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王则昭访谈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来源:戏迷知音的博客)

(2012年)时值重阳之际,拜访了九旬老人王则昭先生,老太太只是年岁以高,行动有些不便,但思维依然是那么的敏捷,依然是健谈,聊戏恐怕是老先生们最热门的话题了吧,这不,寒暄几句后,老太太就把话题说到重阳晚会上了。

王先生说:昨天的晚会真好,那么多老人儿都出来演唱了,我也看到了以前合作的伙伴,舒昌玉真好,唱的很瓷实。在我米寿的时候,他和他妻子一起来了,在饭店吃饭,当时是挺热闹的场面,等他张口一唱,全场立即安静了,直到他唱完,掌声响起来了,把所有人都震了,真好。我们以前在一起合作过,还有唱花脸的王玉田,都是当初建华京剧团的。

我问,现在建华京剧团的老先生们健在的还有多少?

老太太说:像哈宝山、厉慧良、张世麟、詹世普、杨荣环、董文华,这些人都不在了,健在的不多了,昨天的王玉田、舒昌玉和刘志广都是建华的,袁文君还在,她是王裕民的老伴儿,以前在科艺里时,总看她练功,中午别人休息,她不休息,也在那跑圆场练功,自从老伴故去以后,也显得老多了。

我插了一句话:刘志广也是建华的啊

王老说:是啊,他唱的不多,后来就主要搞剧务去了。

我说:我说的呢,对这个人我不太了解。

王老简单介绍了一下他的情况后说:

那时候的建华很火,是我挑班,演员收入也多,比如朱玉良吧,唱了俩礼拜的戏,在劝业场那边,就能买套房子了。还有的演员拿牛奶喂狗,到文革时可倒霉了,这都成罪状了。

64年以后吧,剧团都改制了,取消了私有剧团,那时候我从东北演出回来,新制的行头,做工特细致,特好,真象牙的笏板,都还没拆封了,都归剧团了,文革时都毁了,现在再想找那么好的做工就难了。

我说:我还记得我小时候看电视播放您跟王玉蓉的《武家坡》,那时候还不太懂,只是觉得很好,我祖母也说,这俩胖子演的,硬碰硬,过瘾!幼年的记忆至今难忘。

王老说:那时是天津戏校演邀请王玉蓉来天津演的,我们俩的嗓子都差不多,都是高音,又都是老派儿的唱法,所以观众欢迎,戏就得讲究演员之间的配合,不仅要在表演上,这嗓子上也得配合好了才行,就说大探二这种唱功戏吧,这三个人必须卯上,硬碰硬才让观众听着过瘾,有一个塌的,这戏都不过瘾,你们听着不过瘾,我们唱着也不过瘾。

我说:我真佩服您的这条嗓子,当初大探二您是连演四十场,场场爆满啊,至今我还经常拿出来您的这个戏光盘欣赏了,还就得康万生、李经文跟您演才真过瘾。

王老说:当年我还在北京的中山堂(大概是说的这,我没记太清,回头再去时再跟老太太核实一下)替吴素秋演出过一段时间,因为吴素秋肺炎,在家养病了,姜铁林一个人支撑不过来,就把请我去帮忙,那时候是露天的,演员全凭嗓子,我都给圆下来了。

我说:真厉害,我们真是难以想象,现在的演员,打死他们也不行啊。

王老说:那时候我们是为了糊口,没有那么多想法,不练功,不唱戏就没有饭吃,到后来自己挑班了,这团里的吃喝挑费,都得自己去挣,可是市场又不是那么好做,竞争很激烈,你要想站得住,就得拿真本事,糊弄观众不行,人家不买账,你就得挨饿。

我说:是啊,现在是太优越了,所以演员也就不上进了,您看,现在那些难度较大的流派都没人学了,都去学省劲的流派了。

王老说:以前我有个票友学生,在我家住了半年多的时间,我都给扒拉出来了,出去一唱,大家都认可,这就是说啊,只有用心,只要肯学,就能学好。

我补充说了一句:这还得说有好老师教,现在很多专家,连他自己都不明白,多刻苦的学生也带不出来。

王老笑着说:是啊,我总看戏曲频道,这些孩子们是不错,但是表演很不讲究,有很多错的地方,作为老师应该给他们指定出来,这翎子怎么掏,这礼怎么见,这东西怎么拿,都是有讲究的,不能乱来。

我说:现在真会的,真懂的没有多少了,包括现在的戏曲转播,那时候该给什么镜头,该怎么给,都安排的很好,现在是瞎来。

王老说:以前录节目,编辑节目的,都是很懂戏的,他得熟悉这戏那是关键的地方,柴俊为就挺懂戏的,他做的节目很不错

我说:是啊,他还是干实事儿,这样的人要是多点就好了。

王老说:在北京演出《朱砂痣》,我正下场,大幕就要拉上,梅宝玥赶紧喊白燕升,先别拉,下场还有戏了,大幕拉了一点又打开了,过去讲究,下场也是戏。还有一出戏《霸王别姬》,梅先生演的真好,可是梅先生份儿大,演到自刎就可以完了,但别人演,就没那么大的份,应该把后面的交代了,可是现在都是到虞姬自刎就结束了,没霸王的事儿了。

我说:现在的演员都不考究这些了,后面的戏,会演的人不多了。现在演员就是一窝蜂,像学杨派的,有嗓子非要压低了。

王老说:杨宝森也是无奈,他要有嗓子的话就唱余派了。对了,张克的《沙桥饯别》你看过吗?

我说:听说过,但没看过,是不是跟兰文云的那版?

王老说:对,就是这场,当时兰文云找我想排出戏,我推荐她排这个吧,她也觉得好,我就帮他们排了,反应效果还很好。后来报社还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说首次老旦反串,这不能怪记者,老旦演法的已经很少见了,多是小生的,我就跟记者联系了,后来我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了。

时间飞快地流逝者,怕老人家累着,不得不终止了与王老聊天,我跟王老说:听说我要拜访您老,很多戏迷带来了问候,他们也很想您,祝您健康长寿,王老高兴的说:谢谢大家还记得我,离开舞台这么久了,我也很想念大家,有机会吧再跟大家见见面,也替我向大家问好。

跟老先生们畅谈,总能增长不少知识,老人家总是那么无私地奉献着,总希望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技艺传下去。这些老先生们才是我们国之瑰宝,在他们身上,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沉积和烙印,所以青年演员应该抓住机会,不要只拜名家而忽略了明家,名家只管你一时,而明家却使你受益一生,我们也祝愿这些老先生们健康长寿。

(0)

相关推荐