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3)
第四章、太阴病
一、四逆辈、腹部寒痛
12、乌头赤石脂丸
【组方】:蜀椒15克(一法8克),乌头4克,炮附子8克(一法4克),干姜15克(一法4克),赤石脂15克(一法8克),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乌头(正名草乌)、干姜、附子、蜀椒温中祛寒而止痛。赤石脂敛气血而养心,故本方治心痛剧甚而陷于阴寒虚证者。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注】:本条及本方证出处背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疼短气」篇。胸痹与心疼、短气常混杂一起,诸如胸膜炎、肋骨神经痛等都包含在内。其主因在于寒饮上压。其脉一般沉迟,主水主寒,关上或现小紧弦,亦主津虚寒饮。故胸痹为标,寒饮为本。胸痹按照六经来辩,主要表现为太阴,也有阳明太阴合病、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胸痹有以痛为主,也有时痛时缓,也有不痛但胀满短气各种表现。胸痹,牵连到心痛(不是腹痛),又有咳痰,可用栝楼薤白白酒汤,或栝楼薤白半夏汤。若以痛为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就用这个乌头赤石脂丸。
胸痹使用栝楼薤白白酒汤或栝楼薤白半夏汤要根据不同情况变通,也可配合四逆散(有少阳证时),有时也可加桂枝茯苓丸(需活血时),还有用到十枣汤(阳明时),如果有柴胡证,胸胁满、心烦喜呕,就再配合柴胡剂使用这些方子。
13、大建中汤
【组方】:蜀椒二合(可用20克),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胶饴一升。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小建中汤用桂枝、大枣、甘草缓中祛寒。大建中汤用大量干姜、蜀椒,并用人参补胃,比小建中汤温中作用大,故名大建中汤。方中蜀椒、干姜驱寒止呕,人参、胶饴补中缓痛,故此治胃虚有寒,腹痛呃逆不能食者。肠道蛔虫多者,常见本方证,蜀椒不但温中祛寒,而且有驱蛔作用。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注】:大建中汤是大温,既用干姜,又用蜀椒,没有芍药,有饴糖。干姜附子都是大温性药,干姜偏于治上,针对有呕。凡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确知其里之虚寒者,即可用之;又以蜀椒杀虫,若虫积而心腹痛剧者,本方亦有验。与小建中汤比较,小建中汤兼有解表作用,同时在桂枝汤基础上倍加芍药,使桂枝外散力缩小,加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但有呕不能用小建中汤。
一炊倾,指服药后隔一顿饭时间,吃上一两碗粥。
14、当归芍药散
【组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䓖半斤。右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该方证针对血虚、血瘀、水饮腹痛心悸宣晕,适应证广广泛。芍药缓挛急而治腹痛,当归、川芎调经血并兼补虚,茯苓、白术、泽泻利小便而逐水气,故此治瘀血性的腹中急痛症,其人或冒眩,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而有血虚的表现者。
金匮·妇人妊娠病5: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妇人杂病17: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注】:孕妇腹中急痛,这是简文。通过方子的药物组合看,当归、川穷养血,茯苓、白术、泽泻,可看出可有心悸,弦晕,停水,小便不利等症状,兼舌苔水滑,乃指孕妇血虚水盛的胞阻为患,当有有贫血头晕、停水小便不利、心悸等症,但没有下血(无热),多属虚寒痰饮瘀血所致,故不与芎归胶艾汤,而用该方。但方子不局限在妇人使用。
15、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组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生姜半斤,吴茱萸二升。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冯世伦先生将此方证归于太阳太阴并病,特注明。
伤寒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注】:这条承351条当归四逆汤证言,所以原文应该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若当归四逆汤证更内有久寒,久寒还是在胃,而胃寒有呕吐,或者腹痛,或头痛,宜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这已是慢性病了,以血虚为前提,这是与急性寒疝(主要是肚子疼)的区别。
16、红蓝花酒
【组方】:红蓝花一两。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去再服。
红蓝花即红花,有藏红花、草红花之分,为辛温活血药,用酒煎则活血作用更强,因此本方有活血通经止痛作用。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16: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注】:妇人腹中刺痛,是淤血在腹的主要症状。对于淤血,有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证,胡老认为如果久久不愈,攻也攻不得的情况下,用红花酒就比较妥当了。酒,行经络而通痹塞,温血脉而散凝瘀,更能增加红花的活血化瘀作用。据说红蓝花酒也可以下死胎,这让我们想起电视剧《老中医》中用古方开骨散加川牛膝的剧情,待考。六十二种风不详,不必拘于其文而凿求之,腹中血气刺痛是其主症。这个方养血行瘀。是个慢慢调养的方子。
【插曲医案】:
【眩晕案】:中年男,头晕、左肩背痛已三月。刻下,头晕、心悸、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其肘上下亦酸痛、夜尿频、苔白根腻、脉沉滑。
分析:1、表证(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其肘上下亦酸痛、脉沉),判少阴表寒湿酸痛。
2、半表里证,无。
3、里证(头晕、心悸、夜尿频、苔白根腻、脉沉滑),脉沉主水主寒,滑者水邪实也。夜尿频,理解成虚不制下的频繁,亦属「小便不利」是也。那种小便清长,喝多少拉多少才属于「小便利」。判太阴虚寒、水饮眩晕心悸、小便不利。
综上,为少阴太阴合病。
案底:医(胡希恕)出具真武汤。真武汤属少阴太阴合病方证,其解表的作用较小,仅生姜一味,主要舍表救里,温阳去饮。在本案中胡老体现了高超的技巧。第一天使用原方3服使眩晕大减。从第二天起增桂枝、炙甘草,把真武汤「改造」成真正表里兼施。方中遂含芍药甘草恢复津液的方根。关键在于逐渐加大附子量(从每服6克渐增至15克),数服痊愈。这样处理是因病已日久,治疗无需一蹴而蹴,故用“少火生气”,而不是像扶阳派一开始用大剂量附子,那是一种是急救回阳的方式。
讨论:真武汤是针对体质虚寒,水饮内停,进行散寒除湿,温阳化饮的治剂。常具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或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等。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如慢性胃炎、肠炎、腹膜炎、肾炎、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脑血栓后遗症等而具有上述症状者。
【头痛头晕案】:男,35岁。头痛、头晕五六年,未查出器质性病变,西药、中药治疗皆无效,川芎、天麻、全蝎服用甚多。头痛多发于两侧。刻下除头痛头晕外,还咽干思饮,舌苔白薄,脉弦细。
分析:1、表证:无。2、半表里证:咽干,脉弦。头痛发于两侧。为少阳证。3、里证:思饮,有内热。
案底:小柴胡加生石膏。
【群内病案】:患者特别能吃,一天5、6次大便不成形,小便少且黄,怕冷,容易入睡,鼻鼾,晚上盗汗,舌苔偏黄,左手拘急伸展不利,膝盖爬坡上楼痛,没有胸闷痛,有高血压,喜欢喝酒,脉浮有力,但跳动比常人慢。
判太阳表虚、阳明虚劳(津虚)、湿热下注。可与玉屏风合四妙丸(改汤)加五味子、半夏、桔梗。
【历史医案(吴鞠通)学习点评】:患者恶寒,头痛、身沉重、身疼痛,胸闷,不飢(即纳查),午后热甚,舌白不渴,脉弦细,名曰湿温。案底:吴鞠通与杏仁5钱,滑石6钱,白通草2钱,白寇仁2钱,竹叶2钱,厚朴2钱,薏苡仁6钱,半夏5钱。日三服。
点评:该案恶寒、头痛、身重疼痛,为风湿表证,但表实还是表虚,表达不全面。(根据后面分析,至少汗不明显。)半表里证,无。对于里证,吴氏自己定位于“湿温”,我们也只能立足于他的前提往下了。吴氏所说也就是伤寒论的“系在太阴”之湿热,未来既可能热胜入阳明也可能湿胜入太阴。从吴给出的具体症状,不渴(胃尚不热),纳差(胃虚寒或停饮),胸闷(当指湿郁,又有点郁热),午后热盛(湿郁之热午后明显)。综合起来,里证当为阳明太阴兼证。可以根据湿郁反推无汗或汗不多,小便亦应不利(滑石也是反推的证明)。综上可判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表风湿、里湿热气虚。
吴菊通所出方乃温病派著名的“三仁汤”。杏仁、竹叶、半夏降浊清热于上焦,薏苡仁、滑石、通草利尿于下焦,白寇仁、厚朴消满于中焦,三焦既通,湿行热解,可用于湿热、水停心下、喘满咳逆、小便不利之证,确实是个好方。
但是,此案败笔在于视风湿表证于不顾,光祛三焦之湿而不发表,如同北窗开南窗不开,何以对流?吴鞠通曾说湿热“不可下”,这点是正确的,但又曾说“不可汗”,这点却是错误的。
本案应解表、祛里湿热同时并举,比如可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或者用甘草麻黄汤解表合三仁汤亦可。但吴鞠通又曾提出“夏禁麻黄、冬禁石膏”的“禁令”,以时令测度用药,实属荒谬。
【吴鞠通医案】:患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脉浮洪躁甚。案底:吴鞠通曰:(此)传至中焦,白虎汤主之;(等待)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再)大承气汤主之。
分析:注意面色、语声、呼吸、闭、涩、老黄、日甫益甚等用词,特别注意“涩”。这分明是大承气证。本医案是胡希恕先生严厉批评的医案,胡老认为白虎何能为力!
清代温病学派有其缺点,1、对于太阳解表往往不力而延误并引邪热入里,导致阳明实热证发展非常迅速、危急。本案“不恶寒”就说明病由太阳而来;2、若按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四步骤,白虎属于“气”阶段,里热而非实也。而本案实证已明显。3、吴氏提出本案在“中焦”,但三焦能截然分开吗?就连赵绍琴老先生也认为这有点问题,赵老并认为吴氏的“三焦理论”限定在“湿热”上为好。
不论怎么说,吴鞠通都属于天才。1、他是温病学派第二号创始人,独立创立了“三焦辩证”理论。2、他写下了名著《温病条辩》,无数粉丝力推这部书为“中医四大经典”,只有少数人(如胡老)说“no”。3、他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中有一些确实不错。
【吴鞠通真实医案】:(前两例都是吴鞠通温病条辩中构建的案例,这条是真实病案。)徐姓酒客,恶风寒,有汗,喘满短气,倚息不得卧,胁连腰痛,舌苔白滑,脉沉弦细。案底:小青龙去麻黄、细辛,加杏仁(主喘)、旋复花(主气滞)。吴氏未提服了几付,也未提治疗效果。
分析:表证:恶风寒(未提发热否)、有汗(推测有些发热)、脉沉,判表(虚)阴证。里证:喘满短气(寒饮上逆),倚息不得卧(支饮特征),胁连腰痛(悬饮特征),苔白滑(主寒主水),脉沉弦(主寒主水)细(主津血虚)。病案提到“酒客”,是为了说明有湿热?但并无其它佐证。故辩里阴证。综合为外寒里饮之少阴(表虚)太阴(寒饮)合病。
讨论:如果是外寒里饮之太阳(表实)太阴(寒饮)合病,可直接用小青龙了。但本案有变化。吴氏不用麻黄、细辛,以桂枝解表,是考虑“有汗”表虚,但又特地标明“酒客”,似乎暗示有湿热,若如是似又不可用桂枝,难以揣测。有喘加杏仁,加旋复花下气结,都未尝不可。一种意见认为,若不考虑“酒客”二字,或并无湿热佐证,吴氏的处理基本得当。
另一种意见认为吴氏处理不失为一法,但不如去桂枝、保留麻黄、细辛,成为小汗解表,麻黄、细辛正有助于止喘祛饮,而且此案支饮、悬饮特征俱在,用麻辛五味夏本小青龙精髓所在,去麻辛反失小青龙之妙,不如去桂。而去麻辛都是由于“有汗”,但麻黄没有桂枝配伍,即便有汗也没关系(如越婢、越婢加术)。
此外还有认为可加附子。
对以上意见,均供大家学习参考研究,不作结论。此案表面虽简单但值得思考处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