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秀枝 | 我的第二故乡
我的第二故乡
我的第二故乡内蒙古化德县位于乌兰察布市的东北部,这里一年六个月的供暖期。在当地有句谚语:齐寒露百草枯。这就是说二十四个节气的寒露一过,所有的草木全部枯死。这里不仅终年气温低下,每到春天强烈的沙尘暴一场接一场,刮得天昏地暗。就是这么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群众竟然以百倍的热情,每天快乐地迎接着新生活。
冬天零下20多度的天气比比皆是,面对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气候,人们却该干啥干啥,恶劣的气候丝毫不影响人们的出行。长期生活在寒冷气候下的北方人,培养出了耐寒的能力。2013年冬天,我们生活在上海,上海的冬天相当于内蒙古的深秋。我们夫妻出出进进,丈夫只穿一件羊绒衫,外加一件皮夹克。上海的邻居看到后好奇地问,你们每天吃什么?怎么那么耐寒?长期生活在内蒙古的人,不但有较强的耐寒力,对待寒冷的冬天,会准备好多种御寒的服装。过去,人们都穿厚厚的棉大衣过冬。随着社会的发展,羽绒服走进千家万户。女士每个人羽绒服少则三四件,多则七八件。短款、中款、长款,旧款、新款,还有流行款。近几年来人们又穿起来皮羽绒服,有的女士开始流行穿貂皮衣服。上班族差不多每人有一件貂衣,经济宽裕的女士貂皮衣服两三件,短款、中款、长款。最近时尚女士又流行穿纯白貂衣。
严冬,女士的马靴都过了膝盖,天气转暖,立马又换上了中筒或低腰马靴。也就是说每位女士的马靴都不止一双。有条件的一双靴子少则六七百元,有的甚至千元以上。这不,在春节来临之前,人们又开始疯狂购物。他(她)们开着私家轿车或坐着火车、班车去集宁市、呼和浩特市、北京大红门买服装。上班族的女士每个春节每人都要花销5000元左右的服装钱,有的人竟然花上万元。人们不但在实体店购物,小小县城网购也很兴盛。快递公司由原来的三家发展到今天的十来家。什么中通、圆通、韵达、宅急送、顺丰,申通、全峰等。别小瞧这小县城,人们的风流并不比都市人逊色。
人们不仅疯狂地买衣服,海吃更是家乡人的一大特点。有位朋友,今冬买了100斤猪骨头。县城宰牛羊的摊位数不胜数,差不多的人家都是整只的羊买回家。一头牛被宰倒了,你一块我一块,用不了多久,牛肉、牛骨头、牛头、牛蹄等分别走进各家各户。之后宰牛的摊位一张牛皮铺在那里,牛贩子忙着数钞票……每天的早市鸡、兔、鱼、羊头等肉类摆在马路两边,卖本地葵花的摊位真不少,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民也大量种植葵花,他们的葵花卖给商贩子,也销售给当地的市民。本地葵花特别香,所以人们一买就是几十斤。半个上午,所有商贩的商品都卖得差不多了,他们的腰包鼓鼓的,然后开始收摊回家。
家乡的人们很富有,你看,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住楼房的市民几乎家家都有私家小轿车,不少人家夫妻都有驾照,他们出行的交通工具都是过去县领导的档次。
无职业的市民,大多数都加工羊绒絮片服装,到了秋末,他们就到全国各大城市去销售絮片服装。好多人就是靠卖絮片服装而致富。我的一位表弟,他就是靠卖絮片服装富起来的人。现在他的资产有楼房无数,去年在工业园区又买了新厂房,工人好几十。家里宝马车、其他小轿车,该有的都有。这里许多加工经销絮片服装的人,年收入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人民群众锻炼身体的意识特别强,不管气候多么恶劣,群众锻炼身体的行为丝毫不会受到影响。室内、户外,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的随处可见。有一位晨练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老天爷不下刀子,我就不会停止锻炼的。
家乡人民群众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的热情空前高涨。
我爱我的故乡。
个人简历:龚秀枝:女,1956年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范家村。80年毕业于乌盟师范语文班,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退休,喜欢写记事散文、游记等。2013年有散文开始发表,分别刊登报刊、杂志《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东方散文》。网络平台《作家在线》、《散文吧》、《正北方网》等都有文章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