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揭秘(讲座预告)
现代诗经过上百年的探索,目前却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徘徊,诗人苦闷,评论家迷惑,读者伤心。我们无法从现代诗中窥视到现代人的影像,更无法感受到现代人的精神力量。现代诗真的不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真的不体现“物我两忘、天人相通”的境界?现代诗是不是病了?是不是我们应该觉醒了?
一,现代诗的起源。关于现代诗的起源,理论界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有一点必须弄清楚,那就是现代诗因何而起源。现代诗是因为人们通过摆脱格律诗(又称古体诗)古板的模式,达到言志抒情的目的而起源,就像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变化,这也是诗本体要适应现代语境环境而要自我革新的结果。所以,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现代诗起源于20世纪初,从胡适的“两个黄蝴蝶”开始。
二、现代诗经过模仿、吸收、转化、探索和修正,有了上百年的历史。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的白话诗,主要是模仿、吸收和一些初步的探索。有模仿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模仿泰戈尔的短诗散句,有模仿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式诗,有模仿惠特曼的大气磅礴的散文诗等等;还有徐志摩、戴望舒的新格律诗,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以及艾青的哲理诗等等。在模仿中吸收,在吸收中探索。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的朦胧诗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他们在特定的语境环境下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索,使现代诗失去了平静,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波。第三阶段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新生代诗,其代表人物有海子、于坚、韩东等,进入诗创作个性化时代,但是由于这一时代缺乏领军人物,使颠覆现代语言的人也颠覆了自己,尤其是网络时代的现代诗,更是远离了人们。现代诗变得陌生了,既非西方,也非东方;既非古,也非今。这其中,倒是台湾的现代诗运动轰轰烈烈,如纪弦、洛夫、商禽、余光中等,他们在继承古典诗词精华的基础上,又大胆地吸收了西方的一些成功经验,使现代诗的语言革新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三、现代诗的发展向何处去?这是我们每一个现代诗爱好者必须面对的个问题。我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许多人,询问现代诗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想,不如通过解析现代诗人的作品,从现代诗的基础概念、基本技巧、表现手法、美学结构、风格培养以及行为艺术等方面,梳理一套现代诗的创作和欣赏体系,提示一种现代诗应该发展的方向。
现代诗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现代诗应该有其自身的发展和规律,现代诗应该走向纯粹。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发展,必然引起文化的急速变化。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必将促使人们在语言上尽量摆脱原有的逻辑法则,在审美意识上破坏原有的道德标准而去道求一种似幻似真的意境,寻求建立一种全新的语言秩序和审美意识,正如梵乐希所说:“当人们遇到一种如受到压迫的自然景色时,多少会产生一种纯粹感应。这种感应与其他感应不同,而是与整个宇宙相应合,即以一种与普通全不相同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种关系完整的体系,一个充实的世界。”
现代诗人应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内心,去探讨生命的奥秘,追求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这种物我两忘、天人相通的境界就是现代诗应该追求的艺术境界。
我既写诗和诗评,又讲现代诗。从2020年5月1日起,我将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过去讲课的内容,每周讲一课,希望探索一条现代诗的发展之路。
恳请诗歌创作者,爱好者关心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