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囚尧,舜野死?究竟是千古美谈,还是权力的游戏?

尧舜禹三代的禅让制,一直是中国文化中流传的美谈,所谓公天下,似乎和后来的民主社会不谋而合。但《竹书纪年》的出土,让人们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些毁三观。

01

部落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没有国的概念,而是以部落划分人群,这种形式跟动物有几分相似——推出一个最厉害最强壮的人,作为部落首领,不同之处在于,动物只有兽性,比的是谁拳头硬,而人有人性,除了强壮威武,还要有德行,这样才能服众。

尧舜禹那时候,就是部落社会,只是这三位的地位比部落首领更高,他们是整个部落联盟的首领,打个比方说,部落首领是武当或峨嵋掌门,而部落联盟首领就是武林盟主。

那么,尧舜禹能被推举成联盟首领,肯定有其个人之处,不但能带领各部落走向繁荣昌盛,他还必须要有超高的德行,否则部落民众为什么要推举并服从呢?

02

禅让

中国人的思想中,一直讲究以德服众,相传尧就是一个道德品质十分高的人,他被人们推举成首领,在他的统领下,各部落空前团结,人们丰衣足食,生活非常美满。可尧年老之后,为继承人伤坏了脑筋,他有心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可此子品行不端,大家都不服他,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下,知道了有个叫舜的年轻人,非常孝顺,那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顺父母,德行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乎,尧对舜发起了长达几十年的考验,最终舜也通过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表里如一,适合当这个首领。

尧死后,果然就把首领位置让给了舜,这就叫禅让制,公天下。

后来,舜让位给禹也是差不多的故事,一是因为大禹的人品确实好,再者,他治水有功,天下人都认同他,继承统领位置理所应当。

其实你看这个故事,无论是品德为先,还是以孝为大,都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让这样的故事流传,对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有着显著效果,所以在后世的记载和传说中,人们也纷纷选择了这样一种说法。

03

舜囚尧,舜野死

这本书中记载的与传统认知大相径庭,首先,尧的德行并没有持续一生,在他晚年时德行衰退,变得昏庸,而且他是想把首领让给儿子丹朱的。舜一看这不行啊,你个老东西糊涂了,首领的位置只能我来当。于是,舜就把尧囚禁了起来,并且阻止丹朱与尧相见。

舜野死通常是说,舜老了之后禅位给禹,自己出去溜达,最终死在了野外。

但另一些故事则说,禹因为治水功劳太大,功高震主,舜、禹开始了明争暗斗,但舜此时的名望已经及不上禹了,同时,禹还拉了个帮手皋陶为自己背书。这皋陶可是部落联盟中的执法者,中国司法鼻祖,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禹给皋陶画了个大饼:你今天举荐我,等我死了,你就是接班人。

皋陶一听这生意可以做,就同意了,皋陶举荐大禹,这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正史记载,舜禅让后去南方考察,并死在野外,他的儿子商均和两个妻子娥皇女英也死在野外,没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到底是舜自愿去考察呢,还是全家被流放呢?这其中很有些暧昧。

04

禹的父亲

上古时期世界上发生了一场大水,中外神话中都有相同的记载。在中国,负责治水的是鲧,其时首领是尧。由于鲧治水不力,被杀了,他的儿子禹继承了父亲的职业,继续治水,并取得成功。

这就很奇怪,鲧他们家是治水世家,治水很多年,如果做不好工作,为什么尧不换人,而是让他一直乱搞下去呢?并且就算鲧真的能力不行,这说明家传治水方案就有问题,他死后为什么还要让他儿子禹继承工作?

故事另一个版本是,鲧不同意舜继承部落首领,就跟舜刚正面,但是舜的势力太大,把鲧杀死后,又把以鲧为首的其他三人全部流放:共工流放到幽州,欢兜流放到崇山,三苗赶到三危。

他们四人,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四凶,可说是背上了千古骂名了。

本来鲧治水不力的事情就有疑问,舜继承后马上干掉了这四个人,不免让人对这一个版本的故事产生了信任。

而后禹流放舜,逻辑也就成立了。

喜欢记得来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