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府第,林则徐弟子故宅——苏州2日(5)
★旅游地点:苏州木渎古镇之榜眼府
多年前,我曾陪着父母前来木渎,那次买了套票,结果父母走完了严家花园和古松堂就坐下歇息,等我们从灵岩山游玩回来,榜眼府已经不打算去了。
本着不浪费的原则,还是进去匆匆忙忙转了转,这一次我们的时间就比较充裕,吃过午餐的第一站就选择了榜眼府。
木渎没有状元府,可见本镇最好的成绩就是榜眼。当然啦,全国这么多的考生,能够拿到第二名,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这位榜眼冯桂芬可能名声不显,不过说到他的老师,那在大中国绝对是家喻户晓,他就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冯桂芬字林一,又字景亭,为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赏识,称其为“国士”。道光二十年中进士,咸丰年间辞官回乡。
咸丰末年,任李鸿章幕僚,其间完成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思想的先导。
府第并不是很大,典型的前宅后园的格局。中轴分三进,分别是门厅、大厅和楼厅,最典型的建筑特色就是著名的“江南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或许,这正是江南巨富之家低调奢华的表现。
大门后檐石框门上有费孝通先生在92岁时的题字:“冯桂芬故居”。冯桂芬,也就是当年位列一甲二名的榜眼是也。门楼和屋脊都雕着精美的吉祥图案,脊心雕刻的就是鲤鱼跳龙门、福禄寿的图样
走过门厅,经过一个不大的天井,就是第一进显志堂。这是主人接待贵宾的地方,面阔三间,前有廊柱。因为冯桂芬有《显志堂稿》存世,所以起了这个名字,这是冯桂芬晚年隐居木渎自题的堂名,也是他亲自手书的。
匾额下是元人盛懋的山水中堂《秋舸清啸图》,与两侧的对联一样,用玻璃框裱起来。长台上放置着小屏风和青花瓷花瓶,还有两盆应景的花卉,已经放得满满当当了。
出大厅,一条长长的花岗石路可以直通楼厅,东西两侧则是长廊,其中东长廊的墙壁上是石雕《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是清朝人徐扬于乾隆年间所绘,写实描绘了乾隆盛世时的姑苏繁华景象。
原作全长1225厘米,高38.8厘米,其中木渎就占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我们看到的雕刻作品是木渎民间雕刻家所刻,由八块长一点二米的灵岩山砚石组成,采用阴刻手法,整幅作品长9.6米,高0.7米,比原作更小一些,画面线条流畅紧凑,被称为宅中一宝。
第三进楼厅是芙蓉楼,这应该是榜眼府最主要的建筑了,正是江南三雕集中表现的一座建筑,原主人生活起居主要就是在这里。不过现在并没有复原榜眼当年的旧物,而是作为周士心美术馆陈列了周士心的美术作品。
在美术作品中我一贯偏爱水墨画,所以对于浓墨重彩的作品只是瞄了一眼,就转向了一幅兰草图。兰草本身的色彩并不丰富,且以素为贵,所以用墨色来表现兰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楼上还有一些简单的陈列,有卧室、书房。更多的还是“吴门画派”的图文介绍和一些作品。
经过荷花池,是邀月招云榭。上次来的时候也是荷枯叶落,这次的景象更加萧条,否则这里倒是一处绝妙的赏荷佳处。
整个花园不算太大,可是布局精巧。因为池塘面积较小,所以采用了三折桥的形式。几树蜡梅在庭院和檐角开得正盛,扑鼻的馨香便充斥了整个后花园。
宅底的最末端是一座小小的山坡,坡上是一座望山亭。望的山,自然是水渎旁边的灵岩山了。以前没有高楼大厦,这里的视角应该很不错,现在看出去自然再没有当日风景。
从另一侧折回,经过戊寅亭,可以抵达芙蓉楼旁边的“怀铅提椠”,这是女书房,楼上与芙蓉楼连通,楼下是花篮厅,“铅”和“椠”都是古代的书写工具,以此来比喻好学。
大厅旁边校邠庐,这是冯桂芬晚年的书房,柱子上悬着一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这是清代诗人张船山的手笔,一联道尽冯桂芬晚年的心迹。
花篮厅榜眼府木雕精华所在,构造与一般厅堂不同,步柱不落地,用短柱代替,高挂在梁上。因为短柱上雕着花篮,所以被称为花篮厅。
自驾游:苏州木渎古镇之榜眼府第
1月仲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