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新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壮美70年,国人的住房经历了几度变迁,不忘来时路,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犹记得今年的阅兵仪式上,看到新中国70年来的沧桑巨变,不禁感慨万分。70年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今天,小团团(碧桂园集团团委小编)带领大家乘坐“凤厂一号”时光机,重回当年岁月,一起感受中国住房变迁的历史。
住房变迁史一
1919~1948 新中国成立之前
战火纷飞的年代与流离失所的人民
二三十年代住房关键词:先活下来
这个时期的中国大地遍地战乱饥荒,战争中的人们只能被迫四海为家,也许住在哪里、住得怎么样,不是大家首要在意的东西,先活下来才是大家的头等大事。
这时人们顾及不了住房的采光、通风、交通等因素,只要不露宿街头,怎样艰苦的环境大家都可以接受,所以这时的住房条件普遍比较简陋。
住房变迁史二
1949~1978 改革开放前
50年代,百废待兴,人们依然住得比较简陋。以上海为例,一些地方用捡来的旧铁皮、破芦席搭成半圆形半人多高的地窝子,里面阴暗潮湿,这样的居住样式俗称“滚地龙”。
一家人挤在环境简陋的土炕上
60年代的住房关键词:小土房
小土房的典型特征是特别小、不牢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差。北方地区,每户人家的房间都有一铺火炕,炕上铺着芦苇席子,几床破被褥。一家人挤在这样的房间里,虽苦,也很温暖。
人们居住在筒子楼
70年代住房关键词:筒子楼
70年代,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筒子楼应运而生。“筒子楼”又称赫鲁晓夫楼,一条长走廊串联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住在筒子楼,邻里关系非常紧密,每天一到饭点,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也许你还能听到“XXX,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至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8.5%。
住房变迁史三
1978~1988改革开放初期
80年代的住房关键词:福利房、单元房
80年代居民解决住房主要是“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向单位要房”,老百姓已习惯住公家房,盼望着分房尽快轮到自己。
这时,「拥挤」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面对869万城镇缺房户,只能优先解决人均住房面积低于4平的居住困难户,比香港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积5.7平还要少。
1987年12月1日
新中国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在深圳会堂举行
1985年底,“提高租金,出售公房”在全国已有近2000个城镇进行试点,商品房的浪潮声已起。
1987年12月1日,广东深圳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土地作为资产被引入市场,开启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
住房变迁史四
1988~1998,商品房兴起
90年代住宅关键词:粗糙的商品房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房地产开始迅猛发展。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终结,至此,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旧城改造,新城崛起”,全国人民轰轰烈烈搞建设。至1998年,全国城镇自有住房比例已经超过了50%,人均住房面积上升至18.7平。但由于经验不足,早期商品房较为粗糙,隔音效果不好,布局不合理。
住房变迁史五
2000年后,商品房兴起
21世纪住房关键词:高品质住宅
21世纪住房常见高层、小高层,建筑风格丰富多样,人们对住房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关注房屋质量,而且关注孩子读书是否方便,升值潜力如何,物业管理是否完善,交通是否便利等。
在如今的小区,你可以看到各种配套设施:篮球场、兵乓球桌、游泳池等。家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产品。
70年,壮美历程
70年来中国人民的住房变迁,碧桂园有幸参与其中。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身体力行者,碧桂园始志不渝,从1992年开始,迄今已为逾400万户业主圆梦。
碧桂园早期产品图
新千年碧桂园产品
碧桂园新征程
家在变,不变的是碧桂园的初心。在参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同时,碧桂园已于去年正式进军现代农业和智能制造领域,形成“地产+农业+机器人”三大主业,转型成为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巨大的前景,广阔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加入碧桂园。目前,碧桂园拥有近20万名员工,1000多名博士,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了70%,可以说,碧桂园是十足的朝气蓬勃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