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文稿撰写与规范
族谱是中华文化的组成之一,被称谓为族谱文化。它历史久遠,流传广泛,是民间典藏较多的一种古藉。历经朝更代迭,世道沦桑,仍生生不息。
它又是一个姓氏历史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起源与迁徙,铭记着一个姓氏的繁衍生息,记录着一个姓氏的世系与祭祀,彰显着其家族的兴衰与荣耀。是一个姓氏的象征,是一个姓氏的历史图藉。翻开它,一个姓氏,一个家族,一个分支的历史斑斑可考,赫然在目。它与祠堂联映,互为补充,而被各个姓氏视为“传家至宝”。
那么,如何让视为“传家至宝”的族谱名符其实而不错乱,与如何撰写它的内容、文字、用词有关。族谱与文稿只是一个外表与名称,它的内涵,它的各个章节,才是它的肌体,它们的完美与规范,才能充满生机。
怎样去实现它的内外融合与衔接,它取决於族谱编修机构的指导思想和规则,取决於主修、编修、撰稿及参与人员的文化基础,历史知识,对古文和称谓的掌握及写作水平;审校人员的文化素质,一丝不拘的严谨文风,勇於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供主修参考的担当;主修人员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开放包容的思想境界,才能减少它的失误。
因为一部族谱的编修,凝聚着各方面人士的辛勤和努力,从主修到各地、各支系、各房的撰稿人员,要从各地汇合而来的浩翰手稿中,认真审校、对接、斟酌、修正来自最基层的谱牒初稿。可见难度之大,幅员之广,所用文字措辞也不十分规范。需要客观、公正、严谨,上承祖德,下为后裔,无私无怨的精神去整理编排。只有这样,方能做到所编族谱成为上乘之品,珍藏之作。所撰族谱文稿内容翔实,世代清晰,规范有序,称呼与格式准确。
在日常中,从游览网上一些姓氏的族谱,拜读一些古谱及新编族谱文稿。看到一些所撰文稿有些地方不够规范,审校不够严谨,称谓用词有的与历史年代不相匹配。在名、别名、字、号、行派等方面,顺序排列上有前后紊乱的现象。
在此,仅举几例。以为探讨。如:记载历史上宋代的一位官员,从京城到地方州县为官,后来新帝登基,下旨把他从州县重新诏回京城参与朝堂议事理政。该如何表达这个意思?有的则写为:“重入政府”,但是在宋朝,经考证,还没有用政府二字来形容和代表朝廷。这个写法就与历史时代和当时所用文字语句有点不相符。是否应用:“重入朝廷”,或是“奉旨返京,复出朝堂参与朝议理政”,这样写就沒有超出当时历史年代的范畴用语。
例二,有的在撰写古代人物的简介时,标题是XXX的名字,正文第一行开始“又名XXXXXX”,把两个名字连起来,沒有用标点符号分开,这样也不够规范。正文第一行应是:XXX,又名XXX,字XXX,号XXX,行派XXX,这样就顺序有别,规范有序,当然,只有一个名字,没有又名、字、号的,在名字之后就可以写后面的其它内容了。
例三,在撰写谱稿与传记时,对地址名称一定要使用全称,不能用简称。因为它不是一篇新闻报道文稿,新闻报道稿只具时效性。而族谱文稿和人物传记等,既是给现代人看,也是留给历史的,它具有历史资料参考的长期性。所以它必须用规范、清晰、明了的语句来写,以便今后更好地理解和阅读。
如:“人委、卫技”怎么去解读,个人以为;人委的全称应是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委员会” 。“评为卫技一等一级专家”,“卫技”的全称是否应是'卫生技术委员会',可能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它的全称,几十年上百年后,后世就更无法理解它的真正内函。它是一个名称,还是一个用词呢?又要去考证历史資料,所以它必须用全称。文字可简的即可简,不可简的则不能简,否则就会对该内容产生误读误解。
例四,有的在抄录古代谱序文稿时,不是照原文原字原标点符号抄录,而为简易,使用了一些当时没有的近代简体字,这样就降低了原文的历史价值和真实性。那些历史学家、评审专家、文物鉴定专家,他们不就是从片言只语,字里行间去审定其真伪,鉴别其正品与仿真吗?
如:在抄写的一篇唐代谱序文稿中,将其中某一个姓氏的“姓氏”字,在抄写的谱序文稿中,用了二个不同的该姓氏字的简体字在抄写文中出现。该姓氏的再后一个简体姓氏字应是诞生于六七十年代的简化字,现在以视为错字停用,它出现在一个唐代人撰写的谱序文中,就显得格格不入。
这样就容易让人产生对该文的疑虑。一篇唐代的谱序文中怎么会有近代的简体字,一个字写出不同笔划的三个字,就会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会使一篇正统而真实的谱序文降低它的可信度。个人认为,抄写古代文稿时,一定要照原文原字抄写,不要出现与原文中的字有不同的写法,更不能用现代的简体字替代原文中的繁体字,以保证原文的完整和历史性。如是一篇释文,或是用现代语写历史,那是另一回事。要不,就要加以注释。该谱序文的抄写者,尽管精神可嘉,但显现出他的疏忽和不够严谨,为该谱序文留下了一些遗憾。审校者的粗心失误也是原因之一,如最后审校人员仔细校对抄写稿,也不会出现此种失误,
例五,名、又名、字、号、行派,在族谱编修中必须前后一至,不能在世系表中用名,在传记中用字名,在谱中其它文稿又用别名,这在古谱和新编族谱中时有出现。这当中有编修者的责任,也有撰稿本人的不严谨。因为它不是发表在刊物上的一篇文章,它可以冠以名、字、网名、笔名。而在谱中用名不规范,就会产生世系对接困难,后裔寻根问祖不知路在何方。
如:在撰写世系表时,世系表上本代用的是名,而在上一代用的是字名,在他的传记中又用别名,一个人变为三个人。还有老谱用的繁体字,新谱多用简体字,也为世系对接,寻祖溯源增加了无形的困扰和难度。需要前后查对,甚者要找出上届族谱考证,方能理清。
以上这些,族谱撰修人在编修时是屡见不鲜,没有被一些撰稿人所注意和重視,也没有从历史和长远的角度去思考。族谱编修与国史编修具有同一个道理,必须严谨、求实、认真、规范、有序、不超出当时环境去评判,不参杂任何个人意志去书写。
上述个例从大的角度思考,它确实会影响族谱的质量,文稿资料的完美。从小的角度,也只是重音字、错别字、用词不当、审校不严而已,搞个勘误表。但从一个阅读者的感知,不是一个勘误表所能化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