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百花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参赛作品 103 | 王清阁:老宅的变迁

老宅的变迁

王清阁

老家住在连绵起伏的伏牛山西南部,五朵山南麓,村子是四面环山,山上到处长着苍松翠柏和花栎树。可谓林深叶茂,满目苍翠。小村庄坐落在清秀叠翠的群山怀抱中,坐西向东,错落有致的房舍里住着十几户人家,我从小就同亲人们生活在这里。
曾记得,最早的老宅在村子的最东端,那是祖辈留下的同伯父叔父同院的四合院,我家那两间是坐北朝南的两小间草房,只记得无比狭窄拥挤,院子也非常小,那时的我只有3岁左右,只记得房屋狭窄,只有一个小木窗户。里屋放一大一小两张柴床已满满的了,外间有一条几和一个紫红色的八仙桌。还记得,院子大门外有一个脏水坑,出大门处有一栅栏。那时的大人们都忙着参加生产队劳动,孩子几乎都是放养。记得,一个初冬的午后,不知道母亲去哪里劳动了,非常瞌睡的我,嘴里喊着妈妈边哭边趴在栅栏上睡着了,栅栏太低,一不小心掉进大门外的脏水坑里了,浑身的棉袄棉裤都湿透了,人也差点淹死,幸亏有邻居看见,急忙相救才保全了我这条小命。除此,大抵没其他什么印象了。
后来搬进了村子最西面。那是一座四间破草房,听大人们说,是古代南阳府一位史大人的避暑山庄,山庄一进三出院,早年被无恶不作的土匪烧光了,只留下最前排的进堂屋,人们在残垣断壁上修萁重盖。才被保留了下来,当做队里的粮食仓库。
后来成了危房,粮仓就搬到村子东边了。再后来我家用东山沟看山的三间房换来了这三间房子,人们管我家叫仓房屋的。另外一间分给了别人,房子比原来是宽敞多了,但已经很是破旧不堪,且年久失修,泥土墙经常有脱落的声响,夜里常常被哗啦哗啦啦脱落的声响吓醒。房顶上是很薄的一层草,晴朗的夜里,躺在床上隐约能看到天空的星星⭐。每逢阴雨连绵的天气就更难熬了,也正像杜甫《茅屋所破歌》中所写的那样,“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与隔壁的墙、上半部是用破开的竹子夹玉米杆编织而成,再糊上泥巴报纸。底墙也不是那么坚固,是用泥胚垒砌的,雨天墙能泡湿大半截,住在这样的危房里,我们总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最愁的是秋雨不停的日子,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依然是到处滴答滴答,最难受是母亲,一到下雨天,她就找一些塑料布和旧衣服,用竹竿挑着搭在房顶上,即使这样也挡不住哗哗的大雨。屋里到处放上瓦罐接水。夜里每每被雨水打醒,就看到母亲气得直掉泪,她一边擦泪,一边招呼我们睡到不漏雨处,一边接雨水。下雨天的母亲会整夜睡不好觉的。到了那年的初冬,才又用黄北草把草房补修一下,隔壁的墙也用土胚垒实了。但是补过的草房不是全面翻修,依然会有漏雨的时候。母亲出嫁时,除了大多数被土匪抢走的衣物,仅剩下的缎子红袄还有一件粉红色花丝绸袄都被雨水浸透过,留下了洗不干净的痕迹。由于那个年代经济比较匮乏,人们都生活在无可奈何之中,这样的苦日子继续持续着。
一直到了我上初中的那年。母亲省吃俭用,缫丝、养羊、养鸡下蛋,变卖攒了钱。哥也到附近的中原厂——原国家五级部的兵工厂上班。母亲把省吃俭用的钱拿出来,开始准备盖新房了。盖新房对于我们家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喜讯。全家人自然都是非常高兴。
母亲张罗着找了村里会做泥瓦的匠人师傅,还有远道而来(过去南阳县潦河乡于潦营)父亲的朋友华丰远叔,王金召叔,于子常叔…。过去的人非常讲情谊,他们来干活分文不要还带了烟酒以及其他的食物。说起这些叔叔们同我父亲和我家的友谊还有一段渊源…因为在我刚记事时,南阳附近的乡下没有用电,烧饭成了难题,于潦营的村支书很务实,就是于子常书记,他亲自带领全大队群众来山里,租荒山上的柴,同来的所有人一起,亲自砍下柴禾,肩挑背抗的运下山,堆成一大垛一大垛的,然后用大马车拉回村里分给各家各户,解决了当时平原地区群众无柴做饭的困难,每年初冬季节都来,他们就住在我家,而且是男女村民好多人,队里的青壮老力都有义务来做这项劳动,刚开始来他们都不会捆柴,有的年轻人连甚至不会用铁镰刀,是父亲手把手教他们,每年都是这样。有时候在这需要一个月左右。所以,后来有煤有电不来山里拾柴了,也成了永远的好朋友。过去的人彼此都很重情义,每年他们都会骑自行车来家探望。所以听说我家要盖新房,做泥瓦砖,便远道而来不辞辛苦的忙乎着,仿佛是在给自己盖房一样的操心。
我家的后岗有一烧制砖瓦的土窑,土窑在一坡头边上挖掘而建,像一个特号盛酒器皿又像墨水瓶下边大上边口小,中间是像大肚皮一样周围圆鼓鼓的,窑的一侧有一个宽1.2米长1.5米左右的门,以备烧火、装窑和出窑的时候使用。说起这座窑,它还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那时我们村为了告别土坯墙茅草屋,在村子的北岗修的这一口土窑,用来烧制砖瓦队里也能搞点福利,社员们谁家建房了也方便一些。有了这窑;村上人盖房不用去外地买砖瓦,自己烧制虽然累些,但毕竟节省不少钱。这座窑也见证了村上人的勤劳质朴、精明、能干。有了这座窑;村民们才一步步告别了土坯房,一座座大小不一的瓦房才相继拔地而起。后来有段时间不允许搞副业了,所以就停用了。我家用前又做了收拾该平整的平整,有裂缝处又做了修补处理。
板砖,做瓦,一般在盛夏季节,因为夏季气温高,太阳晒的时间较长。我们家制作的砖瓦也就是在那年的暑假做的。
制作砖瓦也是非常细致的活。首先选择较大的场地(原来停用的地方),将其地又做了平整、压实抹光,看上去无凸凹现象即可。然后就开始选较粘的土质,再挖土,还要捡去土中的树根,草根,树叶等杂质。把土用拉车拉到平整后的场地上,再把土砸碎没有小土疙瘩,将碎土堆起来,成一个大圆锥形。然后在中间挖一个槽开始灌水,让水津透到所有的土上面,再闷上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待土泡湿酥软均匀后,才可以用铁锹铲起再铲起,来回翻动,有时还要人赤脚到泥里用脚踩无数遍,泥成后才可以用。
由于做瓦的泥土要求更高,需要泥不但硬而且又滋腻柔软,所以除了铁锹翻动,还得人用脚来回踩,这样踩出的泥土做出的瓦,坚硬瓷实。
记得做瓦的工具,下端是一个轮盘中间有一轴子,轴子外是一个承载泥巴的瓦匣子。匣子上端还有一个小按钮。把和好的泥拍成长形抟在瓦匣子上,师傅双手沾水拍打求得泥巴的滋腻厚度匀称。待达标后,还要根据每个瓦的宽度用一做好的钢丝划分等同的份;然后小心翼翼的放在平地上,手摁按钮成型的泥胎就落到了地上,那泥坯在平整的土地上经过太阳的炙烤,就自然成瓦的形状了,这样的做工是需要用几个匣子替换,师傅原地不动做好就有人接着,泥盘不停,由于做工精细,一天一个劳力能做600张左右。(不含活泥)
待瓦干后还要收起集中摆放好,垛成一座一座长架子等待装窑。
做砖虽然也用黄土,但没有做瓦的土要求那么高。只需要泥更硬些,也同样是把土里的杂质捡净,将土砸碎,把土堆起来,在土堆中间挖一坑,灌上水让土闷上一段时间,就开始活泥了。用铁锨产起再铲起,这样不够快就用脚踩,汗水和着溅起的泥水也阻挡不住他们欢快的笑声,他们有时还会抓一团泥抛向看热闹人的身上,你追我赶热闹的说笑声与劳动场景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人们一边嬉闹一边不停的和泥,直到把泥拢起来,泥巴不往下垮,就算基本和好了。正式进入板砖环节,先在泥堆上划上一手泥,板在蘸有干沙的木制砖盒里(也叫砖模子),砖盒子必须放一高脚凳子上,(凳子高约1.1米,宽约25公分、长约65公分,再将砖盒上面多余的泥用事先做好的钢丝划去,就是事先做的钢丝弓,用一根木棍折弯成半圆形状,细钢丝固定于木棍两端。用钢丝弓划去多余的泥土。然后将装砖的木门子端到早已平和的场地上,将砖喷磕出来,这样不停的来回往分,那是一个劳动力,一天大约可以完成500之800块左右的砖坯,不包括活泥。
装窑的过程也特别热闹,村上来了好多人帮忙,本家的孩子们更是一马当先主动相助,这也成了村上的好风气,谁家烧砖瓦,大家都一齐动手,相互帮忙,互助友爱。所有人排成一长队传递,有经验的大人们会在窑洞里把递下去的砖依次排好,我们只管在外边传递,小孩子们干累了,大人们会替换的,不过我们自己,因为要盖不会再漏雨的新房了,自有一番喜悦溢满心田,根本不知道累的。一窑能装一万二三千的瓦,二千五百块砖,这些砖只用来做门口窗口的周围封严裹实用。
窑装好了。烧制过程非常有讲究,火一直大了不行,烧过了里面的砖瓦会变成像火山喷发的岩浆那样,溢流的浆会结成大块而变成了废品。火烧小了也不行,那样会像蒸的馍一样不熟、夹生,砖头就不结实,所以烧制过程中有专门烧窑加柴的,师傅是专门看火候,开始大火,几天后再就慢火烧。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或凭他们过去烧了多次,从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总之,一窑砖最初要烧7天6夜。后来窑内火道经过改造也得三天三夜。而且特别费柴,我家烧砖瓦时还是没改造之前,就烧了7天6夜,父亲、哥还有师傅都轮流值班,昼夜不停的烧,一窑砖瓦需要费好大一垛柴禾,才能把砖瓦烧制好,停火后,封门、封顶,顶上封上8寸左右的黄土,看窑墙上有没有潮湿的地方,闭窑一小时左右,待窑身干燥也没有烟气后。方可开始灌水,灌水的时间同烧的时间一样。灌水更要掌握度,必须得所有的砖瓦都湿透,这样才色泽好看,如果哪些没渗透水那颜色就不好,色泽就不统一了,还都可能成了劣质品。所以,无论是制作、烧火和灌水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恰到好处。不然就会前功尽弃,所以烧制过程最少需要一到二个专业师傅轮守着做指导。那过程实在是太复杂了,太不容易了。
满窑水灌均匀后,等窑里温度下降后。开始出窑了,无论大人小孩,只要有劳动能力的,都排成长队。大人们站在窑顶上,窑里面往外递,我们在外面一个接一个的传递,大家有说有笑,热闹非凡,直到把窑里的砖瓦全部取完为止。
一座五间大瓦房,需要两窑烧制。砖瓦备齐了,还要准备木头,以及木檩上边的篱笆条。
割这些藤条,我们这的远山上有。平原地方的人也都要到我们这住在这去山上割。有这种藤条的地方离村子有6.7里远,而且长在荆棘丛生的地方,且多数还长在山坡比较陡峭的地方,我随父亲去割过一次,我们走在没路且荆棘丛生的刺丛中,满腿被刺挂破,鲜血从挂破的皮里往外溢流。根本顾不上管,我们仍然穿梭在悬崖峭壁间寻找这种藤条。直到割够一担才算完成任务。中午饭就是随身带的花卷馍,渴了就到有泉水的地方伸手挖一个坑等水不浑浊了,趴在地上喝上一口清泉,那叫一个真得劲,泉水那甘甜爽口的甜浸润肺腑,终身难忘。
后来,就找下村里的邻居们来帮忙割了,下村旱地多,水田少,一到夏季人们几乎没有米吃了,中午要从村前走过,人们端着的饭碗里全是黑乎乎的野菜白米只是菜的点缀。请人来帮忙,蒸上一大锅白米饭,再熬一锅腊肉北瓜菜,或腊肉萝卜白菜,他们会笑着说:“吃这饭真是跟过年似的…。”
割这种金银花藤条也就是在立秋前后,荆棘丛生处有马蜂,例如:人头蜂、地雷子…。人头蜂窝是挂在树上,这些马蜂在高高的树上筑巢,样子像人头,有的比人头还大,有的是椭圆形的。地雷子的巢是筑在地下,把地钻一通洞,在里面生卵繁殖后代,这两种马蜂,比较其他蜂的毒性更大。那年,家住镇平杨叔家的儿子燕青,去山上割这种黄花杆的荆条,在深深的荆棘林里遇到了这种叫“地雷子“的马蜂,由于之前他不知道这种蜂的厉害,没有经验,当有蜂蛰着时他就用树枝乱舞,越打越多,毒马峰都一起拼命追他,他从山上跑到我家,脸上,头上身上,浑身上下没有不被蜂蜇住的地方。人都一下子趴在了院里的地上,快不行了,父母亲吓坏了,急忙用肥皂水洗抹,一面喊人把他拉到了村卫生所,经过医生及时抢救,才保全了他的性命,这两种马蜂蛰到人,毒性通过血液循环到心脏,如不及时抢救,那就致死无救,所以一但遇到这种马蜂用衣服或帽子护着头部悄悄的、小心翼翼的避开,千万不能乱打。
盖房里面还要用内粱、木头椽子、木檩,上面还要木板或者用荆条金银花藤条编织成的整体条笆,放在木檩的上面,条笆上面还要放厚厚的一层泥,泥的上面才能放瓦。所以,那时候盖座瓦房都比较难,工序特别复杂。
所有盖房的材料都准备齐了,就开始盖房了。来盖房的是父亲的朋友,一班子是父亲镇平曹得洼的朋友——杨叔带的工匠,另一班子是父亲南阳潦河镇于潦营的朋友华叔和王叔,他们来盖房子不但不要工钱,还都带有烟酒,而且潦河的那个华道林叔特别幽默,爱说笑话,他说:“原来有人说瓦房盖得最好的,用石滚滚撵也不会撵烂瓦,草房盖得好的用火烧也点不着”。也许这是工匠人的笑谈,也许可能真有这样盖房的民间高手。
盖房时我在上初中,那时的初中没有住宿条件。我就住在学校旁边的亲戚家,只有周末回家才能看到盖房时的热闹情景,那时盖房人都精神倍增,他们一边在房架上劳动一边有说有笑,整个盖房过程其乐融融,热闹非凡,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工匠还是村上帮工的乡邻们,他们都侃侃而谈,毫不拘束;那亲切的笑声和欢天喜地的谈话声,至今似乎还萦绕在耳际,无论时空怎样转换,他都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永永远远不会消失!
五间大瓦房在邻里乡亲和朋友们的支持下,经过半个多月的建设,终于竣工了。随之而来又在院子的南北两边各盖了两间平房,院长楼门都修萁一新,一个无比舒适崭新的四合小院落成了!正屋那一排五间大瓦房,房后栽了一排杨树,站在高山上远远望去,那一排整齐的瓦房,在参天威武高大的杨树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瞩目,就像镶嵌在山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且我家的四大件也是当时最齐全的,当时真成了我们这方圆数里地人们美谈的话题。
爱好花草的父亲,从城里拿回朋友赠送的月季花、芍药花、大李花、望春花栽在院子里,我住在北厢房里,朝院的窗台前,载有一棵八月桂和桂花垂直的南厢房窗前是一棵粉红色的月季花和一棵羊奶桔,再后来又栽了一棵腊梅花。院的东边有一个小花圃,里面栽有兰花、满天星、太阳花、望春花和各色的菊花,院外大门外是一个苗圃地,周围种了好多步步高,不出我家的院子就能享受一年四季花的粉芳。
当春风拂过杨柳还未发芽,那望春花便绽放枝头,第一个迎接春的到来,接着如芙蓉出水般粉红色的月季花开了,太阳花笑了,芍药花、步步高、满天星,他们都成群结队赶趟儿似的,相继开放,开得热烈、开得芬芳四溢,开出了春的气息,开得人心花怒放,热情洋溢。这些花还引来了蜜蜂飞舞、蝴蝶追嬉。
院外南小河边是一个大竹园,我家院里院外,享有美誉的四君子梅、兰、竹、菊都有,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我窗前的八月桂,他是这里所有花卉中最早的使者,他的年龄早于我,每到八月丹桂飘香的季节,人们走进下村的路上就会问:“这是什味道这么香啊?”她的香会飘得很远的。这个季节的桂花便是吕声之笔下的:“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咏橘绿与橙黄。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无论是《咏桂花》还是李清照的《鹧鸪天》都突出了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每当深夜无眠时真的体会到了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她那幽幽的馨香伴我入眠。有时还能把我从睡梦中香醒。无论是我下班回家高兴时,我看到桂花树,也让他同我一起分享快乐,郁闷时我会打开小窗,同窗前我的好友——桂花倾诉衷肠,丹桂树是我的知己;是我的闺蜜;她陪我在无比懵懂怅然的岁月里一起前行。
桂花树是我家小院的守护使者,自从有了小院,就有了它的存在,他每年都能把最纯最诱人的清香尽情的释放,不但让我的家人享受了这种香味,更主要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和我的乡邻们,都能享受它的馨香,她还会把,又稠又密的花,奉献给来采摘的人们。桂花含有的营养元素十分丰富,有22种氨基酸和15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桂花所含的芳香物质能够稀释痰液,促进呼吸道畅通,桂花还有缓解疼痛、散血消瘀去除口中异味的功效,用桂花熏制的桂花茶,具有清香提神的功效,桂花还可以作为食品香料,制成桂花栗子,桂花糯米粥,父亲说:桂花可以泡酒,能治胃疼和肠胃不舒服这些病。我常常用采下的桂花,上边放上白糖腌制成桂花蜜,能保持很久原味不变,泡上茶,那清香、那甜蜜,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上。
可惜,当第四次(2018年)改造老宅时,院里的所有树都起走了,桂花树暂时移至院子南小河边的竹林旁。不知是他不习惯那个地方,还是不甘寂寞,一直不高兴的样子,叶子恹恹的,母亲想让他恢复原来的样子,就追了肥料,结果他一病不起彻底死掉了,回到家看到她的枯枝败叶,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它陪伴我至少20多年,在我家的院里成长有50多年,每年都会尽情的发挥他的能量,这样的树,你怎会舍得让他离开?植物有时同人一样有感情,忽然离去,真的让人猝不及防,倍感失落难以忘怀。(不过从她身上繁殖、嫁接的子孙后代已落户许多庭院)她们每年八月依然崇尚老桂树的奉献精神,尽情散发着馨香温润乡里!
还有院里那棵羊奶橘,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观赏,最主要的是,当秋天金菊送爽的日子里,羊奶橘也成熟了,那黄黄的小橘子,挨挨挤挤结得特别稠密,村上的人都争相来摘,摘一个放口里酸酸的,甜甜的,而且是胃不舒服的人吃下去,立马打嗝,小橘子也能泡酒,她和桂花一样,摘下晾一下就能泡酒,泡在酒里面药用价值特别高。
当桂花的香韵飘向远方之时,那多色的菊花开始登场了,那白色的线菊,红红的绣球菊还有深红色的墨菊,紫色的线菊,黄色的白色的金钱菊,看她们开得多么热烈开得满心欢喜,她们同其他的花竞相媲美。用宋张孝样的::“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上下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做阮郎。”
到了冬天,雪花飞舞的季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伴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梅花开放了,那独具特色不畏严寒的性格,使我冰冷的心被他感染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我家的老宅,与花为伴,在老宅的不断变迁过程中,我家庭院里的花也随之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之时,我家大哥先在院外东边盖起了村上第一座楼房,上下两层六间,外加一间厨房。窗明几亮,又一次打破了小村庄房子变化的新格局。
随着人口的增多,20多口的家也已分成了三家,我们三姐妹已经出嫁,大弟和小弟分别在老宅上扒了瓦房盖起了新的平房,房外墙上贴上了白瓷砖,平房上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屋内粉饰一新。兄弟三家都过上了,衣食无忧,房屋一新的好日子。
父母亲同最小的小弟生活在一起,因为有了党的好政策,农民都能走出山沟沟外出创业,小弟清正通过艰苦的奋斗不懈的。
打拼。在南阳买了宽敞的楼房。我们姊妹几人也都在市里买了新房,总想生活富裕了,房子宽敞了,能让母亲晚年在城里同我们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可前些年小侄女上学,母亲跟着弟弟有事可做,还能在城里住,随着侄女的成长,上了初中不用接送了,母亲感觉有些失落。再者弟弟一家从南阳的小庭院,换了高楼上下需电梯,母亲感觉不方便,怎么也不愿意在城里住,每次都是我们说尽好话接母亲来城里,但是住不了几天,总以各种理由说要回老家,老家的确环境好有自己的小庭院,随着年岁的增高老人更是不愿在城里住。母亲难舍乡音、乡情。
百善孝为先,特别孝顺的小弟为了让母亲晚年生活更快乐,将哥家侄儿的房子和他自己的平房全部拆掉,重新盖起了一排两院七间三层的别墅,让年迈的母亲屋有所居,让姊妹们回家有处可住,使母亲身边经常有人陪伴,又随了母亲的心愿。弟弟的孝心感动天地。
这次建房,虽然工程量大,但是,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物资丰富了,所有的建筑材料应有尽有,许多地方再不用人工艰难操作了,机械化既快又省时。挖掘机挖地基,钢筋混凝土把个地基做的牢固坚实,地下的钢筋混凝土就能盖好几大间平房,从2018年的正月初八(2月23)开工建筑,经过工人历时十个月不懈的奋战,于10月中旬顺利竣工。又装修一新。大弟也拆了自己前院的平房盖了两层新颖的别墅。至此,再也看不到漏雨的草房、瓦房、平房了。那拆去的瓦房永远成了久远的历史。
新房四周栽植了金桂、四季桂、银杏、香樟、玉兰、墨竹、冬青、雪松、月季、含笑、芙蓉、腊梅。红墙碧瓦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别致新颖。别墅的落成,才真正像镶嵌在山沟里最耀眼最璀璨的明珠了。人们都来看无比宽敞的新房,看新房里那些古朴典雅的红木家具,还有那台100寸的像过去的电影屏幕一样的大彩电,看各层摆放的奇花异草。楼房三层中:第一层是餐厅,会客室,三个卧室,有公共卫生间,母亲的套间里另设卫生间;二层,有二个套间的大卧室一间小卧室,有休息、喝茶、休闲的专用桌凳;三层有一个大办公室一个小会客室,一个休息室,凉亭,大院。各层都设有洗浴间;各层都有彩色电视;各层的墙上都挂有典雅的山水风景画。2019年的春节,整个大家庭和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聚集一堂欢庆新房的落成乔迁之喜!
回忆往事,感慨万千,那些藏在岁月里的一切都会成为故事,并永远镌刻在记忆深处。老宅的变迁见证了往昔的穷困贫瘠,也讴歌了当今的富有丰裕,这都是党的富民好政策,带给人民的福祉,国与家紧密相连,有国才有家。老宅的变迁折射出国家及大家的繁荣,感恩时代赋予寻常百姓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作者简介

王清阁,南阳市教师,《中国草根文学》编委二月河研究会成员。喜欢文学,发表过又见春来早,母亲,母爱的阳光,南阳,我可爱的家乡,暗夜的那盏灯,游走于文学字里行间……

第二期“文学百苑·改稿荐稿”群启事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水平,为了更好更快地满足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发表愿望,为了文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学百花苑》杂志社特创建“文学百花苑·改稿荐稿”群。具体事宜如下:

  1、凡是具有一定写作基础且具有创作热情者均可参加。

  2、每人每月递交两篇文章给改稿荐稿老师点评批改。

   3、优秀作品和具有较强点评价值的文章将在“文学百花苑·改稿荐稿”群里共同讨论。

  4、每期保证每人在《文学百花苑》杂志至少发表两篇作品,在《河南科技报》至少发表一篇作品。

  5、入群者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参加《文学百花苑》杂志社举办的其它各类文学活动。

  6、入群费用为每人每期600元,每期6个月,不再续群费者亦可在群内继续停留9天。

  7、第二期“文学百花苑·改稿荐稿”群时间为2019年7月1号至2019年12月31号。

  8、前10名入群者费用为每人360元。以后各期,此10名入群者,如再入群,其入群费用不受其它因素影响,永远为每人每期360元。

  9、“文学百花苑·改稿荐稿”群随时欢迎各位有志于文学创作者入群,时间顺延至6个月。

  10、凡入群者均赠送半年《文学百花苑》杂志。

联系电话:17344880441  微信:shuai_pengju

《文学百花苑》杂志社

河南科技报社·科教周刊

2019年5月30号

  

参赛或杂志征文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第四届“百花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征文启事

为活跃文坛气氛,发掘文坛新秀,河南科技报·文学百花苑板块决定举行第四届“百花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征文活动,此次大赛由微信平台《文学百花园》独家首发;参赛内容要积极向上,主题不限,题目自拟,即日起正式启动。

1、作品要求:每篇作品字数2000字内,每首诗在40行内,作品要求原创,且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可多篇文章参赛(只取最高奖)。

2、来稿需注明【参赛】字样 +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3、参赛唯一邮箱:1403384853@qq.com

4、本次大赛以综合点击量取胜;自然点击量×0.1,打赏资金不返还(1元折合2个点击量)一个有效评论(五十字以上针对作品点评)折合3个点击量(有效评论一个ID只选一次)。

5、最终评奖办法:综合点击量占百分之七十五,评委占百分之二十五。(75+25=最终点数),原始综合点数在500点以下者,不纳入最终评奖范围。

6、本此大赛设大奖一名,奖金:2000元(现金);二等奖三名,每人奖金1000元;三等奖六名,每人奖金500元;优秀奖五十名,每人奖金50元。

7、本次大赛杜绝恶意刷帖,一旦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并发帖公布其不当行为。

8、收稿时间:即日起(五月一日开赛)到2020年2月1日止,获奖信息在最后一贴推出后的第10日公布 。

9、获奖者颁发证书,一、二、三等奖作品入选河南科技报·文学百花苑专栏,500点(折合)以上优秀作品皆有入选《文学百花苑》杂志资格,具体视个人意愿而定。

10、2020年4月上旬在河南郑州市举行颁奖典礼(暂定),每位与会者在河南科技报选登一篇文学作品。届时将邀请文学界名流参与颁奖活动与互动,会前会后安排两场文学交流活动。邀请河南电视台制作新闻和专题报道,穿插部分获奖者发言。

主办:文学百花苑

联办:河南科技报·科教周刊

后期事务:文学百花苑全国征文大奖赛组委会

2019年5月20日

《文学百花苑》编辑部公告

本刊从第十期起,与河南科技报联合办刊,杂志名称不变,刊号为:CN41-0019,具备全国发行和刊登广告的资质。刊出的作品可作为申请各级作协的依据,是在职公职人员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联系电话:13343811328     15926594970

《文学百花苑》纸刊杂志征稿正在进行时

投稿注意事项

1、来稿需注明【征文】字样 +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2、小说、散文、故事、随笔等作品2000字以下为宜,诗歌不超过30行。

关于赞赏返还新规定

即日起,每篇作品七日内打赏金额20元以内者不返还,20元之外全部返还。

1258873875@qq.com

作者必须主动索取打赏细目及稿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