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减,让生活有序

物理学中很多的概念都可以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比如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就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大组织要做出变革比小企业难度要大。最近,“熵”这个概念对于知道我现阶段生活来说,作用明显。

1、“熵”的定义

“熵”最早来源于物理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指的是一个系统混乱的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的度量——越无序,熵的值就越大;越有序,熵的值就越小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事物总是从有序趋向于无序,所以熵的值一定是增加的。这就是“熵增定律”。

举个例子。想象有一片沙滩,沙滩上还吹着风。你可以把“沙滩+风”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假设你突然看到,在沙滩上有一个沙子堆的小城堡,你肯定知道,这一定是某个人主动堆出来的一个形状,而不可能是风将沙子吹起来,然后精确地吹出了一个城堡的样子。因为从沙子变成沙子做的城堡,就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封闭系统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那想要发生该怎么办?这个封闭系统一定要和外界有能量的交换,比如来了一个人,堆了这个城堡,其实就是他对这个本来封闭的系统输入了一些能量,这个城堡才有可能存在。反过来说,从有序到无序则可以非常简单。比如这个“沙滩+风”的封闭系统,本来有一个沙子做的城堡,它肯定会因为风的作用,最终消散,变成沙滩的一部分,也就是从有序变到了无序。这个过程,就是大自然中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论就是,假设我们存在的这个宇宙之外什么都没有,也就是如果没人向这个宇宙输入能量的话,那么我们宇宙的最终结局就是走向彻底的无序,也就是走向死亡。

一个单独的个体就很像这样的系统。因此,熵的增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在我们平时做事的过程中就要非常注意“反熵增”。

2、个体在自然状态下就是一个熵增过程

如果不加管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走向无序的过程。如果你不对此过程采取任何措施,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混乱状态,采取措施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管理的过程。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都是在减少无序状态。

从小到大,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是逐渐增多的。

婴幼儿时期,我们只关注吃喝拉撒,生活非常简单,当然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父母,我们的生活会是一团糟。该阶段大体可以看做一个父母这个系统外因素帮助我们保持有序的过程。

小学到高中时期,生活的全部重心是学习。其他的事情还是有父母、老师这些系统外因素帮助我们维持有序。

大学时期,这个阶段有些不同了,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除了要搞好学习,还要学着接触社会,但是父母、老师已经不再给我们提供帮助。这个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会逐渐显现。有自我管理意识的同学,能够把大学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学习、社团活动、交友都能够齐头并进,至少是有序进行。但是更多的人则是陷于无头苍蝇状态,不知道该做什么。生活逐渐走向无序。

工作后差异就更大了。除了注重个人成长,还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好本职工作;结婚生子后更是不得了,双方老人,更多的亲戚关系…  总之,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要考虑的方面也是越来越广。这个阶段是最典型的“熵增”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毕业后的三到五年会是同学之间差异逐渐变大的关键时期的原因。是否能够做到“反熵增”才是关键。

3、如何“反熵增”?

“反熵增”可以体现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1. 清洁整理。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每天(每周)预留一定的时间去收拾房间,收拾自己的办公桌,整理自己这一天要做的事情,并且集中记录到一个地方。周围环境的有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关注最重要的事情。而将需要做的事情集中记录,可以让你清楚自己有多少工作要去做,并且方便比较重要程度和优先级,集中处理重要的事情。

  2. 控制信息来源,只关注优质信息。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够用且优质的信息能够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多而杂的信息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混乱和行动不能。所以,关注优质信息,从信息源头就注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