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三首“打油诗”,读来令人捧腹,唯有聪明人能悟出哲理

经典三首“打油诗”,读来令人捧腹,唯有聪明人能悟出哲理

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中唐时代,有一位姓张名打油的人,他就爱作这样的诗,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他的诗确是“别树一帜”,引人“注目”。
如他的“咏雪”就颇有名:“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
“咏雪”通篇无一个字,看来这位张打油作诗时是动过一番脑筋的。
人们常把一些以俚语俗话入诗,不讲平仄对仗,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诗称为打油诗。为什么叫打油诗呢?

轶事

不过张打油之所以闯出牌子,以至这类诗竟冠以他的名字称之为打油诗,还有一段轶事: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刚进大殿,便看见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
“六出九天雪飘飘,
恰似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大官大怒,立即命令左右,查清作诗人,重重治罪。有位师爷上禀道:“大人不用查了,作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大官立即下令把张打油抓来了。
张打油听了这位大官的呵斥,上前一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我张打油确爱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嘛。不信,小的情愿面试。”大人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张打油一下。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于是便以此为题,要张打油作诗。张打油也不谦让,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那位大人一听,连说:“好气魄,起句便不平常!”张打油微微一笑,再吟:“也无援救也无粮,”这位大人摸了摸胡子说:“差强人意,再念。”
张打油马上一气呵成了后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几句,与“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连这位大官也惹笑了,终于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扬名。“打油诗”的称谓也不胫而走

咏雪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这首《咏雪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后人看来算得上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民国

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如1927年以后,蒋介石建立了蒋家王朝,收罗了各路诸侯,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
“大家去谒陵,
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
各自想拳经。”
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如话,生动形象。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
“跑上茅屋去拉屎,
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万钞,
擦擦屁股满合适。”
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各个年代现实的打油诗,如五十年代,有一首《干部下乡》的民谣打油诗:
“下乡背干粮,
干活光脊梁。
早上挑满缸,
晚睡硬板床。”
反映的是解放初期干部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的精神。陈毅外长写了《咏原子弹》的打油诗:“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这是针对美国政府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的,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七十年代,“文革”动乱中,许世友将军写了《莫猖狂打油诗:“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
矛头直指江青反党集团,表示坚决要保护邓小平同志的决心。1974年,文化名人夏衍在狱中,模仿清代《剃头》诗写了《整人》诗:“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整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揭示了“文革”中林彪、“四人帮”整人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处逆境而达观、洒脱的心态;同时说明这些蓄意“整人者”绝没有好下场,觉醒了的人们也将“整其人”,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文革”之后,大文豪郭沫若在悼念被迫害致死的阿英同志时,写了《咏臭老九》的打油诗:“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九’。两个'臭老九’,天长又地久。”发泄了对“四人帮”残害知识分子的愤懑之情。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龙成的《新好了歌》云:“本人也盼党风好,惟有官位忘不了!只要职务升三级,权术自然不搞了。本人也盼党风好,只有车子忘不了!且等'上海’换'奔驰’,特权即刻取消了。
……”反映了党内一种奇特现象,对那些口是心非、两面派干部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调侃,读来可笑而又可恶。党风有问题,社会风气也有不正的地方。在改革开放中,曾经一度有些人借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玩乐之实,于是有人仿效南宋林升传世之作《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了一首“公款歌舞”的剥皮打油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香风薰得“诸公”醉,九州处处作杭州。”讽刺那些肆意挥霍人民财富的所谓公仆们。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但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

我国古诗的分类方法非常多,不按内容按诗体分的话,有不太讲究格律的“古体诗”(如各种“歌”、“行”、“吟”),包括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有讲究格律平仄对仗的近体诗,兴起于唐朝,通常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所要求。

但不管诗歌怎么分类,总的说来,它都是一种用文字抒情咏志的艺术,正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最早的诗与歌不同,诗不合乐,歌合乐,后世将这种艺术统称为诗歌,不断对其进行文学创新,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一种趣味俚俗诗体——打油诗。

打油诗,就格式而言,其特点在于讲究押韵,但不一定讲究对偶、平仄等;就内容而言,其特点在于通俗,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也。好的打油诗读来不仅令人捧腹,往往还蕴藏人生哲理,比如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三首经典之作。

第一首:《咏石塔》

远看石塔黑乎乎,上面细来下面粗;

有朝一日翻过来,下面细来上面粗。

出自秦末农民起义的典故,传说作者为陈胜、吴广。这首打油诗,读来让人感觉毫无文采可言,用语俗气,但它能成为打油诗经典之作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关键在于第三句“有朝一日翻过来”,这话代表腾挪乾坤、改天换地,将高高在上的王侯将相扯下来,霸气无比。

石塔的“上”与“下”就分别代表了对立事物的置换,事物翻转后,大家看到的景象就和之前完全不同了,文字虽然朴实无华,其中却暗藏着豪情宣言,奥妙无穷,既让人思考生活哲理,又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一片壮志,不知不觉间品味到真意。

第二首:《咏白字》

文朝丈庙两相疑,当路争论众更奇;

白字先生查字曲,最后问我苏东皮。

出自苏东坡讽刺腐儒典故。民间传说中,宋朝大文豪苏轼(苏东坡)曾经路遇4个读死书的秀才,先是有两个秀才议论“文庙”,一个说是“文朝”一个说是“丈庙”,随后来的两个秀才分别建议“查查字曲(典)”、“问问苏东坡(皮)先生”,听得苏轼一脸无语。

苏轼觉得这些腐儒学术不精,认字认半边,还好为人师祸害下一代,字都认不全,出来丢人现眼。于是,他作一首打油诗讽刺,将儒生们的可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讽刺是打油诗的常见内容表现形式,苏东坡故意在诗句中运用错字,其效果反而比字字不错要好得多,在讽刺型打油诗中属于代表。

第三首:《我的失恋》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壶卢。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大文豪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经典打油诗,白话版打油诗的代表作,模仿了汉代张衡的《四愁诗》。据鲁迅所说,这首诗是针对当时文坛盛行的一种“失恋了就哎哟哟要死”的柔弱浮华风格失恋诗,信口胡诌一首,对此开开玩笑。

不过细看下来,鲁迅在诗中送出的4样导致主人公失恋的礼物“猫头鹰”、“冰糖葫芦”、“发汗药”和“赤练蛇”都是他喜欢的,不像是胡诌,更像是将爱情哲理巧妙藏在幽默语言中发人深省。

主人公和苦苦追寻的对象性格志趣完全不同,强求不来,只能以失恋收场,但主人公最后也明白了这点,没有纠缠,放下一切,比很多被自我感动式爱情蒙蔽双眼的人清醒。此诗既点明了失恋应有的态度,也讽刺了那些为失恋要死要活的人们,也唯有聪明人才能在捧腹之余还读懂鲁迅的言外之意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