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恨君不似江楼月
采桑子
作者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赏析
这首词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辩证法,二是比喻。
这首词写得很辩证。表面的恨,却是内在的不恨,是思念。并且,在上片中,表面上的“不似”,却是实质上的“似”,老婆时刻都在心里装着。想一想,无论走到哪里(南北东西),都有月亮跟随,看到月亮时想老婆不似月亮不能跟随,实质上老婆一直像月亮跟随着,只不过是装在心里,这情感多动人。下片说似江楼月,取江楼月的满时少亏时多的物理现象,抱怨两个聚时太少,期待团圆的心情就显得更迫切了。情感在这种恨(抱怨)的表象与思念的实质之间,在似与不似的变化之间,写得极深极动人。
这首词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用了比喻,并且是以一个月亮两种特性相随与圆缺比喻出两种人间状况。周振甫先生赏析这首词时,讲了他的好友钱钟书的比喻理论“二柄”“多边”两个说法,所谓“二柄”指同样一个东西可以比喻两个相对甚至相反的事物,这首词就是。再就是说一个东西可以用来比喻多种东西,只要抓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特点,就能造出极形象的比喻。
只看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分法,略显单薄,再看他的《围城》,那是比喻的教科书,明喻、暗喻、借喻、反喻、博喻、统喻,比比皆是,让我们看到比喻的奇妙世界--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这是明喻。
再看暗喻(隐喻)。小说中赵辛楣总视方鸿渐为情敌,处处与他过不去,唐小姐不知内情,与方鸿渐开玩笑,当方鸿渐谢绝了苏文纨第二天的邀请时,没等她开口,唐小姐便说:“那不成! 我们看戏的人可以不来;你是做戏的人,怎么好不来?”这是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没用什么词联系,直接说出来,隐喻“人生如戏”。又如,鸿渐道:“早晨出去还是个人,这时候怎么变成刺猬了!”这也是隐喻,隐喻孙柔嘉是刺猬。
再看借喻,“她手上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子,掐死了。”用“五根香肠”这个喻体直接代替未出现的本体“五根手指”。
再看博喻,博喻是用两个以上喻体的某个特点来形容本体的特征,如:“那女孩年纪虽小,打扮得脸上颜色赛过雨后虹霓,三棱镜下日光或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再看其写衣着暴露的鲍小姐,“有人叫她 '熟食铺子’ ,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 '真理’ ,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 '局部的真理’ ”。
还有就是统喻,就是用一个东西的来把几个东西的性质给展现出来,如:“鸿渐平生最恨小城市里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的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这里将仿制的西装一个喻体表现出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
还有就是反喻,这是以“不像”“不是”为主要句式的,所以,好多人不认为是比喻,其实这种比喻最能表达说不清道不明的意思,如方鸿渐说起赵辛楣劝他与孙柔嘉结婚的事,孙柔嘉哭了,钱钟书先生这样叙述:“鸿渐的心不是雨衣的材料做的,给她的眼泪浸透了,忙坐在她头边,拉开她手,替她拭泪,带哄带劝。”这段话,看似是方鸿渐被感动了,暗含孙柔嘉的手段起作用了。
总之,比喻是要抓住本体与喻体神合的那一点,用各种手段(如系词、动词、通感等)将其连结起来,将抽象的形象化,将暗含的意义明确化,将隐藏的情感显露化,将简单的深刻化厚重化。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比喻妙用的一斑。
附
吕本中简介
吕本中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诗词都学黄庭坚、陈师道,却并没有江西诗派的艰涩,写得明朗活泼。吕本中出身豪门,是仁宗朝宰相吕夷简玄孙,哲宗元祐年间宰相吕公著曾孙,早年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南渡后,因为主张抗金,被秦桧罢官。吕本中很敢写,骂投降派“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斥责当权者“报国宁无策,全躯各有词”,忧国时说:“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中原北望四千里,三年不见南飞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