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淑曾与《过石岭作》

△大堰乡十八拐遥望石岭(向家舟摄)

湖北长阳石岭,被石岭溪与晓溪相夹,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一条山岭,因岩多土少而得名,今属都镇湾镇高桥村。253年前,长阳知县纪淑曾因访查民情,行经此地,写下了一首名为《过石岭作》的古体诗。

据同治《畿辅通志》、光绪《顺天府志》、民国《文安县志》、道光《长阳县志》:纪淑曾,字衣孟,号秋槎,清代直隶顺天府文安县(今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人。曾祖孟起为工科给事中,祖毅亭为吏科给事中,父企赡为甘泉县知县,兄少孟为兴安县知县,在任皆有循声,被淑曾奉为榜样。乾隆十八年(1753年),弱冠之年的纪淑曾考中癸酉科直隶举人。乾隆三十一年循例谒选,大挑一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授任湖北宜昌府长阳县知县。

纪淑曾在长阳任职不到一年,但却以“干才吏治,见重上游”(道光《长阳县志》)。其后屡屡荐升转任。这与他在长阳等地任职期间忠君爱民、“恩勤抚字”,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他在长阳任职期间,重视发展教育。“长阳山陬小邑,人文固陋,为创立书院,延师讲习。”(光绪《顺天府志》卷102《纪淑曾》)第二,他常访查乡间,了解农民疾苦。道光《长阳县志》中收录的他所撰写的《过石岭作》一诗,正是反映了这一点。

清代时的石岭,地处由宜昌府城(今宜昌市区)出发,经长阳县城、平乐(即平洛,今属大堰乡三洞水村),通往都镇湾、长乐县城的官路,宜昌镇中营外委在此设置石岭塘汛,派兵驻守,县衙在此设置了负责公文流传的石岭铺。乾隆三十二年的某一天,纪淑曾由长阳县城出发,巡视都镇湾一带,道经此地,因目睹石岭险峻的地理环境、瘠薄的耕地,进而联想到长阳广大底层人民“刀耕火种”“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发出感叹,写下了《过石岭作》一诗:

身在云中,不见云飞;濛濛四望,云气在衣。心悸万仞颠,到此愁旋归。因念岩耕人,石隙嵌荆扉。移家绝顶就片壤,新苗拔地青。无依卖蔬下朝暾,负盐归夕晖。屡险岂不惴,下视千岩万壑水石激荡沃土稀。

吁嗟乎,佷阳之山何巍巍,土少于石穑事微。移人就土人代犊,耕山人瘦土不肥。春深禾影荡烟碧,曰秫之属而实非。播种易生粒易腐,贮之未可经炎威。胼胝手足望收获,秋饱欲死春仍饥。

吁嗟呼,黄云麦垄,绿波稻陂,土物之利,南北异宜。非原亦非隰,独此山中之民空力疲!噫!山中之民空力疲,世上能吏知不知?

从《过石岭作》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兼善天下的壮志和悲天悯人的民本情怀。

纪淑曾在长阳如何抚民治生,因相关旧志记载不详,今天已不得而知。但仅凭其诗,便可以断定,在他仅仅数月的长阳知县任上,一定是注重调查研究、体察民情的,一定是勤勤恳恳、战战兢兢、夙夜在公的。明清时代,长阳数百知县,像纪淑曾这样被历代《县志》传颂的,为数很少。这表明,他得到了当时长阳人的拥戴和后世子孙的怀念。更欣喜的是,他的政绩也得到了上官的认可,因首任长阳出色,后被荐任天门知县,升沔阳知州、汉阳府知府,以湖南盐法长宝道(督理湖南驿传盐法道兼辖长〔沙〕宝〔庆〕二府,按察使司副使衔,加水利衔)致仕。所在皆不畏强权、不畏恶势,以民为本,为民造福,相关事迹在各地地方志中均有详载。

纪淑曾不仅是一名著名的官员,同时还是清代知名诗人。他“嗜学好古”“究心典史”, “诗章得唐贤三味”。据《畿辅诗传》,他一生著诗累累,绝大多数都写于湖北、湖南任上,发之于心,体之民情,有“采楚风者必以是为冠”的美誉。其诗作,大多收录于他《汉皋诗集》《淑曾襟怀萧旷》这两部著作中。

可惜的是,天不假寿,纪淑曾逝世时,年仅五十八岁。不过,他的诗作,随同他的事迹、人格,永远流传在三楚大地。通过他的《过石岭作》,我们得以了解当时长阳社会经济状况,见证长阳古今发展变迁。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值得当今长阳执政者借鉴,值得一代又一代长阳人怀念、流传。

磨市镇云台山探访记

【芦溪怀古】从驻马溪走出的国军中将胡德骧

【长阳碑刻】荣超殉国纪念碑

【长阳古民居】郑家老屋

国之栋梁,邦家之光——枝柘坪覃氏家藏明代圣旨原文解读(下)

佷山访古公众号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