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童学《你喜爱的,终会与你相逢》
你喜爱的,终会与你相逢
高考结束的那一年是2013年, 都说高考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很大程度上都会决定你一生的道路,即使“高考很重要”这样的观点早已从小学开始就被家长老师洗脑然后逐渐根深蒂固,然而直到三年后的现在,我似乎才能真正地明白高考的意义。
高考成绩是毫无惊喜地正常发挥,超过本省一本线二十几分。在我之前,家族中没有人考上过大学,真正拿到了高中文凭的也只有一个姐姐。于是乎,在分数没有高到可以任性地报国内知名大学的热门专业的情况下,似乎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建议。直到高二家里才买电脑,电脑水平也仅限于会用电脑看看剧,没有任何想去主动去搜索信息的意识。
我是有一些兴趣的,因为爸爸是裁缝,于是从小就莫名对服装设计感兴趣,也对临摹有很大的天赋,其实我也不好定义天赋的意思,就是那种从小照着一副画就可以画的很像的那种;其次因为妈妈从小就培养我看书的兴趣,所以一直以来对文字就很有好感,比如写东西之类。
那时候不知道有中文系的存在,因为天赋限制也并不觉得自己会以写字为生,于是填报志愿的时候,唯一考虑的就是服装设计这个专业了。在简单搜索之后发现国内一本大学基本没有开设服装设计专业,觉得读一个二本学校有些对不起自己多出来的二十几分,再加上对自己想象力和美术功底的不自信,终于还是放弃了这个专业。
过程不多说,最终填报的专业是国际市场营销,也是阴差阳错,直到被录取才发现这个专业是中外合资的,两年国内两年国外,可以自己选择出不出国。这样的专业大多是给差几分又想进好一点的学校或者有出国计划的同学准备的,学费是普通专业的好几倍,是我自己的疏忽,填志愿的时候居然也没注意,做人马虎到这个地步,不用别人骂我,我自己已经很看不起自己了。
在国内大一就是英语课,大二开始学专业课,人生陷入了另外的迷茫,学的东西很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供应链,食品,感觉学了好多东西,也感觉什么都没学。也是这时候才慢慢知道了建筑学城市规划之类的专业,原来设计也可以有这么多专业可以选择,感觉无比懊恼,虽然我明白可能这种懊恼来源于我对这些专业的不了解和没有亲身经历时的盲目向往。
感觉无路可走,人生似乎失去了方向,于是决定考雅思出国,最终也是得偿所愿。大三出国,学的更杂了,会计,经济学,人力资源都有涉猎,也都是皮毛,于是继续迷茫。我不知道其他人所谓迷茫是什么意思,但是就我而言,就是感觉大学几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即使有着奖学金来证明着我确实有学习,也不知道大学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好在即使在迷茫的时候,我依然会督促自己认真学习新知识。
16年暑假的时候开始申请研究生学校,依然处于高三那年一脸蒙圈的状态,也依然执着于我的设计理想。于是特意找了了解的人付费咨询,因为没有设计基础,他直接否认了我的设计梦想,转而推荐了传媒专业,其实我对这个专业没有任何了解,大致查了一下发现可以进杂志社等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业。依然记得他给我推荐专业的那天突然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依然不了解传媒,却突然对未来有了明确的方向。
我想到了高考那年被忽视的另一个兴趣,从小对文字的热爱。从来不觉得自己可以依靠文字吃饭,因为自知不可能成为作家,却也从来没有想过和文字相关的,也有那么多的行业啊。之后就开始关注和传媒相关的招聘启事,大多要求“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我想起了从小都隐隐存在的文学梦,即使从未奢望成为过作家,却也幻想过哪怕只是一篇小小的豆腐块变成铅字的喜悦。
小学里作文第一次被市里的出版的小学生作文收录,初中坚持不懈地写童话故事,高中第一次发表还是通过邮局寄来的发票,最终因为没有身份证到过期也没去领,大学吐槽的笔一直没有放下。回想起来才发现,有些我喜爱的,其实一直都没有离我远去,而想到我最终的职业会以此为基础,长久地相伴,还是很开心。
所以最终,我也不会从事大学学习了四年的专业,还是和我最初的爱好相遇。其实也不后悔,大学所带给我的,有很多另外的收获,也塑造了当下一个这样的我。只是真正经历过了,才会真正明白那些给高考生的建议里那条“兴趣最重要”是什么意思,也会让我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对设计的执念依然存在,只是想到最终从事的依然是我喜欢的,那种执念终于还是淡了许多,就让它成为永恒的床前明月光吧。
如果不能最初坚持你所喜爱的,那就在路上逐渐靠近你所喜爱的,来日方长,你终会与你内心的向往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