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茶·镇沅篇】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田坝古茶山
田坝古茶山最出名的茶是“老海塘茶”,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据当地的一座墓碑和相关资料记载,至今还生活在田坝乡瓦桥村海塘的汉族人,如艾姓、方姓、叶姓、刀姓等姓氏,是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为躲避战乱,从江西举家搬迁海塘定居,在这片蛮荒之地种植了一定规模的茶园。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当地盐茶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了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
海塘古树茶区地属无量山山脉,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位于瓦桥村海塘小组,包括瓦桥村及周边李家、盆河、田坝、成功等地的茶园,都属于老海塘茶区,栽培型老茶树共有1150亩。其中树龄在50至100年间的有700亩,百年以上的有450亩,古树春茶年产量约1.3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是离海塘古树茶区不远的田坝村坡头山,一株被命名为"白芽口茶"的栽培型小乔木型大茶树,高约5米,树龄近1000年,该茶树芽毛特多,芽体较小,酚氨比值10.2,是制作普洱茶和优质绿茶的原料。
海塘古树茶区的茶树品种比较混杂,百年左右的古茶树多为勐库茶种。而茶树较大的多为“特种”茶,称“大山茶”或“大树茶”,其特点是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芽肥壮;原产于无量山、哀牢山,是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自然杂交的地方群体品种,有上千年的栽培史。海塘茶也正因茶树品种的混杂,而酿成独特的风格和品质,也以精细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有关,所制茶品,茶叶汤色金黄,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爽滑耐泡。
据相关资料统计,田坝古茶山古茶园现有3000余亩,呈块状分布,大多数混杂在丛林之间,茶园部分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一般,树势较强,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主要分布在镇沅县田坝乡的瓦桥(海塘茶)、民强村(茶山箐茶)和按板镇的联盟村。这一地带,海拔1770至1816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年降水量1180至1215毫米,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其代表植株有田坝村的白芽口茶(ZY2006-034)和民强村的大叶茶(ZY2006-025)。
此外,位于田坝乡明强村的茶山箐茶区,出名源自于自身的生态环境,是目前镇远境内最原生态的茶区,以南和景谷黄草坝茶区宁洱困鹿山茶区相连,树龄在100-600年间的栽培型老茶树现有1050亩。据说,该茶区是古人避世而为,古人以种茶为饮品,代代相传,后人发现此地茶质上好,喝来口感饱满,回甘持久,就以“茶山箐”命名,“箐”指当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从此,茶山箐的茶开始远销版纳州、广东、甘肃、香港等全国各地,名传他乡。
以田坝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粗壮肥大,汤色金黄,苦显涩弱,回甘稍慢、但持久,香气纯正,汤质饱满,山野气韵明显。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敬请关注说茶网。
作者简介:艾文华,男,生于1990年06月06日,云南昭通人。诗人,普洱茶专栏作家,说茶网主编,一茶网自媒体总编。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滇池》《岁月》等诸多报刊和选本。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说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