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慧《“中明,拿糖!”》
“中明,拿糖!”
相信看到题目的人只分两种,一种不明就里,另一种知其脉源,相信只要是我同班的同学,都会像“口头禅”脱口而出。此“拿糖”而非彼“拿搪”(指装腔作势摆架子兼或有敷衍应付之意)。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每年都要有一个月的学工劳动,有两年学工劳动都是在酱菜厂,劳动结束时还会领到一袋咸菜丝作为纪念。
第一次去王中明家,好像就是给她送那一袋咸菜丝。
当时王中明是我们小队的小队长,她原是借住在她的姨妈家而入学到我们学校的,中学后她就不住姨妈家而回自己父母家居住了,只知道她家住竹杆胡同83号,但八十多号离东口近还是离西口近谁也不清楚,那一次我们是从朝阳门这边的东口一路向西寻去的。
记得是我们小队的一队人马从酱菜厂步行而去,沿路还打听了几次。从酱菜厂走到朝阳门,已近天黑,路灯初上。向南折第一条至第三条分别就是北竹杆胡同、竹杆胡同、南竹杆胡同,而那一次感觉虽然只两条胡同但感觉走了很长的路。
进到竹杆胡同,看到第一个院落却发现院门牌是从最小的号码开始的 (东西向胡同)南侧双号北侧单号,我们知道真是要从头开始了。
那条胡同比想象的长很多很多,一是因大院子很多,再是因这胡同中间还有一些南北向的小巷,有时相近号码的院子,实际都会相隔很远。等我们找到83号时,发现前方胡同口已临马路不远了,此时才知道那条来往车辆的热闹马路就是南小街,天呐,我们在胡同里就整整走了一站多路。
83号院门在三四层灰白色石阶之上,显得很宽,两扇经年的朱色大门漆色已暗,显得陈年已久,门框的三周围边清晰的涂着红与绿的两色彩边,门扇像镶嵌在红绿色边框中,又显得崭新很多。
迈进大门右手好像是一间常年没人住的东房,朱红色的窗门紧闭,门上着锁。正面是一面布满纵列条纹的棕色门板,像影背屏风一样,门板前面栽有一株不高的枯藤。
我们就站在这里喊“王中明”,果然有应,王中明出来了,引领我们。
绕过这面门板,才是院子的中心,是个很规整的不大院落,地面都是整齐的正方形石板砖铺就,只有正北房是前出有廊,东西房几乎完全对称,只此三家的小院显得静谧规范。
王中明一指东侧:“我们家。”才发现门板的内侧就是她家的厨房,门口那间房与她家住在东房是一体的三间。
这时她妈妈已站在房门口了,见到我们这么多同学,非叫我们进屋坐坐顺便认认每个人。
战战兢兢、陆陆续续迈进屋里,“中明,拿糖!”一音出口,我们都惊呆了,那是只有电影中或舞台上才有的台词吗?还是老师命令学生的指示?让我们也更多的联想到“拿搪” ,当时学生间的流行词语,指摆架子的习气。
本来不敢与长辈直视的我们都笑了,这妈妈太神气啦,似乎还有点洋气……,总之与我们常见的邻里或同学父母不一般。
不一般的还有她家的格局摆设,一张黑色的老式大圆餐桌几乎占据着屋子的正中,之后就是双人床,床与里屋墙之间是一个同样黑色的小柜,门边还有脸盆架和几个黑色方凳。
后来她的父亲、姐姐也回来了。我们在好奇中见识了中明的父母家人(当时他哥哥参军了),父亲四方的面庞仿佛自带微笑,一团和气友善,姐姐我们在学校里见过,虽然比我们要大上近5岁,但脸色特别白净也较中明瘦弱,看外表更像是妹妹。
中明真的拿糖出来了,是一个2寸来厚精致的圆形铁盒,盒子上面五颜六色的显得非常精美。我们又惊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别说零食了,就是有那样一个精美的盒子都很难得的呀。人手一块精美包装的糖,不及吃,我们的嘴已感甜了,心已感美了。
也许是短暂的放松对我们像充电一般,也许是那粒糖的补给生效,那天回家的路,我们感觉不那么远,也不那么累。
此后“中明,拿糖!”像口头禅,在班级流行。
这就是她家给我的特殊印象,原来这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之家,有别于我们寻常百姓人家的氛围。
果真如此,在以后的接触了解后得知,她的母亲在朝阳区教育局工作,父亲是公安部的。姐姐护校毕业后在公安医院工作,哥哥复员转业后也在文化部门工作。
同学中我与中明的关系最好,我们不仅同班同一小队,上学时天天见面,寒暑假里也三天两头约上一起或到你家,或来我家,甚至经常是约到朝内菜市场一起买菜……
在外人眼里,王中明和我不仅很亲密,又都同姓,甚至长的都有点相像。
与中明熟络后,与她的母亲也熟识了,因此也见过她母亲严肃古板的脸,但更多的是自信微笑的脸。
中明高中时转学去了朝阳中学,但与我们仍有联系,直至她考上北京师范学院后也回来找过我们这些同学,直到她家从竹杆胡同搬走。
后来得知她的父亲是在一次执行公务中在外地不幸遇难,这时我们才知晓她的父亲是公安战线上一名便衣警察。
对这起意外我们不敢主动提及,只记得她后来对我们隐讳的透露说,外地很复杂,公安队伍也很复杂,害她父亲的人就是公安部门内部的人。
再后来只听说她远嫁新加坡,并有了一儿一女,生活很好,只是很少回来了。
多年以后,我才能体会到一点儿她当时的心情。
我相信她心里不会忘记曾经的竹杆胡同的家,也不会忘记曾经同学的我们。
写作附记:
自去年老同学聚会后,总是感叹岁月蹉跎,光阴飞逝;总是思念昨天的往事,旧日的朋友;总是盼望同学聚会,朋友重逢;总想穿越记忆,旧地重游……
那日同学聚会后,本是想到小街买些“小街栗子”瓜子,于是心血来潮顺带在周边走走转转,又突发奇想,想看看老同学王中明家所在的竹杆胡同的现状,却失望的发现竹杆胡同以北都已拆迁规划为封闭的院落,留在那里只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楼,楼侧面写着北竹杆胡同某号楼。竹杆胡同已不复存在,南小街东侧只有南竹杆胡同及以南还保留着几条齐整的古老胡同……
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固化的实体难以久存,而记忆不会磨灭。只有深挖记忆,才能复原出那些历史原貌,只有回忆,才能勾勒出那些人-情-世-故。
于是欣然提笔。
作者简介
1962年生于北京,现为银行职员,从小到大生活在北京,感怀旧日时光,怀旧老北京的一切。愿用笔勾勒出 遥远的人-情-事-故,用文字追寻逝去的岁月,在寻找回来的世界里徜徉、漫步、流连、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