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投诚、投降,究竟有何区别?周福成就是反面教材《大决战》
大决战:起义、投诚、投降,究竟有何区别?周福成就是反面教材《大决战》中,辽沈战役发展到沈阳战役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乘飞机逃往关内,沈阳城防交给了53军军长周福成。
彼时,沈阳城内除了53军,还有青年军207师、新编第1军暂编53师、东北守备第二纵队,以及东北剿总直属骑兵、炮兵、装甲兵,总计14万人。
沈阳城防坚固,可国军大势已去,新编第1军暂编53师起义,其余大部投诚。沈阳的投诚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观,国军知道投诚与投降的待遇相差很大,可又没有渠道投诚,只能开着车举着白旗满大街的寻机投诚。
甚至于部分国军开着吉普车,直接找到我军指战员,抱怨我方工作“太拖沓”,他们早就准备好投降,却没人去接收。周福成就是个反面教材,到了被俘的最后的关头,谎称自己与我方纵队指挥员商量起义事宜。
其实,周福成是有起义机会的。早在沈阳战役之前,53军各师都开始准备起义投诚,副军长赵理藩也是苦苦劝说周福成早点起。可是周福成不听劝告,直到东野大军进了沈阳城。
经过我方仔细甄别,按照相关政策,周福成根本算不上投诚,只能算是投降。结果,周福成被划为战俘,一直到1953年病逝。周福成的奇葩经历,牵出了三个关键词:起义、投诚、投降。三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
起义、投诚、投降的区别,在于战争发展到了什么地步。结合长春和平解放,就生动地说明了起义和投诚的区别。1948年10月17日,曾泽生率60军宣布起义。在起义之前,东北情报口负责人邹大鹏已经与曾泽生取得联系。
起义后,曾泽生所部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50军,仍担任军长。1955年9月,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了彪炳史册的开国将军。由此可见,起义将领的待遇、官职没有发生变化,根据其个人意愿酌情安排。
曾泽生起义之后,新七军高级将领也出现了松动,主动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电视剧《大决战》中有一个细节,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在部下的劝说下投降。郑洞国半推半就,部下只能和盘托出:弟兄们怕你不投降,特意朝天开枪,现在投降还算是投诚。
彼时,新七军瞒着郑洞国已全体投诚。郑洞国眼见大势已去,随即率部放下武器向我军投诚。郑洞国投诚之后,得到了人民政府的优待,并出任公职,为国家做了不少贡献,直至1991年1月病逝于北京。
由此可见,起义、投诚还都算自己人。倘若郑洞国负隅顽抗,东野攻城部队强攻,自然不能算作投诚,只能是被俘投降了。投降的待遇没什么说的,只能进战俘营了,杜聿明、王耀武、陈长捷、郑庭笈、廖耀湘等都是属于被俘投降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