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哥辞典:重新定义教育(1)
来这里,随时“看刀”~
重新
定义教育(1)
前言:为什么是辞典,而不是词典?
“词典”也作“辞典”,是“用来解释词语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另解:词典是收集词汇、按某种顺序排列并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这凸显出词典的内在要素。我特别关注到“供人检查参考”之义。本文对所涉词条,不按规范严整的“词典义”,而大多以此为基础又有所溢出,或正解、或曲解,或别解、或新解,有时也回到词语本身,揣摩、体察其原初义,不为“拨乱反正”,或“正本清源”,只期望有所发现,有所表达。基于“个性化”、“感性化”的立场,有时不免“硬解”,甚至“误解”。套用安伯托·艾柯的说法“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一切理解,或许都是误解。好在,这只是个体写作的一种尝试,我并不企求科学、严谨,我只期望能对一些常见、习用的教育语词,作一些“自以为是”的理解。目的,是通过个性化、片面化甚至极端化的理解,引发更多人思考,其价值,仅在“供人参考”。以“辞典”名之,是期望能写出一本个体的教育辞典。
【教育】

汉语的“教育”,始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所谓“三乐”,在孟子看来,是“君子”的专属。《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因此,“教”即教诲、训导之意,“育”有生育、养育、培育之意。让我感兴趣的是,教育何以有“育”?柏拉图《会饮篇》里,把人类的生育繁衍分为两种,一是身体的生育,即血脉的传承;二是灵魂的生育,即精神的传承——如果说,孩子是我们的身体所生育,学生就是我们的灵魂所生育。换言之,孩子来自我们的“身体分娩”,学生则来自我们的“灵魂分娩”。无论哪种分娩,他们都是我们的传续者,都会带着源自我们的关于生命和生活的知识与经验;照直说,他们其实就是“我们”的“复印版”“升级版”或“变异版”。他们将代替我们,或代表我们,行走于世间,创造未来。源自前辈的文化胎记、精神密码、灵魂基因,无论美丑、对错、好坏,都将由此陈陈相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样的理解,既会让教师感觉到更重的责任,或许也能让教师感觉到更多的荣耀。
【培养】

培养是指教育者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其思想品德、健全体魄的过程,其内涵,与“教育”基本相同。这种解释,未免繁琐,无趣。我更愿望文生义:培养,即培植、养育。“培”需要精力,“养”需要时间。园艺或农耕,莫不如此。翻地、播种、浇水、培土、施肥、除草、杀虫,然后慢慢等待,耐心守候它们在时光里扎根、发芽、萌枝、长叶、开花、结果……当我们在教育语境里说“培养人”的时候,显然用的是比喻义:一如园艺和种植,“培养人”,既需要精心的护理,也需要悠长的守望——让人变好,变得更好,这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但我们时常忘记“变”有过程,“好”要时间,忘记教育应有的缓慢、从容、优雅。人的成长或改变,总是一点一滴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焕然一新。我们却总是希望,今天播下种子,明天就能收获,今天栽下树苗,明天就能结果——世界上,哪有这样简单直接的“培养”?
【启蒙】

此词看上去很“洋”,但并非泊来。后汉应劭《风俗通》云:“每辄挫衄,亦足以祛蔽启蒙矣。”即是说,从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中,也能改正不足,得到教益。颇类俗语“吃一堑,长一智”。“启蒙”本义是揭除蒙蔽,开导蒙昧,使人通晓事理,明白世象。过去的学生初入学堂,拜师读书,就叫“发蒙”:学生叫“蒙童”,教师叫“蒙师”,所读之书叫“蒙学”,或“蒙书”。《易·蒙》云:“初六发蒙,利用刑人。”又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孔颖达注疏:“以能发去其蒙也。”通过教育拔除蒙昧,启迪心性,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启蒙”一词,既包含对儿童的初始教育,也指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过程。18世纪,欧洲发起历时百年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原意为照明),其核心主题是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推崇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理性、科学、个性解放,反对迷信、盲从、专制、独裁等。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康德所认同的启蒙口号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教育应当承负起这样的“启蒙”之责。
【知识】

英语的“知识”(knowledge),第一音节“know”是“知道”,词尾“edge”指“领先”——这或许意味着,除“知道”一些东西,还要让这些东西处于、甚至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才会有弗兰西斯·培根所说的“力量”。从汉语看,“知识”的组合意味着,只有“知”(知道)与“识”(识见)相结合,才称得上真正的有知有识。即是说:知识本身,并非力量,拥有知识,也不一定就有“能量”——任何一本百科全书,都“装载”着很多知识,但百科全书本身,除了因其厚重可以打人,不会有任何力量或“能量”。我们熟悉的“用知识武装头脑”,或许更接近问题的实质,其关键点,显然在“武装”。与其说“知识就是力量”,不如说“教育才是力量”,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解决如何用知识“武装”人的头脑,把怀特海所说的“碎片化知识”,统整成“系统性知识”。所以,教育不仅要授人以“知”,还要让人学会转“知”为“识”,由“知”而“智”——知识若不能转化成智慧,不能形成为个人识见,运用于具体实际,就算是“活体”,也可能“肌无力”。
【无知】

无知即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老家人所谓“狗咬摩托,不懂科学”,应是对无知者的一种形象解释。无论“普六”还是“普九”,我们的教育,都是为着“消灭”无知。所以,传授甚至灌输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传授知识就能消灭无知吗?拥有知识就不会无知吗?就实际情形看,今天的教育,既有培养“有知者”的,也有培养“无知者”的。最可怕的是:打着培养“有知者”的旗号,干着培养“无知者”的勾当——以一些毫无意义的知识,把人变成貌似“有知者”实则“无知者”,还让那些“无知者”为自己“学有所成”而自鸣得意。15世纪,德国哲学家尼古拉著有《论有学识的无知》一文,对此作了非常精确的表述。600多年后,在遍地知讯、满眼专家的今天,我们仍能时常感受到这种“有学识的无知”,这是怎样伟大的悲剧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