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读完李商隐名篇后写下这篇文,清新隽永,金庸当年不是吹捧
提到余秋雨,争议很多,不过只要读过《文化苦旅》、《山居秋暝》这几本书,多少都会对这个写作者有几分敬意。余秋雨的书是很多80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扇窗户。还有不少人,因为余秋雨爱上了旅行、爱上了历史。
金庸一生比较少夸人,但提到余秋雨却不吝啬赞美之语,而且夸得似乎还有些“离谱”。金庸先生说:“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将余秋雨和鲁迅相提并论,如果不是语出金庸,一定会被人说大胆。那么金庸是盲目吹捧还是确实有道理?事实上,这样的高度评价还有很多,比如同样是散文高手的余光中就曾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可见,金庸的评价或许并非是在吹牛。那么,余秋雨的散文,到底写得如何?本期笔者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篇余秋雨的散文《夜雨诗意》。这篇文章写于这样一个晚上:作者晚上翻看古书,看到“夜雨”二字,重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后,洋洋洒洒,写就这篇散文。余秋雨对氛围的渲染,极为到位,本期笔者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段:
余秋雨很善于用排铺和对比,气势常常排山倒海,又如数家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今天看来,依旧觉得颇有见地。
这段文字,既有美感,又很有冲击力,体现出绘画般的意境和音乐般的旋律和节奏。而这些文字的艺术性,又往往会化为细腻、生动的细节,让人读之便觉清新隽永。这种意境的营造能力,除了对美的把握,对人情的曲尽其情的描摹外,还得益于余秋雨的历史观和哲理性思维。通俗的讲,他的文字,给人一种可信度,不经意间就俘获了你。
由于文字的魔力,你甚至不会去仔细推敲,你只会觉得确实如此!当年的李商隐的心境,余秋雨揣摩地十分细腻、生动。文字在此情此景,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这段文字读来,你会发现,余秋雨就像是李商隐的精神上的兄弟,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可感地李商隐。而那个“思念中的名字”,便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女主人。这样的情愫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一直都是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写下《长生殿》的洪升也曾写下“忆昔同卺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同样的情愫,正是古今文人同样的感怀和心结,这情愫后来又被曹雪芹用在《红楼梦》中。
余秋雨的文字,不是辞藻堆砌和卖弄,而是努力传递这亘古不变的情愫和情怀,这也是他的《文化苦旅》等散文集的核心精神。从这个意义而言,金庸的赞美并不是吹牛,而是有几分道理的。虽然余秋雨和鲁迅的文风不同,但是论对文字的把握力和对意境的渲染能力,两人都是近现代文坛中难得的高手。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