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镇上的乾隆御饼

来到南阳古镇,不吃我们的南阳烧饼那绝对是一种遗憾,南阳烧饼又名“乾隆御饼”,如今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古镇特产。

无论是镇上的王记、张记,还是过去的李记,他们做的烧饼都是响当当的,南阳人俗称“打烧饼”,尽管做法略有不同,但烧饼的形状与口感区别不大,可谓是不分伯仲各有千秋,除了酥香可口就是回味无穷。

做烧饼,和面是根本,几时和面、几时用都很有讲究,烧饼匠宁可少卖一些也不会糊弄人,更不会亲手砸自己的招牌;其次就是做的过程,由一坨再平常不过的面团变成好吃的烧饼,其间的功夫可深着哩,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一把力气,我曾多次见到烧饼匠们揉面、搓面、擀面,一通操作下来可不轻松,一块烧饼有皮有芯,有芝麻有椒盐,层层叠叠、反反复复,无不叫人感叹“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针”;最后就是烤制,一个铁皮炉一年四季暖烘烘的,烤制当中全凭烧饼匠的一双手,过火则糊,火不到就嫩,千锤百炼的那双手早已把火候拿捏得妥妥当当,这样烤出来的烧饼怎能不好吃呢?由此可见,好吃的南阳烧饼绝对是有匠心所在。

提及南阳烧饼的匠心所在,这可不是一时半会注入的,说来话长。相传,乾隆当年来南阳镇寻父时,曾带着人马到一家馆子吃饭,由于舟车劳顿,大家伙都饥肠辘辘,把饭菜吃光了还觉得不尽兴。见此情形,馆子里的老板急中生智,跑到隔壁的烧饼铺拿了几块烧饼过来,乾隆帝等人都没吃过这样的饼,嗅到酥香后,众人大悦,吃起来啧啧称奇,纷纷夸赞此饼非同一般,口感极佳,风味十足。回京之前,乾隆帝专门差人到烧饼铺买了数十块饼,并详细讨教了制饼方法,当时还令烧饼匠惊讶不已。在得知是乾隆帝等人后,烧饼匠全家老小朝着京城的方向跪拜,以示谢恩,“乾隆御饼”也由此而来。

祖父生前也爱吃南阳烧饼,常吃李家打的烧饼,那时我还在老家读书,他老人家经常让我去李家买烧饼。祖父颇为喜欢吃加厚的烧饼,觉得像“壮馍”那样有嚼头,而且越嚼越香,因此就得给烧饼匠特别说一声,一来二去,烧饼匠一见到我去买烧饼就明白了,有时还会嘻嘻哈哈地来上一句,“又来买加厚版的啦!”

我与南阳烧饼的感情也很深,要说最深处莫过于上初中的那三年。那时总有一帮孩子上学不喜欢吃早点,而偏偏要等到课间大休息吃烧饼卷辣条,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记得,当年只要一听到上午课间的大休息铃声,我们哥几个就会脱缰野马一般地往校门口跑,通过一扇大铁门的缝隙,烧饼匠的媳妇会提前来到校门口,把一块块烧饼卷着辣条递到我们手中,五毛钱的烧饼卷上一毛钱的辣条,叫人爱不释手,于是狼吞虎咽一样吃起来,别提有多带劲了!时光荏苒,美味依然,古镇上始终都有一帮孩子钟爱着烧饼卷辣条的组合,如今再配上南阳咸鸭蛋,更是被他们当成了“古镇汉堡”。

随着古镇旅游业的欣欣向荣,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走进南阳,了解古镇,品尝美味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旅游旺季,各个烧饼铺的门前都排满了游客,嘴里嚼着、手头拿着、包中装着,以至南阳烧饼供不应求,吃一路、聊一路、回味一路,游客常说“刚出炉的热烧饼怎么吃都好吃”,甚至还有游客编出了“好吃不贵,痴心绝对”的顺口溜。

这一口南阳烧饼确实香得很,既有自然的酥香,也有历史的沉香,当然还少不了人文风情里的芬芳!

作者简介:马加强,济宁微山县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走上写作发表的快乐之路已经有十多年了。曾先后几次参加市运会和省运会,现定居在微山县城,工作于微山县公安局。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诗潮”、“西北文艺”、“现代诗美学”、“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