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作者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发现敌情,白昼放狼烟,夜间点火,向四方报信。这里的烽火指的是平安火。《唐六共》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就是说,镇守的戍卒每天黄昏时放烟,告诉大家平安,谓之平安火。
高台,本处指高兴亭。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长安在金的占领区,南山即秦岭。孝宗(害死岳飞的宋高宗的儿子,是养子,也是宋宗室子孙)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接受主战派重要人物、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抗金前线南郑,当个官,参与抗金的实际军事工作。陆游与王炎意气相投,并肩抗战,豪情顿生,就有了这首词。
筑,读zhu二声,古代的一中弦乐器。击筑还有个故事,与陆游当时心境正相同。史记上说,荆轲去刺秦王,他的朋友音乐家高渐离在易水上为之送行,击筑,乐声悲壮,荆轲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后来,秦统一六国,高渐离因为击筑击得好,被秦始王赦免,又被弄坏了眼睛,聘为秦始皇的乐师。高渐离把铅注在筑中,离秦始皇近时,举筑相砸死秦始皇,没有砸中。筑从宋代以后就不见了,直到1993年,忽然在湖南长沙河西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中发现了一个筑,文物界称这一发现为新中国40多年以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称这一筑为“天下第一筑”。
酹(酒,把酒洒在地上或水中的祭祀仪式。苏东坡那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毛泽东的词:“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悠哉,一般意思是指悠闲,我觉得这里的悠是悠远的意思。不然的话,与整个词的意思就不相配了。
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朝时重修,两边重好多柳树。长安城里送客人东去,往往在这里折柳赠别。为唐宋时长安名胜,诗词中多有吟咏。如唐代罗邺的诗:“何事离人不堪听,灞桥斜日袅垂杨。”岑参的诗:“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裴说的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陆游的词:“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这个地方我曾去看过,西北那地方,人工开出那么大一片水来,真不容易。这地方是唐朝的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诗词歌咏的对象。如韩愈的诗:“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杜甫也写过两首曲江的诗: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试翻译如下:
秋风到边城,角声更悲壮,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悲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这时兴致何其悠远。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让我更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