从乱麻里走了出来,还体验了一回小时候坐在板凳上给老妈架线的滋味。
暗自高兴从头再来的决定是对的。没有五年前旧家的跑步机两个长把手做支架,逼着我想起了用案板,既能缠得清晰整齐又便于我用骨针区分单双线,我陶醉在美的享受中……
如何将单双线分开?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将打石头的经验搬了过来。目标决定方法,不就是想把下一排的偶线统一提上来好让纬线在偶线和奇线之间自由穿梭从而织出布匹吗?何不在每根偶线上栓一个等长的线圈,并把线圈固定在提线杆上呢?五年前做的那个线圈完全是教条地模仿西安街头看到的织围巾模式捆扎的,起先还可以织,后来用得次数多了,线圈互相揪扯、此长彼短,十分影响效率。也曾查阅过不少资料,看过不少织布机、地毯机、问过不少行家,终究因为纸上谈兵、雾里看花耽搁了这么多年!
许多感动来自微信。队长发来图片,从不在圈里出现的毛姐为我指点迷津。她画了一幅纺机结构示意图,怕我看不明白又补发了一幅。毛姐是我的启蒙老师李大爷黄老师的大女儿,退休前一直在呼市毛纺厂工作,这一家人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终生的。
看见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表达和分享。我将自己看见的通过视频分享给圈里的人,让更多的人看见隐藏在织机里的美和秘密不也是一件愉快事情吗!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如何能织出多彩的世界呢?我想起了黄土、水果、树叶以及蔬菜,想起了上课用的迷你织布机——
从腰织到织布机,从素色到多彩,人类走了好多年!
还有一种织法像变魔术。不在于你变出了什么,而在于你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想出些不一样的办法来,感谢外甥女刘畅为我从日本带回来的这个礼物!
试过了石斧、石锛和石镐,并在体会中以及微信里得到了那么多好记忆,自然会产生更大的动力。目标决定方法,不在于你制作的箭头像不像展柜里的石镞,而在于它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与狮子老虎相比,我们的奔跑速度不够快,牙齿也不够锋利,需要一种能够远距离瞬间将利器扎到对方体内的工具。不走形式了,我就可以跳出石镞的束缚,去找带尖儿的石头。磨的时候想起打,打的时候想起用改锥沿边缘一点一点向下刻,就像小时候看老妈划玻璃那样,遇到划不齐的地方就用钳子往下掰。我换成羊角向下压,锋利的石头边缘被压成了锯齿状,箭头的轮廓也慢慢出现了,我惊奇地发现,我跟原始人同步了。
看,石镞锯齿状的边缘是这样压出来的,这就是传说中的压制法。
要将箭镞射出去,还得挑战搓毛绳技术。毛绳是我从阿拉善一户牧民家要来的,捻法是在非遗展览上学会的。拉弓的时候想起博物馆牛角弓的结构和制法,还有好多不知道的学问藏在里面。“见识越多,兴趣越广”,这是我在文章第二部分里论证的主题。
是啊,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讲解权。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此乃真知矣!
是啊,惊喜不是听说来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一锤一锤打出来的,前方的路还很远,等我的好消息吧!
今日惊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掐指一算,从蛰伏到惊蛰已经整整四十天,前方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上马饺子下马面,这是我们当地的风俗。媳妇做的饺子,在我看来,天下第一。更高兴的是她居然拿我的石刀剁葱,说这个工具用起来更稳不会把葱溅得到处都是。
准备好了,出发!
蜇虫惊而出走。

在空旷的校园里骑行、试箭,感悟荀子的教诲:“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我要做个鸣笛,射向天空,告诉人们:“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故事还在继续: 一个灵感在讲课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何不将我收藏的老物件和自制的“石器”集中展示出来,通过视频分享给更多的孩子们?
感谢我家领导的大力支持

展览介绍——
宅家更需创造力。
新的挑战还在后面,感谢大家的鼓励,一起加油吧

再见

内蒙古博物院 赵学东
2020年3月18日

足不出户,带孩子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馆!

   点击图片了解   

足不出户,漫游全国100多个博物馆的精品展览!

全景游览,55个中国世界遗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