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有情怀
好诗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潭月微澜
好诗不但有统一的标准,而且自古就有。国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普遍崇尚“以和为贵”,这个“和”非但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上,更体现在文章中字与字的交点上。概从抒情的角度,古人早已确立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持中节,谓之和。”之最高交流原则与行文标准。这是一条不容置疑的客观规律,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为文规则。是道德,更是底线!
这句话里提到了一个词“中节”,何谓“中节”?何谓“持中节”?鉴于此,《道德经》中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成说;《庄子》中也早已有上古之至人“入水不溺”“蹈火不灼”之密意。我将这一特殊现象统一呼之为“而不”。“而不”者,音而无声,象而无形;水而不溺,火而不灼。这么说,确实有点拗口,也有点牵强。完全是为了引出如下关于诗的“而不”的乱文——
诗之美,言其声“余音不绝,绕梁三日”,论其形“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诗不是白水,但比白水还净;诗不是浓酒,但比浓酒还醇。诗是什么?诗是一幅干净的画面,它繁而不乱,简而不俗。诗是一块六棱的水晶,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洁的诗,含义深远;绮丽的诗,素心一片;癫狂的诗,不失操守;诙谐的诗,不落肤浅。诗是一粒微尘却能涵容世界,诗是身边琐事,却能普见世情,诗是一切,却能超乎一切之上。诗者,“寺”“言”以见道,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诗之情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之思宜“显而不白,蓄而不晦。”艺术之美是基于美丑又超乎美丑之上的美,这种美更合乎真实,它的至善,包容善,也包容恶。
诗,深刻不比杂文,但它的浅却能透过杂文的深。诗,随意不比散文,但它的凝却能漫过散文的散。
古诗词的拘谨不等于束缚,现代诗的自由不等于散乱,形式的开放不等于主题的背离,新奇不等于怪异,通俗不等于肤浅,浓妆不等于美丽。
诗的语言要“刚刚好”,忌过与不及。真正的口语诗,它的“下作”应是“万丛黑中一点白”。口语诗也好,下半身写作也罢。它们的存在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是自古就有的,它们是太极图中的另一半,是阴鱼的阳眼。这种诗写出易,写好难,写成即是“上好佳” 。
欲工于诗者,首应明于诗道。诗之道,体愈乱而意愈清;身愈遗而情愈隽;境愈白而志愈含;思愈淡而念愈远;韵愈约而心愈畅;事愈俗而趣愈宽。反之,则宜清而不冽;肥而不赘;蓄而不讳;艳而不妖;束而不隘;雅而不浮。
诗歌从篇幅上讲,要让人“长而不厌其冗” ,“短而愈会其宽” 。“历尘不染”,“踏雪无痕”,“举重若轻”,“感人于无形”,“有情无著”“豁达大度”,“淡泊超然”也许这才是诗歌的最高境界,无他,我本自在。轻灵洒脱,不着行迹者,我之所好也。
我对自己诗歌作品的最高评审标准:【大繁若简】【大美若朴】【大奇若平】【大意若隐】【历尘不染】【化人无形】【不容置疑】【无可超越】。写到这里,我看可以引出今天的正文了,正文也可能是斜文。关键还是在读者怎么看,是顺着看还是倒着看,是立着看还是躺着看——
《“乐以致和”:诗歌分类与点评的合一 》
众所周知:一切艺术的构成,无非是“内涵”“形式”“感情色彩”的有机配置。诗歌当然也不脱于此,只不过与其它艺术门类相较,它的表现形式更倾向于或者说更依赖于语言及文字,除此之外,无论从内涵还是感情色彩来讲,诗歌与其它艺术在实质上并无任何不同。诗歌的内涵不外乎“情”与“意”;诗歌的语言不外乎“雅”与“俗”;诗歌的感觉不外乎“朗”与“晦”。那么我就有理由依此并在借鉴儒家“中和”思想,道家“八卦”框构的前提下,对诗歌进行基本的分类。即——
类别: 乾一 兑二 离三 震四
内容: 醉而愈澄其情 醉而愈澄其情 醉而愈澄其情 醉而愈澄其情
语言: 雅而愈厚其朴 雅而愈厚其朴 俗而愈见其真 俗而愈见其真
感觉: 朗而愈深其蓄 晦而愈增其色 朗而愈深其蓄 晦而愈增其色
类别: 巽五 坎六 艮七 坤八
内容: 醒而愈醇其意 醒而愈醇其意 醒而愈醇其意 醒而愈醇其意
语言: 雅而愈厚其朴 雅而愈厚其朴 俗而愈见其真 俗而愈见其真
感觉: 朗而愈深其蓄 晦而愈增其色 朗而愈深其蓄 晦而愈增其色
可以说,所有诗歌包括所有诗歌的点评均不脱此八种类别。这是因为所有艺术的构成,均不脱此“内涵”“形式”“感情色彩”的基本界定;所有艺术的点评均不脱此“内容”“语言”“感觉”的“中和”界定。如此而已。
例释1:《因为这样一只小手》
这一只,白白,胖胖,嫩嫩的
小手。让我相信,她有春天
可以安抚沙尘中那些饱经磨砺的
面孔
指端写有乖巧,还有
调皮的痕迹——
哦!她有藤蔓,能挽住
人群中那些破碎的身影
奔跑在步行街的裙摆上,在霓虹的游离间
燃烧。燃烧
这一只,白白,胖胖,暖暖的
小手。让我相信,铺陈在春天里的那些荫
是她洁净的素描
请许诺,她撞见我
比阳光还明媚
这一只小手啊!
不知是谁家院落探出的叶子
是我啊,偷偷撒下的,唇印
类别:乾一
点评:此诗从内容上看,基本做到了“醉而愈澄其情”;从语言上看,基本做到了“雅而愈厚其朴”;从感觉上看,基本做到了“朗而愈深其蓄”。
例释2:《虹》
那一道羞涩的虹,仍然
弯在淼茫的天际,在仰望中越来越飘
而在仰望之外,一朵一朵的云
正怂恿着谁与谁的相遇?
太多的角色,密集了封面与标题
一条步行街包含宁静
像云,像你
在我的左肩
留下残缺的地址
类别:兑二
点评:此诗从内容上看,基本做到了“醉而愈澄其情”;从语言上看,基本做到了“雅而愈厚其朴”;从感觉上看,基本做到了“晦而愈增其色”。
释例3:《待哺的画面》
我捧出搅匀的春天
母鸡带着孩子来了
大白鹅挺着胸脯来了
小狗摇着尾巴来了
春天为谁而在
小院里,许多声音在跑
影子东倒西歪,像灶膛里
舔着锅底的火苗
我放下手中的春
一堆脑袋瓜与我握手
春在飞溅,我们的情景对接
趴在屋檐的麻雀们不露声色
我轰走起哄的猫,就像
撕开春的一角,瞬间的弥合
轻柔的白云仍绕在我的檐前
绵绵暖暖
那是一组待哺的画面
类别:离三
点评:此诗从内容上看,基本做到了“醉而愈澄其情”;从语言上看,基本做到了“俗而愈见其真”;从感觉上看,基本做到了“朗而愈深其蓄”。
释例4:《日子》
经不起岁月的点染
每一天都有改变
黑的变薄
白的变艳
但
不论黑白
都没能逃出眼线的浅
都没能逃出这浅浅的疲惫
浅浅的港湾
时常想起儿时
穿过密而高的芦苇荡
拨开最后一丛笑颜
一大群水鸟惊起来
衔走了清晨的寒
也荡开了地平线的远
类别:震四
点评:此诗从内容上看,基本做到了“醉而愈澄其情”;从语言上看,基本做到了“俗而愈见其真”;从感觉上看,基本做到了“晦而愈增其色”。
释例5:《护栏》
一些能撼动不能撼动的
护栏,矜持而饱满
规矩地在园林的四周圈点
或者很方,或者很圆,或者
很散很乱
禽鸟,小兽,还有不知名的昆虫
在尝试,在穿越,在观望
外围的草地上,窸窸窣窣的
杂音,跌下来
小小的惊恐,跌下来
护栏外,我绕过一个又一个入口
从它们的唇边一闪而过
一个最早脱离护佑的人
步入了自然更宽的界定
类别:巽五
点评:此诗从内容上看,基本做到了“醒而愈醇其意”;从语言上看,基本做到了“雅而愈厚其朴”;从感觉上看,基本做到了“朗而愈深其蓄”。
释例6:《空虚》
空虚是一片寂静的池塘
有许多眼睛在那里生长
空虚是一片初春的原野
空荡荡的垄台下
满是种子的力量
空虚不同于寂寞
他弯弯地挂在天上
让俯视与仰望都渐次丰满
然后再渐次隐没
留下一片想象的光芒
类别:坎六
点评:此诗从内容上看,基本做到了“醒而愈醇其意”;从语言上看,基本做到了“雅而愈厚其朴”;从感觉上看,基本做到了“晦而愈增其色”。
释例7:《准星》
一支箭奔向我
足足用了十秒钟
可他们却说
那实际上只是眨眼间的事情
一颗子弹奔向我
整整用了一天的路程
——我轻轻夹住它
并用两根手指
枪毙了对面的准星
类别:艮七
点评:此诗从内容上看,基本做到了“醒而愈醇其意”;从语言上看,基本做到了“俗而愈见其真”;从感觉上看,基本做到了“朗而愈深其蓄”。
例释8:《墙这墙那》
墙那边住着寡居的二嫂
墙这边住着我
墙很厚实
墙很安全
墙的表面布满斑点
不同的人会敲出不同的声音
有时 嘭嘭嘭
有时 嗵嗵嗵
类别:坤八
点评:此诗从内容上看,基本做到了“醒而愈醇其意”;从语言上看,基本做到了“俗而愈见其真”;从感觉上看,基本做到了“晦而愈增其色”。
【结语】一首诗首先带给人的应该是一种震撼,一种中庸式的具有整体意识兼独特风格的完全征服式的含蓄的美的震撼。它具有匀称的体形,标准的体重,清楚的外貌。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一个有着悲悯的情怀,深邃的思想,超脱的精神并不断趋近于光明的人,一个以纯粹个性返归大同世界的人。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
中国诗歌报属下天安门文学平台
中诗报朗诵中心
中诗报诗词创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