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008——她是绝色美女,却被丈夫抛弃,独居空谷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①。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②。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③。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④。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⑤。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⑥。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⑦。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⑧。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⑨。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⑩。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⑪。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⑫。

题解

该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正是安史之乱后第五年。把时间往前推一年,杜甫被贬官,一年后,老杜被迫辞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佳人》就作于此时。

想老杜一生为国为民,即便是在最困苦的时候,也始终心怀家国民族的命运,怎奈落得这样一个结局。

酒醉之际,老杜描绘出了这样一个绝代佳人形象,借诗中佳人的命运,寄寓身世之感。清朝人黄生说:“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

注释

① 上句说其色之美,下句说其品之高。

有一位绝色美女,独自生活在幽深山谷中。

② 依草木:应“幽居空谷”。

她自称出身清白,却飘零在这荒山野林里。

③ 关中:此指长安;丧乱: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战火连天,自己的兄弟都惨遭杀戮。

④ 官高:指佳人出于官宦人家,应“良家子”。

官位再高又有何用?连兄弟尸骨都不能收殓。

⑤ 恶:厌恶;衰歇:衰败;转烛:烛火随风转动,喻世事变幻无常,亦喻时间变化迅速。

世事险恶变幻无常,就像那摇曳不定的烛光。

⑥ 轻薄儿:指夫婿喜新厌旧。

薄情丈夫喜新厌旧,爱上那貌美如鱼的新人。

⑦ 合昏:夜合花,朝开夜合,故曰“知时”。

合欢花尚知道朝开夜合,鸳鸯也知双栖不独宿。

⑧ 旧人:弃妇,佳人自谓。

薄情郎眼里只有新人笑,哪听得到旧人悲泣。

⑨ 山:喻夫婿家;泉水:佳人自喻。

大山里的泉水清澈明亮,流出大山后就变得浑浊。

⑩ 侍婢卖珠:见其生活拮据;牵萝补屋:见其居所破败。

侍女变卖珠宝以充家用,牵起藤萝修补茅屋。

⑪ 摘花不插发:摘了花而不插,说明无心修饰;采柏:柏味苦不能食,却常常采摘一把,谓其苦自知。

摘下了花却无心打扮自己,苦不能食的柏实却常常采了一把。

⑫ 翠袖:指衣着;修竹:竹有节而挺立,喻佳人节操高尚。

寒风吹动我薄薄的衣衫,日暮黄昏我依靠着修竹。

赏析

杜甫这首《佳人》,全诗共24句,可分3段理解,每段8句。

第一段起笔点题,先写佳人之美,后写佳人之品。又以所处环境衬托其孤寂,点出佳人的不幸遭遇。然后以以第一人称,写战乱中佳人的遭遇,同时以“高官”呼应“良家子”,点明佳人出自官宦人家。

第二段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先以风中烛光喻世事变幻莫测。然后用形象的比喻,写轻薄儿的薄情寡义,以及被抛弃后的痛苦伤心,一新一旧、一哭一笑,对照强烈,充斥着不平情绪。

第三段写佳人清苦却孤高有节。前面几句以山泉自喻,如泣如诉,是佳人自言。又用卖珠、补屋描写其生活困窘,最后以“翠袖”和“修竹”结尾,在“天寒”与“日暮”中,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清寒孤寂,却孤高有节的佳人形象。

这整首诗,描写了典型而独特,可怜又可敬弃妇的弃妇形象,先用第三人称去描述,再用第一人称去自述,用赋的手法去叙述佳人所遭遇的悲惨命运,这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更何况一个弱女子?但佳人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在重重打击置下,并没有摇尾乞怜、更没有沉沦下去,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佳人的坚贞自守。

诗中既有客观描写,又有主观寄托,诗人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塑造出了这样一个绝代佳人的形象——一位拥有绝世容颜的美丽女子,遭遇了命运中的种种不幸,生活困窘,独自幽居在空谷,在寒风中、在黄昏中,她身着单薄的衣裳,孤零零地倚着一根修竹,眼里流露出哀愁,和坚贞。

这仅仅是佳人吗?这是老杜“自喻且自嘲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