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春分 春行春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庚子二之气分析
《黄帝内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讲到庚子年二之气(春分至小满)时写道:「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这段话是说:庚子年二之气的两个月,因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气候逐渐温暖,形成了阳气广布大地的局面。这时,木星接替之前水星对地球的影响,称之为「厥阴风木」当令。
木星带来了风。春三月在五行之中属木,与天上的木星相应,所以称之为「春气以正」。与此同时,太阳直射点进入北半球,地气也由「厥阴风木」转暖为「少阴君火」。在五行相生原理中「木生火」,所以,天之木气生地之火气,形成了万物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
而郁火邪热上逆,极至下注,则易形成了包括尿血,小便痛而难下等淋漓不尽等病证。
春分是疫情拐点
研究气候和季节对人体健康、疾病影响的科学叫做「气象医学」。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密切联系的疾病称为「气象病」。
而上古时期的《黄帝内經》,讲的则是「太阳系医学」。
太阳系的五颗行星在六十年一轮回的运转变化中,对地球气候每年影响各异;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游走,产生一年的四季和二十四节气。这些因素综合形成了60年1440个气候各异的节气。如果人的身心与自然相应,出现太过或者不及,即会导致种种失衡。《黄帝内經》告诉了人们在顺应自然中恢复平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中華民族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上古时期即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
以《黄帝内經》的「太阳系医学观」分析此次的疫情状况,春分应该是中共中央领导全国军民防控疫情的一个重要拐点。
先从太阳系行星变化而言:木星取代了水星对地球的影响。木星生风,水星生寒。这次疫情的「冠状病毒」本性是喜寒畏热。水星的退出带走寒气,起到了如釜底抽薪般的作用,使病毒失去了「寒」的根本支持;接踵而至的是木星,「木泻水气,风泻寒邪。」这种变化,是从行星交替使气候变化的层次上,对「冠状病毒」的一次战役性的打击。
再从地气变化而言: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使地面温度逐渐升高,尤其使人的上焦脏器心肺偏热,这些物质变化与「冠状病毒」寒性本质相悖。
综上,中国的防控疫情之战在春分之后是个重要拐点。大家只要在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遵守各级政府制定的防控措施,安全过渡到小满节气,这场「冠状病毒」疫情在中国基本上就接近了尾声。
防止境外传入
在大自然中,人与包括病毒在内的万物共同生存,互不相干。在行星交替过程中,如果人类不知道「割有余,以补不足」,反而「割不足,以奉有余」,如同在平坦的地面上自造了凹陷的「麻点儿坑」,使得本来滚动而过的「病毒球球」留置。
春分之后,笔者担心世界范围内的疫情防控面临着一场空前的严峻考验。
由于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齐心协力,英勇防控疫情,在水星影响地球的两个月里抓住了这场人民战争的主动权,将有限的病毒感染者隔离救治,不给病毒机会,绝不拖延至木星当令再去解决。
春分之后木星替代水星影响地球,与人本不相干的「冠状病毒」很可能在与身心免疫力薄弱者的正邪搏斗中变异,以适应木星影响下的地球时空,发展为可以直接传染人的病毒。这即是古人讲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理。
春分养生要点
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万物生长加速,但之前的气候藏阳、生发不利,故人之气不及天之气的运转时,会出现疲惫的现象,应加强饮食的合理安排。时令养生者可以参考下列意见:
脾胃减负
饭吃七成饱,尽量以粮食为主,以减轻肠胃的负担;三餐之间饿时补充一点零食。脾主肉气。保持脾胃的轻松自然,反而令人身轻气爽。
热者凉血
肝气太过
肝气不足
淋漓之证
附: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北京地区为准,京外地区计算时差)
———— / END / ————
文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