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6)

章、少阳

第二节少阳病方证

1、小柴胡汤(续)

01
伤寒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阳明)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厥阴)。
01

【注】:这条把大陷胸汤、柴胡汤、半夏泻心汤联系起来比较,论述柴胡汤、 大陷胸汤和半夏泻心汤的区别。

“伤寒五六日”,仲景论广,太阳病到五六日是去表内传的时候了,136条说“十余日”,这条特地说“五六日”,是为了说明这条是入少阳,那条是入阳明,其实日期数是相对的,不必呆板地看。不过从日期数上也看出,仲景说病向里传,更多是表向半表里,再向里,而不是内经说的太阳传阳明再传少阳,更不是一日一传。

“呕而发热”,则确定为传半表里少阳,小柴胡汤证已备(柴胡四证但见一证便是)。需要进一步说明,呕有许多情况。若单呕无热,则不是柴胡证,是有太阴停饮的小半夏汤证;若无热呕而头痛,则可能是太阴吴茱萸证;阳明胃家实也有呕的可能;“呕而发热”,才是小柴胡证,这个“热”是半表里之热。

少阳又有点里实,可以用大柴胡,而不能用承气,可是有医生偏用承气去下之,这是“糊涂医乱用胡狼药”了,属于逆治。下之后,假若柴胡证还在者,得赶快改正错误,可复与小柴胡汤,不过其人服了柴胡也必定蒸蒸而振,亦即出现所谓战汗的瞑眩状态,遂即发热汗出而解,这是因为毕竟前面用下法错误,使人虚弱的缘故。假若下后心下满而硬痛者,则已成阳明结胸,宜以大陷胸汤主之。若只心满而不痛者,则是痞,这就不能续用柴胡汤了,宜半夏泻心汤。

这里提出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法,亦宜细研。

柴胡证是“协满”,在两侧不是心下。大陷胸汤证,心下满而硬痛,也包含有“协”,有时面积很大。半夏泻心汤证只是心下虚性硬满而不痛。心下虚性硬满,是人参证。也有邪热内陷,是胃虚邪凑,故组方里面有黄芩、黄连。

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胃虚心下硬,有邪,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所以用黄芩、黄连去热邪。半夏、干姜止呕。人参合甘草大枣健胃安中。人参的使用,非得有心下痞硬不可,只是心下热痞不用人参。半夏和干姜辛温,也都去水,不光有热,同时有停饮,里头有渗水声,有腹中雷鸣,或有大便塘泄,在这条只是提一个心下满,不是全证。全证:或有呕,心下痞硬,腹鸣,或塘泄。对胃肠功能紊乱常用。如果不溏泄,则可以将干姜改生姜。

再强调:“若”字以下,示柴胡剂(胸胁苦满证)、大陷胸汤(结胸证)、半夏泻心汤(痞证)之鉴别法,即心下部膨满而硬,有自、他觉疼痛者,名结胸,主治以大陷胸汤;但心下部膨满,无他觉的疼痛,称为痞,则不以胸胁苦满为主治,而以心下满为主治,宜用半夏泻心汤。柴胡剂主胸胁苦满,而不主心下(大柴胡汤证则有心下急,且必有胸胁苦满,当知肋骨弓下毫厘之关系,为结胸与痞之区别);结胸证者,心下部必膨满而硬,有自觉、他觉的疼痛;痞证者,虽心下部膨满,或亦有自发痛,然不坚硬,且无他觉压痛,是三证之区别也。

02
伤寒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02

【注】:143、144、145条有“热入血室”问题,这条又是,但却是“阳明病”,也没有说限于妇人。

谈四个问题,第一个是阳明病,热盛,迫血下行入血室,在少腹一带。热都集中往少腹去,身上反而汗不多,仅有些头汗。又有淤血,其毒素影响头脑,造成神智不清、胡言乱语。

第二个问题,关于热入血室的“下血”,乃血出前阴,不同于痢疾的“便脓血”。究竟指妇人还是男女皆有?柯琴、胡老谓男女皆有,刘(渡舟)老谓仅限妇人,暂存疑。假设采用胡老说法,则都是血下前阴。盖女子经血出自子户,与溺道不同门。男子精、血、溺三物,内异道而外同门,但男女皆出自前阴。不过热入血室的下血,还是以女性为多。对于女性热入血室,现代医学多认为属于盆腔炎性疾病(包括子宫体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和产褥感染的范畴,常发生在宫腔操作术后和产后。

第三个问题,凡是出血,十有八九有瘀血。其实瘀血原来就有,哪个地方虚,邪必凑之。人是站立动物,瘀血常常在少腹。以内经解释这条,则分“太阳蓄血”乃所谓“太阳随经瘀热入里的太阳腑证”(见124条),而对于本条阳明病蓄血(或热入血室),瘀血也同样在少腹,却不便说“太阳腑证”了。所以胡老认为“那是乱扯”,胡老还指出我们的教材“的确是有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本条给出针刺期门穴方案,泻其实与热,通身汗出,病就好了。如果服药,当进一步辩方证,有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若与少阳合病,则可用大小柴胡合了。

03
伤寒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03

【注】:虽称阳明病,然胸胁苦满未去者,是少阳阳明合病也。溏者,寒泄也,比下利为轻。小便自可者,与平常无异。由是,小柴胡汤可治肠伤寒性之下痢。然不特限于此,凡急性、亚急性、慢性胃肠炎,尤以小儿疫痢、消化不良证等最有奇效。若效力微弱时,宜加芍药;有不消化之便,或黏液、黏血便时,宜加大黄;有口舌干燥、发热、烦渴等证时当更加石膏。盖根据本条及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白虎汤诸条,综合得之也。

“胸胁满不去”,这是本条大前提,得先看到这点,如果看到“大便溏”就认为用小柴胡,那就不对了。我们在学习一个方证时,或在学习别人一个医案时,也要注意大前提和条件。比如看到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我们就通通用四逆散,行不行?当然不行,一定得有“胸胁苦满”的少阳前提。如果不注意这些,自己给自己用,病治不好,当了医生给别人用,就成为庸医害人了。

04
伤寒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04

【注】:此条讲少阳阳明合病,从少阳解,与小柴胡汤。故示以胁下硬满,就是胸胁苦满;呕、舌上白苔,是胃气上逆,都为少阳柴胡证。柴胡证结于胁下,正邪交争结于胁下, 引起上焦不通,津液不下来。柴胡解胁下结,上焦通畅,津液可下,胃气和解,正气振奋作汗而解。少阳与阳明都是有里热。舌上白胎者,这个白苔而非黄苔,是里有热而不实的一种表现。这条讲用小柴胡,实践中多用小柴胡加石膏,也可以用大柴胡。

05

伤寒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05

【注】:本条恐非仲景正文。有黄疸而现三阳并病,治疗从少阳解而用小柴胡汤。

表证:脉浮,不得汗。半表里:脉弦,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耳前后肿,鼻干,嗜卧。里:脉大,短气,腹都满,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水结于里,外不得汗,小便又难,气不旁通故)。其他:一身及目悉黄发黄疸病。

针刺之后,邪气暂有出路,耳前后肿稍微减轻,但因为仍不得汗出,所以外不解(针刺穴位未明说,猜测为少阳或阳明经络上的穴位)。

可以使用小柴胡汤和解。

这两条都是“与”小柴胡汤,不是“宜”小柴胡汤,也不是小柴胡汤“主之”,意思是临床时需结合病的刻下实际情况,可对小柴胡汤进行加减,灵活运用。

比如,据时时哕句,以小柴胡汤合橘皮汤,治呃逆恶心呕吐、干咳频发;以耳前后肿句,可加石膏治耳下腺炎、耳后及颈部淋巴腺炎、乳突炎等;又活用此意,若疗睾丸炎也得卓效。

06
伤寒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06

【注】:太阳病转入少阳,出现小柴胡证,在尚未吐下情况下,出现“脉沉紧”,是什么意思?根据历代大师的注解,这是里有实的症候。

有里实,但柴胡证已备,“尚未吐下,与小柴胡汤”,不要片面理解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不能去单独“吐下”。在少阳证已具备,又同时存在需要汗吐下的情况(像这条是存在下的情况),要仍以少阳“和”法为核心,不能脱离少阳和法去单纯汗吐下。比如,柴胡桂枝汤(含有汗法)、柴胡合葛根汤(含有汗法)、柴胡合麻杏石甘汤(含有汗法)、大柴胡(含有下法)、柴胡加芒硝汤(含有清阳明里热法)、柴胡合陷胸汤(含有下法)、柴胡合茵陈(含有去阳明湿热、利小便法)、柴胡合桃核承气汤(含有去瘀血法)等等,一方面不离少阳柴胡,另一方面又含有少阳之外的各法。所以读本条要引申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仲景一直强调脉证并治,而自古就有重脉轻证者,看到实脉,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单独用下法,这样不妥。仲景是提醒治疗时特别喜欢舍证从脉者,容易犯禁法而误用吐、下。

07
伤寒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07

【注】:379条是出自厥阴篇,我们在太阴的学习中已经讨论过,厥阴篇的后52条并不是谈厥阴,而是仲景集中通过厥利呕哕论述脾胃,以此作为对六经的总结,因为六经病都与脾胃有关系。379谈呕,96条“心烦喜呕”、149条“呕而发热”,都指柴胡剂症候,而这条不过再次重复一下。没有必要搞得很复杂神秘,说成是厥阴病转少阳了。

不过,对呕和发热同时存在的关系还是有必要讨论一下。太阳病也有呕和发热,如第3条太阳伤寒证的“呕逆”,但它同时还有“恶寒”。第12条桂枝汤证的“干呕”,也有“恶寒”、“恶风”。阳明病也有呕热同时存在,如230条还有“不大便而呕”。少阳之呕,是热激动饮的缘故。

08
伤寒394: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08

【注】:这是倒装句。应读作:“伤寒瘥已后,更发热,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若脉不浮亦不沉实(弦),小柴胡汤和之”。

题首“伤寒”乃仲景论广,不一定指“太阳伤寒”,这条泛指生病几近治愈但尚未完全康复阶段,,病情再燃,出现发热,有三义。死灰欲再燃者,宜与小柴胡汤;新外感者(脉浮),宜汗法(桂枝汤);因过食宿滞者(脉沉),以枳实栀子大黄豉汤、大柴胡汤 、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等辈适证下之。然亦有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应用机会。

09
金匮·黄疸病21: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09
【注】:本条是说,对于出现黄疸,如果还出现“腹痛而呕”这样的柴胡证,可以服用小柴胡汤。胡老及其弟子段治钧说,多以小柴胡合方或者大柴胡合方的机会比较多,具体如下:1、临证中黄疸出现腹满而呕的小柴胡证,因为黄疸还是湿热为主,所以一般是采用小柴胡汤合茵陈五苓散。2、黄疸如果出现心下急 按着痛,呕不止,这张情况一般随之大便难或者不通。这个就是明显的大柴胡证,这个时候一般用大柴胡合用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或二方。段治钧还说,临床上黄疸出现柴胡证的,大柴胡合方的机会最大,小柴胡合茵陈五苓散的机会次之。

这条还有一个意义:腹痛而呕,也是属于柴胡证。

1
【小柴胡汤常用变化举例】:

(根据冯世伦老师著作摘录整理)

(1)小柴胡加生石膏汤: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45-90克。【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有阳明里热之石膏证者。

(2)小柴胡加桔梗汤:于小柴胡汤加桔梗10克。【主治】:治小柴胡汤证伴咽痛、或排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宜更加生石膏。

(3)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汤:小柴胡加石膏汤、小柴胡加桔梗汤之合方。【主治】:治小柴胡加桔梗汤、小柴胡加石膏汤之二证相合者。

(4)小柴胡加橘皮汤:于小柴胡汤加橘皮12-24克。【主治】:治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若口舌干燥宜加生石膏。排痰困难宜更加桔梗。

(5)小柴胡加橘皮石膏汤:小柴胡加石膏汤、小柴胡加橘皮汤之合方。【主治】:治小柴胡加橘皮汤、小柴胡加石膏汤之二证相合者。

(6)小柴胡加橘皮桔梗汤方:小柴胡加橘皮汤、小柴胡加桔梗汤之合方。【主治】:治小柴胡加橘皮汤、小柴胡加桔梗汤之二证相合者。

(7)小柴胡加芍药汤:于小柴胡汤加芍药10-18克。【主治】: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挛痛者。

(8)小柴胡加吴萸汤:于小柴胡汤加吴萸10克,此即小柴胡汤与吴茱萸汤合方。【主治】:治小柴胡汤、吴茱萸汤二方的合并证。

(9)小柴胡加苓术汤:于小柴胡汤加茯苓、苍术各10克。【主治】:治小柴胡汤证伴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10)小柴胡加丹参茵陈汤:于小柴胡汤加丹参15-30克,茵陈18克。【主治】:治小柴胡汤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肝炎患者常见本方证,小儿尤多。

(11)小柴胡加薏苡仁汤:于小柴胡汤加薏苡10~19克。【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有湿热之薏苡仁证者。

(12)小柴胡加桔梗薏苡仁汤:即小柴胡汤加桔梗汤、小柴胡薏苡仁汤之合方。【主治】:治小柴胡加桔梗汤,小柴胡加薏苡仁汤之二证相合者。

(13)小柴胡加茯苓汤:于小柴胡汤加茯苓10克。【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停饮心悸之茯苓证者。

(14)小柴胡加枳实汤:于小柴胡汤中加枳实6-10克。【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气滞腹满之枳实证者。

(15)小柴胡加大黄汤:于小柴胡汤中加大黄3克以上。【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见烦躁便干证者。

(16)小柴胡加芍药汤:于小柴胡汤中加芍药12克。【主治】:治小柴胡证兼见腹痛者。

(17)小柴胡加枳实芍药汤:即小柴胡加芍药汤、小柴胡加枳实汤之合方。【主治】:治小柴胡加枳实汤、小柴胡加芍药汤之二证相合者。

(18)小柴胡加芍药大黄汤:小柴胡加芍药汤、小柴胡加大黄汤之合方。【主治】:治小柴胡加芍药汤、小柴胡加大黄汤之二证相合者。

(0)

相关推荐

  • 中医内科的方药体系,及各系处方所治疾病详解

    方剂,是由使用单味药治病进而多味治病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又经历了从辨病施治到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发展成熟的.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应用上,由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 ...

  • 日读一方(九十)|《张仲景50味药证》 —— 桔梗

    黄煌 康仁堂基层医药传承 今天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伤寒论>入3方次,<金匮 ...

  • 四逆散方证探析与临证心得

    四逆散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 ...

  • 少阳百病主方——柴胡汤类临证集锦

    "少阳百病"之主方一一小柴胡汤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