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坝肉焙子逸闻
陕坝因傅作义抗日名震天下,陕坝味道因几代吃货声名遐迩。陕坝的早点丰富多样,烧麦油条小笼包,民勤拉面羊杂碎,各有特色,但唯肉焙子店被叫做“硬早点”。60多家肉焙子店,不在人流如织的闹市,偏偏分布在街角小巷。外地人来陕坝吃肉焙子,不用问路,拐进任何一个僻静的巷道,“闻香下马”即可。
八旬老人是常客
有人说茴香豆是绍兴老酒的标配,豆浆是油条的标配,陕坝人说粉汤和砖茶是肉焙子的绝配。粉汤能喝出乡村味道,砖茶能喝出牧区的味道。在陕坝人看来,少了一项,那就不算陕坝的肉焙子。
“财全肉焙店”有一大圆桌,专为老年人准备。几乎每天都坐满了彼此相熟的退休老人。有的拄着拐杖龋龋独行,有的老伴相互搀扶着前来。老人嘴慢动作慢,吃得却悠闲自得。一壶砖茶,喝得唏嘘有声。有的不吃焙子,喝一碗粉汤,也是心满意足。吃完还要抬一阵杠。
比如有人问,傅作义当年打五原,攻城的“掏心队”官兵吃的甚?有的说油烙饼炒鸡蛋,有的说猪肉烩酸菜。一位年龄最长者颤颤巍巍站起来,用拐杖点了点桌子道:“你们都是胡说八道,偏偏吃的是肉焙子。打五原时,我的父亲是303团的随军厨师,头一天煮了100个猪肘子,烙了300张白面烙饼。烙饼裹上肘子肉,就是后来的肉焙子。”没有人知道他说得是真是假,但绝对没人敢质疑。因为大家知道老者脾气大,闹不对,肉焙子没吃好,先吃两拐杖。老人看看没人顶嘴,笑着坐下来,“店里又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焙子店正月初一放假,初八开门。这些老人,放着家里的大鱼大肉不吃,总惦记着肉焙子和那碗熬的酽酽的砖茶。一过初二就把老板电话打爆,催着开门。店里从不敢慢待这群特殊的食客。因为他们是陕坝一宝,见证了小镇的变迁,常给店里带来笑声。
巾帼不让须眉
陕坝的肉焙子,一种是全廋肉,一种是带肥肉的。精明的陕坝人说,还是带肥肉的香。陕坝的美女爱吃肉焙子,特别是上班一族。早晨一个肉焙子,中午一碗面筋,晚上一棒糖玉米,依旧的玉树临风,楚楚动人。
说两口子冷战闹意见,不要多余的道歉和调解,男的吃完肉焙子,再买一个带回家,悄悄放下。女人见状,立马满脸笑容。
有个陕坝姑娘,在邻县工作时谈一对象。小伙子隔三差五请她吃早点,也是本地名吃,叫做茶蛋饼饼。姑娘双亲得知后,大为恼火:我闺女是吃肉焙子长大的,茶蛋饼饼是个甚?嫁给他岂不饿死?于是竭力反对。一桩姻缘,毁于不给闺女吃肉焙子。
“财全肉焙店”还有个经久不衰的故事。说有一姑娘领回外地女婿,岳父领他吃肉焙子。问吃廋还是吃肥,女婿选了肥的,而且吃俩。岳父一看就乐了,说这小子跟咱陕坝人有缘。肥的油水多又好吃,吃了有劲好挣钱。
骑行队化整为零
临河有个20多人的“吃货”骑行队,这天早上,乘着清风披着朝霞,生龙活虎、兴致勃勃直奔陕坝。此行目是去陕坝吃肉焙子。队员里有才华横溢的文青,信誓旦旦要写一篇吃肉焙子的文章,发在公众号上,炫耀一下美食情结。
按照陕坝微友的友情提示,八点左右,一行人来到著名的“财全肉焙店”。进去一看,座无虚席。有热情老者提醒道:往北不远,还有一家。味道也很好。过去一看,依然座无虚席。有热情老者提醒到,往东不远,还有一家,味道也不差。过去一看,依旧座无虚席。这个点上,20多人同时吃,还真是无法应对。越吃不上越想吃。队长急中生智改变策略道:大家化整为零,三五人为一组,各自为阵,最后到大转盘集中。一招提醒馋嘴人,圆了肉焙子梦。自此,化整为零吃肉焙子成为常态。但他们留下一句妙语:来陕坝吃肉焙子,还得打游击战。
早年看京派作家写老北京平民生活,说那皇城根下的人,每天早上一碗不甜不酸的豆汁,加上一根油条,吃完还要在邻居面前拍着肚子得瑟半天。你想他要来咱陕坝,每天一个肉焙子,不知道该是怎样的表情?什么武汉热干面,天津小笼包,成都担担面,西安羊肉泡,都不在陕坝人的话下。这大概就是陕坝人的美食自信。
常听说陕坝人把肉焙子带上火车飞机去北京,没听说北京人带上油条来陕坝。
陕坝人很夸张地说;“不吃肉焙子,白活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