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经典书就是经典

说起经典书,无疑是能够引起人的深思的,所以也是很建议读经典的,只是有时一上来就读经典书也许会难以理解而放弃,但经典就是经典,确实有许多发人深省处。

01

《红楼梦》里就有许多桥段内容,摘抄一二,比如《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诗歌,偶尔都会想起,念上几句,内里道出了多少人的贪嗔痴以及结果现状,但依然有那么多的贪嗔痴一个个在路上。

02

《荀子》的《劝学》篇,摘其片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去学,去看,去亲临,去会使用工具,尤其是工具,在过去可以说是有形的工具,在当下,可以是无形的工具,比如办公软件工具,修图工具,在线协作工具,比如时间工具,脑图工具。

03

《论语》的这一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话发人深省,孔子不认可以德报怨,而更认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是何等的接人气的话语!这几年愈发喜欢《论语》这本书,也愈加发现书中的孔子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04

《左传》的一篇故事《郑伯克段于鄢》,摘其片段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简单的话语背后,透漏着多少人情是非,这个故事可以用原生家庭来阐释,也可以用“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来解释,也可以用“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来佐证,还可以用一个发誓后用誓言来抵消誓言带来的负面效果。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个桥段,在我看《天道》时,在看林雨峰的誓言时,“打败了我就从9楼跳下去”,如果可以用一个缓和的方式,比如他最后败了,也采用《郑伯克段于鄢》的解决方式,林雨峰可以从9楼跳下去的,只要做好这些防护措施。

05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摘录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段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差序格局四字,如每一个人在对待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里,都如水中涟漪,一道道,一圈圈,来划分亲疏远近。

06

《国富论》一处分工的论述

劳动虽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一切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估定的。要确定两个不同的劳动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难。两种不同工作所费去的时间,往往不是决定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们的不同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须加以考虑。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比一个钟头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但是,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的准确尺度不容易找到。诚然,在交换不同劳动的不同生产物时,通常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述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但在进行这种交换时,不是按任何准确尺度来作调整,而是通过市场上议价来作大体上两不相亏的调整。这虽不很准确,但对日常买卖也就够了。

我在看《国富论》时,一度很诧异这本书成书如此之早,是英国亚当斯密于1776年所出版的,很难想象,在当下依旧保持着相当的生命力。

07

之前有聊过主观意义的好书与客观意义的好书,也聊过闲书不闲,也有聊过读书必读经典真的好吗,也聊过打动你的书。

其实这些都是围绕着人本身去谈的,作为一个个体,需要读一些经典书,需要读一些闲书,需要读一些主观意义的书,一本可以深度打动自己的书。

只是经典书确实有些难度,建议看不懂时,可以看下一些大家的译注解释与注释,这样由易到难,才会发现经典书中背后的条条道道,以及要表达的内容,才会更加懂得这些经典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