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的寻幽探微(续一)
摸劲之第二阶段——六面劲的反向突变
仍持浑元抱球桩:这一阶段的摸劲,主要练力的反向快速反应。
比如我先发出向前的推力,在力量最大的时候,突然变成回拉。或者先回拉,力量最大时突然前推,如此反复练习,体验力的反向突变,外形尽量不动。
一个道理,挤与分、按与抬,训练中都是这么处理,唯力点略为改变。
接触力点上是内动,整体外形是静的,外形一动,就像拔河比赛分出了胜负,较劲的点就没力了。
摸劲之第三阶段——六面劲的综合训练
练习站桩,要深刻体会王芗斋宗师说的“须感受外界的阻力如何,然后以与之相等的力量相应和”。
经常有这样的摔跤场面,两个人顶牛僵住了,一个人机灵,突然爆发出横劲,甭管是勾、别、背,肯定先胜,站桩模劲的综合训练类似于此。
还是站浑元桩:左边手臂先顶或拉,这是前后直劲,记住这时与敌力相等且很大。在最大时右手臂突然爆发向左或向右的横劲。在站桩静态下反复这样练,然后换过来,右手直劲,左手横劲。
这里只阐述原理,习者宜举一反三。聪明人学原理,笨人才学招。
前后为直,左右为横,上下为竖。摸劲的综合训练,其原理就是,站桩一侧先跟对手较上劲,己方是左直右横、左横右竖,万变不离其宗。千招万式都是直、横、竖三维空间变化而生的。
接着,我们再对摸劲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武术的劲,为什么非要用“摸”来形容?摸黑走路,因为看不见,所以很小心,总要留三分力、三分神,来应付意外。
摸劲也是这个意思,凡力不能用尽,用尽则势穷,势穷则难以生变。
一般人,拳的劲路变化,都是在敌我拉开距离或者轻微接触的前提下完成的,一旦力接实了,力大者胜。
未胜,则需要迅速脱离接触,进入下回合。
如果你不想成为练拳的一般人,就要逆大众思维,思路的切入点就是点紧身松。
点紧身松里面包含一个智慧:不需要跟你轻接触或者脱离距离,你发力就是我打你的时候。
推车上坡,扛东西上楼,力竭时总要想顶住,身上松一松,缓缓劲儿,总不能身上一松,身上的负重也丢了。
站桩,就找这种感觉。点上受力,力道一点都不能减,但身上腿上身体各处都找一种松,撑住劲的松。
接触点不撤劲,身上求松,在外界压力加身的前提下,获取二次发力的机会。
这个力的接触点,可能是前后推拉,也可能是横劲分合,更可能是竖的劈或钻。
别人关注的是力量是紧,紧完了撤回来再打,蓄和发是对立分开的。
我的力是在与外力相抵的同时,关注的是松,是紧中求松,蓄、发是合一的;这,就是站桩的目的。
摸劲的前提,存在于站桩的紧中求松,明白了吧。
我们的司令部大脑给身体同时发出两个相互矛盾的指令。一方面令假想中的敌我接触力点,内含之力相对敌人既不超出也无不足,但力很大,处于静态平衡。另一方面,暗示自己全身放松,至于哪块肌肉参与了工作,不管它,工作肌和休息肌让它们各司其职。
这时,身体连接各个关节的筋被动地被拉长了,你会真切地感受到筋长力大;这才是内家拳的精髓。
王芗斋宗师常说“紧就是松,松就是紧,松紧紧松勿过正”的话,在此得到了明证,矛盾确实是对立统一的。
很明显,以上所说归属于撑筋拔骨的筋骨力。
练六面劲,求的是筋骨力。至此,站桩摸劲的探索又深了一步。
杠铃、哑铃、俯卧撑,可以帮助我们练出肌肉力,但那是单一方向的力,直、横、竖之间难以转换。直力越大,横力、竖力越弱,依此类推。
只有筋骨力才是内家拳所要追求的,所发之力是立体的。
由上可知,从对站桩摸劲的追求来看,内家拳自有其精髓,值得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待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